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出差」6個月,航天員身體要承受哪些考驗?挺不容易的

2022年12月04日23:49:09 科學 1004


雖然人類沒有翅膀,但硬是用思想的羽毛髮明了平台,成功地將乘客們送上高空,將航天勇士送入太空和月球,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作為叩響太空之門的航天員,萬中挑一、萬眾矚目,但你可知道,他們光環背後的風險和辛苦?

太空「出差」6個月,航天員身體要承受哪些考驗?挺不容易的 - 天天要聞


從2003年我國航天員第一次進入太空,到2022年底6名航天員在國產空間站會師,再到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號」返回地球,這些年我國航天給人的驚喜和振奮不斷。航天員平常吃什麼、怎麼訓練、太空生活有什麼不同、太空工作環境如何、返回後第一餐吃啥、為什麼落地後要抬著走等話題,引人關注。

太空「出差」6個月,航天員身體要承受哪些考驗?挺不容易的 - 天天要聞


實際上,從各類科普我們知道,太空充滿了誘惑,也危險重重。航天員時刻面臨各種挑戰,如履薄冰,僅僅是身體健康方面,由於環境轉換、重力影響、身體自我保護調整等因素影響,身體要承受很多考驗和變化,從頭到腳,從外到里,從輕到重都有。

這裡簡要列舉6個方面:

1、臉部腫脹——人體一直受微重力影響,下肢和腹部的體液很快喜歡上這種不受約束的環境,大膽向航天員的頭部、胸腔、頸部轉移,至少有2—3升的體液逆向轉移到上半身。從觀感看,航天員的面部發福、腫起來了,太空中感受不明顯,但返回地球後需要長時間適應和調整。

太空「出差」6個月,航天員身體要承受哪些考驗?挺不容易的 - 天天要聞


2、心臟縮水——正常環境下,醫學上大致把心臟等同於個人拳頭大小,但長期在太空中,上半身靜脈壓毛細血管靜壓增加,使血漿體積減少了,流動的外周阻力降低了,航天員的心臟體積自動調整變小了,它的直接影響之一是返回地球後站立不穩,耐力差,需要抬著走。

太空「出差」6個月,航天員身體要承受哪些考驗?挺不容易的 - 天天要聞


3、視力下降——航天員由飛行員選拔產生,視力肯定優於常人。但長期太空生活,眼球後部受擠壓,視盤腫脹,視神經纖維層變厚等慢慢出現,而且適應了空間站的照明,返回地球後,受自然光線干擾,近距視力會下降,需要專用的護眼設備。數據顯示,超過60%的航天員有視力下降的表現。

4、骨肉退化——一方面,失重環境下骨骼不用再發揮拉伸、固定作用了,站立也不用對抗重力,很快學會「偷懶」,只需10天左右,肌肉就會減少20%。日常生活中肌肉與壽命、免疫力息息相關。另一方面,骨骼里的鈣質逐步流失,以骨盆、脊柱最多,每個月約1.5%,使返回地球後骨折的概率增加,有的鈣質會被人體重新吸收,又會帶來鈣化的問題,甚至可能有腎結石的風險。

太空「出差」6個月,航天員身體要承受哪些考驗?挺不容易的 - 天天要聞


5、血管硬化——失重時,人體血容量和回心血量慢慢弄下降,心血管調節神經和體液發生變化,最直接的影響是,動脈比上太空執行任務前硬很多。血管硬化會引起血壓升高,太空6個月的硬化效果,相當於地面10—20年。

6、足部變形——在地面環境,腳主要用於支撐受力,但太空中長期生活和工作,腳還要作為身體的「穩定器」,經常要勾住固定的欄杆和皮帶,防止身體「飄起來」。時間一長,腳趾磨損了,皮膚長繭子,如同「蜥蜴腳」一般,目前只能用專門的太空襪子輔助緩解。

太空「出差」6個月,航天員身體要承受哪些考驗?挺不容易的 - 天天要聞


而且,即使航天員平安返回地面,已經適應太空重力環境的體液,又會在體內重新分配;脊柱重新受到地球重力的「關照」和「壓迫」,脊柱附近的肌腱和韌帶由松轉緊,頸背難受和出現疼痛;膝關節和骨盆在努力對抗重力的施壓,頭部血液供血不足,會出現頭痛、眩暈等等,考驗接二連三

隨著探索太空的不斷推進,協助航天員儘快適應失重考驗的工作也不斷完善,如航天員太空中及時鍛煉,防止肌肉和骨骼退化,返回前適量喝液體,減少著陸後不適,等等。

總之,航天員付出的艱辛、接受的考驗是難以想像的,他們值得充分尊敬。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2025年梅雨時間表來了,「入梅」要提前?提醒大家4件事早做準備 - 天天要聞

2025年梅雨時間表來了,「入梅」要提前?提醒大家4件事早做準備

「三秋梅雨愁楓葉,一夜篷舟宿葦花」,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我國長江中下游以及江淮流域,將迎來連綿數日的降雨,而且雨量集中且強度大,此時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節,因此民間把這段降雨時期稱之為「梅雨」,也叫「黃梅雨」,又因高溫高濕的特點,很容易導
新華社權威快報丨將人工智慧送上太空!我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發射 - 天天要聞

新華社權威快報丨將人工智慧送上太空!我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發射

記者5月14日從浙江省新型研發機構之江實驗室了解到,隨著太空計算衛星星座1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我國整軌互聯太空計算星座「三體計算星座」正式進入組網階段。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介紹,「三體計算星座」是由之江實驗室協同全球合作夥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規模的太空計算基礎設施。該設施將通過在軌...
@婺城人,發現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 - 天天要聞

@婺城人,發現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

金華山風光秀麗,岩溶地質景觀豐富。近日,專家經過調查,發現金華山上還有豐富的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羅店鎮鹿田村公路旁,豎立著一塊「腕足類化石點」的牌子,在這附近山體上,地質專家發現了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腕足動物是一類古老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它們在古生代海洋中非常繁盛。「這套地層主要是二疊紀早期,距今2.8...
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應急博覽會5月13日隆重開幕:科技賦能應急,創新驅動未來 - 天天要聞

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應急博覽會5月13日隆重開幕:科技賦能應急,創新驅動未來

5月13日,作為「長三角地區5·12防災減災宣傳周」重量級品牌活動之一,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應急減災和救援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拉開帷幕。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偉出席並致辭。全國政協常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尚勇,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原副主席、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上海新時代城市安全與應急...
應急科普丨遇到地震怎麼辦?這些知識get一下 - 天天要聞

應急科普丨遇到地震怎麼辦?這些知識get一下

編者按 地震、暴雨、洪水……災害無情,但正確的逃生避險方法是我們的有力武器。當災害來臨時,你知道應該怎麼做嗎?在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雲南網推出應急科普專欄,和大家一起學習應急避險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防災避險能力。 突如其來的地震往往使人猝不及防時間就是生命,自救至關重要發生地震如何自救?一旦...
膜導航系統為外科醫生裝上「透視眼」,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 - 天天要聞

膜導航系統為外科醫生裝上「透視眼」,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近日,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三院」)胃腸外科暨胃腸手術功能保護研究中心新技術應用沙龍上,一款名為DeepGuide的手術導航系統對外發布。該系統成功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使胃腸腫瘤手術的系膜完整率從75%升至98%。中山三院新技術應用沙龍現場。甄曉洲...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布 - 天天要聞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布

中新網嘉興5月13日電(記者 王逸飛)13日,在浙江嘉善舉行的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暨浙江主場活動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布,這也是長三角首張跨域「生物多樣性圖譜」。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暨浙江主場活動現場。浙江省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