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類沒有翅膀,但硬是用思想的羽毛髮明了平台,成功地將乘客們送上高空,將航天勇士送入太空和月球,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作為叩響太空之門的航天員,萬中挑一、萬眾矚目,但你可知道,他們光環背後的風險和辛苦?
從2003年我國航天員第一次進入太空,到2022年底6名航天員在國產空間站會師,再到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號」返回地球,這些年我國航天給人的驚喜和振奮不斷。航天員平常吃什麼、怎麼訓練、太空生活有什麼不同、太空工作環境如何、返回後第一餐吃啥、為什麼落地後要抬著走等話題,引人關注。
實際上,從各類科普我們知道,太空充滿了誘惑,也危險重重。航天員時刻面臨各種挑戰,如履薄冰,僅僅是身體健康方面,由於環境轉換、重力影響、身體自我保護調整等因素影響,身體要承受很多考驗和變化,從頭到腳,從外到里,從輕到重都有。
這裡簡要列舉6個方面:
1、臉部腫脹——人體一直受微重力影響,下肢和腹部的體液很快喜歡上這種不受約束的環境,大膽向航天員的頭部、胸腔、頸部轉移,至少有2—3升的體液逆向轉移到上半身。從觀感看,航天員的面部發福、腫起來了,太空中感受不明顯,但返回地球後需要長時間適應和調整。
2、心臟縮水——正常環境下,醫學上大致把心臟等同於個人拳頭大小,但長期在太空中,上半身靜脈壓、毛細血管靜壓增加,使血漿體積減少了,流動的外周阻力降低了,航天員的心臟體積自動調整變小了,它的直接影響之一是返回地球後站立不穩,耐力差,需要抬著走。
3、視力下降——航天員由飛行員選拔產生,視力肯定優於常人。但長期太空生活,眼球後部受擠壓,視盤腫脹,視神經纖維層變厚等慢慢出現,而且適應了空間站的照明,返回地球後,受自然光線干擾,近距視力會下降,需要專用的護眼設備。數據顯示,超過60%的航天員有視力下降的表現。
4、骨肉退化——一方面,失重環境下骨骼不用再發揮拉伸、固定作用了,站立也不用對抗重力,很快學會「偷懶」,只需10天左右,肌肉就會減少20%。日常生活中肌肉與壽命、免疫力息息相關。另一方面,骨骼里的鈣質逐步流失,以骨盆、脊柱最多,每個月約1.5%,使返回地球後骨折的概率增加,有的鈣質會被人體重新吸收,又會帶來鈣化的問題,甚至可能有腎結石的風險。
5、血管硬化——失重時,人體血容量和回心血量慢慢弄下降,心血管調節神經和體液發生變化,最直接的影響是,動脈比上太空執行任務前硬很多。血管硬化會引起血壓升高,太空6個月的硬化效果,相當於地面10—20年。
6、足部變形——在地面環境,腳主要用於支撐受力,但太空中長期生活和工作,腳還要作為身體的「穩定器」,經常要勾住固定的欄杆和皮帶,防止身體「飄起來」。時間一長,腳趾磨損了,皮膚長繭子,如同「蜥蜴腳」一般,目前只能用專門的太空襪子輔助緩解。
而且,即使航天員平安返回地面,已經適應太空重力環境的體液,又會在體內重新分配;脊柱重新受到地球重力的「關照」和「壓迫」,脊柱附近的肌腱和韌帶由松轉緊,頸背難受和出現疼痛;膝關節和骨盆在努力對抗重力的施壓,頭部血液供血不足,會出現頭痛、眩暈等等,考驗接二連三。
隨著探索太空的不斷推進,協助航天員儘快適應失重考驗的工作也不斷完善,如航天員太空中及時鍛煉,防止肌肉和骨骼退化,返回前適量喝液體,減少著陸後不適,等等。
總之,航天員付出的艱辛、接受的考驗是難以想像的,他們值得充分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