日前,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及其團隊日前在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上宣布,他們已經創造出一種可以在室溫(room temperature)條件下實現超導的全新材料。該消息引發全球關注。
據悉,該超導體由氫、氮和鑥(lu-n-h)三種元素材料混合。在放置在「金剛石壓砧」裝置中並加壓後,在約21℃溫度下、及1萬個標準大氣壓的壓力下進入超導狀態,電流不再具有阻力。
↑圖據羅徹斯特大學官網
媒體報道稱,如果室溫超導研究成果屬實,人類將有望實現基本不發熱無阻礙的電力設備,並讓超導材料在生產生活中得到大規模應用。這將極大改變輸電模式,改變人類現實生活。
3月9日下午,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段文暉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已經關注到相關消息。「超導材料研究一直全世界關注的重點。如果這項研究成果屬實,即可以被重複,那麼一定是拿諾貝爾獎的一項研究。」
「另一方面,蘭加·迪亞斯及其團隊的聲譽不太好,他以前發布的一項研究被《自然》雜誌撤稿,成果也被大家質疑。」段文暉說,「我相信(這次的研究)很快就會有答案的。」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復生則表示,不了解前述美國物理學家所做的工作,無法對此作出評價,「一篇論文、一個小實驗做出來的東西,跟大規模的工業化應用根本不是一回事。」
據悉,蘭加·迪亞斯曾有兩次「前科」。2017年,他所在哈佛大學團隊宣布合成出了「首個金屬氫」,他是第一作者。然而,該研究未能通過重複驗證,後來他稱由於操作失誤,該金屬氫樣本已經消失。由此金屬氫成為一樁「懸案」。
2020年,迪亞斯團隊在《自然》雜誌論文中報告了一種含碳、硫、氫的化合物在15℃下表現出超導性能。但2022年9月,在所有論文作者都不同意的情況下,《自然》雜誌編輯部因該論文實驗數據遭質疑等原因撤掉了這篇論文。
不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時,蘭加·迪亞斯稱他們有信心這次研究會通過科學界的驗證,這次研究已經在羅徹斯特大學實驗室和其他實驗室進行重複驗證,並且有第三方進行驗證。此外,他們還重新提交了2020年發布、2022年被撤稿的論文,認為編輯當年提出的問題對實驗數據質量或該團隊的結論沒有影響。
蘭加·迪亞斯稱,這種新的室溫超導材料將改變整個超導行業,這將使得一系列技術成為可能,這些技術將改變我們使用、存儲和傳輸能源的方式,更不用說在計算、交通和醫療設備中的更多種應用了,「這將是一項重塑21世紀的革命性技術。」
國際科學界仍對此表示審慎態度。美國物理學會「傑出審稿人」、日內瓦大學凝聚態物理學家德克·范德馬雷爾3月9日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鑒於迪亞斯的「前科」以及他對《自然》編委會撤稿決策的反應,「這些作者已經失去了可信度。」
↑中科院物理所科普評論文章截圖
中科院物理所官方微信3月9日發布文章也稱,這項工作無疑是突破性的,如果能經得住重複驗證,未來可能「發諾獎」(諾貝爾物理學獎)。
該文章同時寫道:「但物理學的研究終究不是一家之言,任何科學研究都應該經得起驗證,這個也不例外,這項工作勢必要經過行業內各個研究組的重複,如果經過多次重複之後,確定該結果的正確性,那將是劃時代的工作。目前很多人對這個結果持觀望態度,一方面是因為重複實驗結果還沒出來,另一方面或許是因為迪亞斯之前的『前科』。」
紅星新聞記者 李文滔
編輯 張莉 責任編輯 魏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