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索,潮汐之上。2021年和2022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11月26日在線上舉行,100位青年科學家通過騰訊會議線上同屏,分享榮耀時刻,勇闖科學「無人區」,站上新的起跑線。

100位青年科學家通過騰訊會議線上線下同步領獎。
四年以來,「科學探索獎」共獎勵資助200位青年科學家,堅持獎項「科學家說了算」,秉承「面向未來、獎勵潛力、鼓勵探索」的精神。在今年的獲獎名單中,第一位「90後」科學家獲獎、第一次出現醫學科學領域獲獎人、首位澳門地區科學家入選,還有16家機構首次有人摘獎。
兩年12名女性獲獎,還有「90後」
作為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科學探索獎」於2018年設立,由楊振寧、饒毅、施一公、潘建偉、謝曉亮等14位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共同發起。獎項覆蓋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十個領域,每位獲獎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科學探索獎」始終堅持「英雄不問出處」,當天領獎的一百位科學家中,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沒有獲得過知名獎項。
「科學探索獎」特別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傾向年紀輕者和女性。今年「科學探索獎」最年輕獲獎人、來自北京郵電大學研究員王光宇僅31歲,她也是「科學探索獎」設立以來的首位90後獲獎人。
王光宇認為,「(獲獎)為我從事更有挑戰性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容錯空間。」在她看來,「科學探索獎」直接資助探索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宗旨別開生面,有利以探索為先,敢闖「無人區」。
去年獲獎人中共有8位女性科學家,創下設獎3年來之最,而今年再有4位女性獲獎,「科學探索獎」至今總計21位女性得獎。這也體現出,一系列支持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政策正在取得效果。
首次獎勵醫學科學,鼓勵「從0到1」探索
「科學探索獎」今年首次獎勵醫學科學領域。「因為我們和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一樣關注人類健康,也是因為我們堅信科學是未來人類健康改進的關鍵。」首都醫科大學校長、「科學探索獎」發起人饒毅表示。
新冠疫情的肆虐讓所有人認識到,人類抗擊疾病的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醫學研究的突破和創新。獎項今年增設醫學科學領域,正是為了鼓勵青年學者針對疾病的本質和規律開展探索性研究,支持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結合,培養真正具備研究能力,能解決臨床迫切需求的醫學領軍人才。
今年共有5位醫學科學領域科學家脫穎而出,他們涉及科研前沿課題包括了腫瘤「降級」、多器官衰竭機理、預防蚊媒病毒傳染病、幹細胞再生治療眼科疾病和開展中國最大食管癌隊列研究。
醫學科學領域中還有2位特別的獲獎人,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主任醫師、研究員蘇士成,還有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主任醫師、研究員呂奔。他們是醫師科學家(physician scientists),既是在一線救死扶傷的醫生,也是在實踐背後探索醫學奧秘的科學家。
蘇士成認為,「科學探索獎」在醫學科學領域的特色評價標準,將激勵更多醫學科研工作者將原創的、「從0到1」的科學發現,以臨床為出口不斷為人民服務。
獲獎人一年湧現逾百成果
面向未來、獎勵潛力、鼓勵探索,「科學探索獎」的200位獲獎人也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為中國科技創新中的中堅力量。
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在2022年一年間,相關青年科學家們已產出成果、獲得獎勵逾百項,廣泛分布在各個重要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
2019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陳學偉,獲獎次年便攻克了雜交水稻育種難題,育成F優498、宜香優2115和川優6709等新品種,目前已廣泛種植於中國西南稻區;浙江大學教授李鐵風參與研製的仿生軟體機器人,獲獎三年後成功挑戰探索馬里亞納海溝,推動了中國軟體機器人在深海工程領域的應用……
「從0到1」的基礎研究成果,在歷年「科學探索獎」獲獎者工作中不斷湧現,它們既能緊貼國家需求,致力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也有宇宙的詩意,人類的野望。
2021年,中國天眼FAST快速射電暴優先和重大項目科學研究團隊獲得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快速射電暴偏振觀測樣本,而科研團隊里的科學家東蘇勃和李柯伽,先後於2020年、2022年摘得「科學探索獎」;2021年10月,我國首台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光量子計 算原型機「九章號」、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號」雙雙升級,這一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背後則站著科學探索獎獲獎者陸朝陽和朱曉波。
「探索獎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科學家的反饋和鼓勵」,讓「科學探索獎」必須堅持長期主義,線上頒獎典禮中,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奚丹透露,「設獎四年來,獲獎的青年科學家奮勇突破,不斷取得豐碩成果」,他重申獎項初心:「科學家往往是寂寞的,我們要耐得住『科學家的寂寞』」。

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奚丹在頒獎禮上重申獎項初心。
2位新晉院士曾獲「科學探索獎」
「科學探索獎」每年50位獲獎人名單出爐背後,也從側面勾勒出「科學探索獎」助力中國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一條伏脈灰線。
從獲獎人機構分布來看,今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來自35家不同機構,機構分布更廣泛。16家機構首次有人獲獎,獲獎人除了科研院所人員,還有來自醫院與企業的年輕科學家。
從地域分布看,今年獲獎者來自中國18個城市和地區,澳門、大連、瀋陽、濟南更是首次出現獲獎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西部省份獲獎人數量有所提升。
今年澳門地區誕生了首位獲獎人,土生土長的澳門大學教授麥沛然從事晶元科研,他獲獎後坦言「澳門科學研究的起點不算高」,但是「這幾年得到國家方方面面的支持,又有和大灣區的頻繁互動,進步速度很快。」
在西部教學科研的成都理工大學教授范宣梅則評價:「西部的獲獎人不斷增多,說明國家科研政策導向變化正在顯出成效。西部的大發展必然持續湧現出科學問題,我們身處第一線,就要不斷解決問題。」
今天的頒獎典禮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直言「科學探索獎」為中國科學界培養、孵化青年科學家人才付出多年努力,「支持了眾多科技界的『金童玉女』」,她舉例2021年增選的最年輕的兩位中科院院士宋保亮和朴世龍,都曾受獎受助於「科學探索獎」。
伴隨獎項影響力「更上一層樓」,「科學探索獎」也得到科學界、教育界多方熱忱參與和支持。在今年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有超過900位各國院士,30多所著名高校校長參與。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20多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國際大獎得主參與其中。科學探索獎正在躋身中國乃至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基礎科學獎之一。
南都·奧一新聞記者 林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