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飛200多億公里,最遠人造物拍的最後一張照片,讓人類深思

2022年11月24日23:16:13 科學 1227

人類為了探索宇宙的奧秘,向太空發射了無數的探測器,美國宇航局先後發射了旅行者1號和2號,朝著太陽系之外出發。

已飛200多億公里,最遠人造物拍的最後一張照片,讓人類深思 - 天天要聞

旅行者1號與2號軌跡


如今,旅行者1號已經飛了200多億公里,成為飛得最遠的人造物,它拍的最後一張照片,為何會引起人們深思?

最遠人造物旅行者1號

1977年9月,承載著人類的希望,旅行者1號從地球出發,開始了一場沒有目的地的旅程。

當時搭載在旅行者1號上是一張「金唱片」,上面刻錄了55種語言的問候和各類音樂,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被外星文明發現。

已飛200多億公里,最遠人造物拍的最後一張照片,讓人類深思 - 天天要聞

唱片上刻畫的內容


唱片採用黃金和金剛石製作,據專家稱,這個唱片可以在宇宙當中保存10億年之久。

這成為了人類與外星文明交往的希望。

進入到21世紀後,旅行者1號抵達太陽系的邊緣——柯伊伯帶,在即將穿越這個地帶之前,拍下了一張照片,讓所有科學家都陷入了沉思。

讓人沉思的照片

照片顯得平平無奇,以漆黑的深空為背景,並沒有什麼醒目的地方。

然而,當你仔細觀看就會發現,在照片的中心位置,有一個小點,這個小點小到需要利用放大鏡進行觀察。

然而你知道嗎?就是這樣一個小點,卻是桎梏了人類幾千年的地球

已飛200多億公里,最遠人造物拍的最後一張照片,讓人類深思 - 天天要聞

暗淡的藍點:地球


此時的地球在太陽系中顯得如此渺小

對於整個宇宙來說,地球究竟算得上怎樣的存在呢?

也許連一粒沙子都不如,那更小的人類或許連一顆塵埃都比不上。

這讓科學家在內心思考,人類存在於宇宙當中,真的有意義嗎?

這些問題都無從得知,但是我們至少知道,整個宇宙實在是浩瀚無垠。

宇宙有多大

當初旅行者1號從地球出發,足足飛行了40多年的時間,才穿過柯伊伯帶,來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宇宙空間。

但是,它真的穿越過太陽系了嗎?

人們普遍認為,柯伊伯帶就是太陽系的邊緣位置,因為這裡是太陽散射出的高能粒子所能抵達的最遠距離。

已飛200多億公里,最遠人造物拍的最後一張照片,讓人類深思 - 天天要聞

柯伊伯帶結構如圖


高能粒子在邊緣地帶匯聚起來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將絕大部分宇宙射線隔絕在外,為太陽系保駕護航。

但是也有部分科學研究表明,遠在天邊的奧爾特雲才是太陽系的邊界,奧爾特雲是太陽形成後褪去的「外殼」,隨著宇宙的紅移,奧爾特雲逐漸脫離太陽系的控制,向周圍散射出去。

因此,只有穿過奧爾特雲,才算是走出了太陽系,那麼,要花費多少時間才能穿過奧爾特雲呢?

天文學家觀察,奧爾特雲的半徑約為1光年,相當於9460730472580公里。

而飛得最遠的人造物旅行者1號花費40年航行200億公里。

以此來計算,如果旅行者號想要飛出太陽系,則還需要大約1.9萬年的時間。

已飛200多億公里,最遠人造物拍的最後一張照片,讓人類深思 - 天天要聞

太陽繫結構


這個數據與人類的壽命相比,足以用天文數字來形容。

理論上來講,旅行者1號不可能飛到這麼遠的地方,因為它裝載的核電池已經快沒有電了。

對此,旅行者號探測器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在電池用盡之後,旅行者1號會在太空當中飄蕩,有可能會受到太陽系的引力影響,重回太陽系。

有可能會受到隔壁星系的影響進入到其他恆星系統當中,或者是掉落在某個不知名的星球上。

旅行者1號的結局充滿了未知。

已飛200多億公里,最遠人造物拍的最後一張照片,讓人類深思 - 天天要聞

旅行者1號


然而,包括整個奧爾特雲的太陽系在內的恆星系統只是整個宇宙「冰山一角」

像太陽系一般的恆星系統在宇宙當中數不勝數,就拿我們最熟知的銀河系舉例。

當中蘊藏了大約2000億顆恆星,太陽系在其中毫不起眼,就像是砂糖罐子里的一顆糖粒。

整個銀河系的直徑大約為10萬光年,與旅行者號的飛行路程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未來人類想要走出銀河系,將是一段艱辛且漫長的路程。

但是,銀河系也不是人類的探索的終點,整個可觀測宇宙當中,銀河系仍舊顯得無比渺小。

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大約為460億光年。

已飛200多億公里,最遠人造物拍的最後一張照片,讓人類深思 - 天天要聞

可觀測宇宙與不可觀測的部分比不值一提


那麼宇宙究竟有多大呢?這個問題就連天文學家也不知道,以人類目前的技術發展水平來看,很長時間都無法對整個宇宙有所認知。

如果有一天,旅行者號或者是其他探測器,能夠走出銀河系,或許人類就能夠知道宇宙是什麼樣的存在。

已飛200多億公里,最遠人造物拍的最後一張照片,讓人類深思 - 天天要聞

不斷運動的銀河系


既然旅行者號無法為人類揭曉宇宙的奧秘,那麼當初發射它們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旅行者號的意義

