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院士是我國科研界裡面的最高榮譽稱號,成為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學者,都是各行各業裡面的頂尖科學家,對於推動行業發展,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建立院士制度以來,已經誕生1000多位兩院院士。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錢學森、鄧稼先等革命先驅,還有現在大家非常熟悉的袁隆平,終南山等,都是曾經選舉出來的兩院院士。
這些院士在我國的各行各業都有著深入的研究,為推動國家國防事業的發展,還有社會科技的進步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得到社會各界的尊重。
我國的兩個院士主要分布在高校以及各地的科研所,平時除了完成學術研究以外,還會帶領科研團隊培養更多的研究生,甚至還會給本科生講課,為學術的傳承做出自己的貢獻。
由於擁有突出科研成果的學者,最終才有可能會評選為院士,所以我國兩院院士的整體年齡都偏大,新當選的兩院院士年齡基本都是在55歲以上,有個別天才級的院士,才有可能在50歲之前當選為院士。
院士年齡的結構偏大,意味著院士離世的現象也會變得更加突出。很多學者都是在將近65歲的時候才當選為院士,距離退休的時間非常近。
悲哀!2022年我國已有54位院士離世
最近,各地都傳來很多高校學者離世的信息,特別是清華北大的官網發布的諸多訃告,更是成為媒體議論的焦點。許多院士都沒有熬過這個特殊的冬天,讓人感到非常可惜。
根據軟科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已經有54位兩院院士離世,光12月份我國就已經有15位院士離世。最近兩天裡面,清華北大等名校都有兩位以上的院士離世。
從地域分布的結構來看,這些離世的院士主要都是集中在北京以及上海等地區,北京佔據絕對的數量,這也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現象。
從年齡結構分布來看,離世的院士裡面,70%以上都已經達到90歲,甚至有個別院士的年齡已經是101歲。這些院士的離世,也可以說是社會的正常現象。
當然,也有部分年輕的院士突然意外身亡,也是讓人感到很痛心。比如著名藥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蔣華良,終年只有57歲,成為今年離世年齡最小的院士。
按照我國院士的平均年齡來看,如果院士的年齡沒有達到70歲以上,就早早地離開人世,這對於整個科研界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今年離世的50多位院士裡面,有大量的院士都可以說是曾經的兩彈元勛,曾經為了國家的國防事業隱姓埋名。在退休生活之餘,依然選擇在高校裡面發揮餘熱。老一輩子科學家一直都有著奉獻精神,這也是讓人最佩服的地方。
冬季對於老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難熬的季節,所以冬季老人死亡的概率比以往的季節會更高。即使是擁有更好醫療條件的院士,面對這種寒冷的天氣,身體也很難承受得住。何況現在受新冠疫情影響,醫療資源變得更加緊張,想要接受治療,可能也會更困難。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只有個別老院士是因為感染新冠以後,出現癥狀最終離世,大部分老院士都是屬於正常的死亡,所以我們對於老院士的死亡現象,沒有必要過度解讀。
當然,如果是年輕的院士,在這個時間點頻繁離世,就需要引起國家的重視。其實,除了這些頂尖的院士以外,大家會發現有很多年輕的醫學類學者最近頻繁死亡,這個現象也是需要引起社會的關注。
比如中山大學有三位年輕醫學類學者最近突然意外身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又有一位博士生導師意外身亡,終年只有48歲。這些過度勞累的醫學學者,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重點對象。
我們都希望這些為國家做出過貢獻的院士,能夠一路走好。也希望我們現在的這些接力的年輕學者,特別是在醫學院工作的學者,在這個特殊的時間段,更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