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科學中國人》雜誌發布了「影響力科學家」30人、「科技新銳」20人的名單。譚旭光獲評「影響力科學家」,這也是內燃機領域唯一獲得該榮譽的個人。
《科學中國人》雜誌是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主辦的高層次科普雜誌,在我國高級知識分子(特別是兩院院士)群體中有著良好的聲譽和重要的影響。
為何《科學中國人》將目光投向了譚旭光?
在許多人眼中,譚旭光是一名敢闖敢幹的國企改革先鋒,其實,他更是一名「科技型企業家」。長期從事柴油機及動力系統技術創新和工程管理工作,帶領濰柴攻克了一系列是世界級難題,讓我國內燃機行業從此不再仰外國品牌鼻息。
利刃出鞘:讓中國的高端大功率發動機趕超歐美
高端大功率發動機是我國裝備製造業的一個短板。上個世紀80年代,國家決定引進奧地利斯太爾重型汽車技術,濰柴承擔了其中的發動機項目。年輕的譚旭光參與了這一國家級重大項目,主持研發了當時國內功率最大的WD615.46商用車柴油機,為我國商用車動力向大功率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成果讓他獲得了人生的第一個科技獎勵——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但譚旭光不滿足於只吃技術引進的飯。
2002年起,他主持開發我國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WP10/12藍擎系列重型高速柴油機。當時,柴油機燃油系統正由機械式向電控式轉型,多種技術路線並存,國內外普遍採用單體泵或泵噴嘴技術。譚旭光基於燃油系統的長期研究和深刻理解,科學判斷當時尚不成熟的高壓共軌在智能控制、低速性能等方面更具長遠優勢,提出採用該技術研發新一代柴油機。
今天看來,譚旭光的判斷極具前瞻性,該路線已成為當今全球商用車柴油機行業的主流技術路線,濰柴也引領中國柴油機企業避免了歐美企業走過的彎路,實現了技術的大趕超。
縱橫捭闔:全球首創動力總成商業模式
在成功開發藍擎的基礎上,譚旭光將目光瞄向了動力系統。
動力系統是重型商用車的核心,由柴油機、變速器和驅動橋組成,其關鍵技術指標同步提升是國際性難題。他創造性提出了動力系統一體化方案,並帶領團隊攻克了動力系統關鍵核心技術。2005年譚旭光主導整合法士特變速器和漢德車橋,建成了全球首個獨立的重型商用車動力系統研發製造基地,比美國康明斯和伊頓公司的動力系統合資公司早12年。2019年1月8日,譚旭光作為第一完成人的「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該項目徹底扭轉了我國缺少重型動力總成核心技術的困局,支撐自主品牌重型商用車獨佔國內市場99%的份額並批量出口,形成了我國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在全球的競爭優勢。
如今,在我國商用車行業,自主品牌佔據著絕對主導地位,抵擋了外資品牌大舉「入侵」。
從這一點來看,譚旭光的科技貢獻舉足輕重。
攀登巔峰:三破內燃機熱效率全球紀錄
譚旭光經常說「我血液里流淌的是柴油」。外界也都評價譚旭光是產品「瘋子」、科技「瘋子」。
因為「瘋」,所以「義無反顧」,不達目的不罷休;因為「瘋」,所以事事爭第一。
這也是譚旭光的科技邏輯。
熱效率提升是全球柴油機行業的共同追求,更是一個國家柴油機技術綜合實力的標誌。環顧全球,只有在實驗室且附帶餘熱回收裝置的情況下達到50%。行業普遍認為,要做出可商業化、本體熱效率50%以上的柴油機,簡直做夢。
2015年,譚旭光宣布了自己的「瘋狂」決定——啟動50%熱效率柴油機項目。這時,除了譚旭光,幾乎沒人相信會成功。大家更願意相信「規律」:發動機熱效率和減排效果就像蹺蹺板,減排效果越好,熱效率越低。
50%意味著什麼?在發動機上,摩擦、散熱、燃燒等幾乎所有系統進行重新調整優化,以及不計其數的反覆設計、可行性分析和模擬實驗……不斷嘗試,反覆調整又需要巨額科研資金的支撐。
五年間,沒有節假日,只有「白+黑」,濰柴千餘科研人員參與研發,項目總投入達到驚人的40多億元。
但最令行業驚嘆的是,50%,不是譚旭光的終極目標。他帶領團隊不斷打破自己創下的世界紀錄,實現了驚人的「三級跳」——
2020年9月,發布全球首款熱效率50.23%柴油機;
2022年1月,柴油機本體熱效率提升到51.09%;
同年11月,發布全球首款本體熱效率52.28%商業化柴油機以及54.16%天然氣發動機商業化產品。
「沒有一種心無旁騖的專註和『釘釘子』精神,這個項目根本不可能成功。」譚旭光說。
當一名掌控了重卡、工程機械、農業裝備等多條關係國民經濟生產的黃金產業鏈,且掌舵著五千億級跨國集團的國有企業家,有了「科技夢」,他的「實業家+科學家」雙身份,將迸發出多大的創造力?多大的生產力?多大的經濟增長力?
筆者想,答案是無比肯定、無比可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