對於人類來說,旅行者號的作用不可謂不大,它在穿越太陽系的過程當中,為人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太陽系行星信息。

這裡就不得不提及旅行者1號的飛行軌跡,它的軌跡基本都是沿著太陽系的行星飛行的,一方面可以觀測行星的相關信息,另一方面又能藉助行星的引力,形成「彈弓效應」,減少能量的消耗。

已飛200多億公里,最遠人造物拍的最後一張照片,讓人類深思 - 天天要聞

彈弓效應圖解


1979年,旅行者號首次為人類傳回了木星氣旋的珍貴畫面,刷新了人們對木星的認知。

此後,旅行者1號又在土星的軌跡附近停留,並圍繞著土星的軌跡,拍攝了近萬張彩色照片。

這一舉動無疑是加深了人們對太陽系的認知,推動天文學的發展,並給為未來人類探索土星,奠定了基礎。

到2013年的時候,旅行者1號已經抵達了狹義上的太陽系邊界

已飛200多億公里,最遠人造物拍的最後一張照片,讓人類深思 - 天天要聞

太陽系邊界概念圖


此時,旅行者1號所作出的貢獻,已經遠遠超過當初人們的研發投入。

而旅行者1號未能探索的太陽系行星,將由它的姐妹旅行者2號接手。

目前,旅行者1號的速度按照每年大約4個天文學單位移動,比旅行者2號的速度快了10%。

旅行者1號也是目前距離人類最遠的人造物,按照如今的運行速度來看,將在7萬年後抵達半人馬座比鄰星。

已飛200多億公里,最遠人造物拍的最後一張照片,讓人類深思 - 天天要聞

半人馬座與太陽系的距離


雖然幾乎不可能做到,但是即使它停止運行,對人類來說仍舊很有意義。

因為旅行者1號的建造材料極其特殊,能夠在宇宙當中飄蕩十幾萬年的時間,而裝載人類信息的唱片,保存的歲月更加長久。

已飛200多億公里,最遠人造物拍的最後一張照片,讓人類深思 - 天天要聞

旅行者一號


人們形象地將旅行者1號稱為「漂流瓶」,而太空就像是浩瀚的海洋。

也許在某一天,這個漂流瓶會被某個有緣的外星生物撿起,並了解到原來在銀河系當中,還有一個叫地球的星球,當中繁衍出了高級智慧生命。

費米悖論指出,如果宇宙當中存在更高級的文明,為什麼人類從來沒有觀測到相關的信號或者是電磁波?

已飛200多億公里,最遠人造物拍的最後一張照片,讓人類深思 - 天天要聞

電磁波距離


理論上來講,高級智慧生物都有向外擴張的趨勢,過程當中難免會留下「足跡」。

可我們至今都沒有任何發現

因此在尋找外星生命體方面,我們要理性看待,既不能過分高估,也不能過於悲觀。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我國首款航天大模型 讓衛星管理更聰明 - 天天要聞

我國首款航天大模型 讓衛星管理更聰明

隨著天上的衛星組網越來越多,這些衛星如何更加智能、高效地管理成為行業面臨的一個問題。我國首個航天大模型,正在助力衛星管理更聰明。航天大模型「華山」,首次將大語言模型應用在航天領域的產品上,運用AI幫助用戶完成航天器智能操控、軌道計算與分析、指令代碼生成等航天器在軌管理工作。通過數據學習,它可以快速且智...
大熊貓「荷風」「蘭韻」正式亮相奧地利美泉宮動物園 - 天天要聞

大熊貓「荷風」「蘭韻」正式亮相奧地利美泉宮動物園

當地時間5月14日,來自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大熊貓「荷風」和「蘭韻」正式亮相奧地利維也納美泉宮動物園。當天,美泉宮動物園為「荷風」和「蘭韻」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發表致辭。現場觀眾熱情高漲,眾多兒童歡呼雀躍,
資深研究員親授AI實操秘籍,助力醫學研究設計效率翻倍! - 天天要聞

資深研究員親授AI實操秘籍,助力醫學研究設計效率翻倍!

我們都知道醫學研究方案設計耗時又耗力?面對複雜的實驗邏輯和文獻海量信息,如何快速產出高質量方案呢?我想這一直是大家迫切想要解決問題吧!那今天刷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有福了,本文結合梅斯醫學資深研究員張磊博士直播乾貨,手把手教你用AI拆解研究目標、優化實驗設計,文末還附贈工具試用入口!【研究方案設計的前置知...
我國科學家率先「看見」固體氫的最精細結構 - 天天要聞

我國科學家率先「看見」固體氫的最精細結構

常溫常壓下,氫以氣體狀態存在。高壓下,氫結晶為固體。而超高壓下固體氫的原子排列方式一直是未解之謎。14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一項重大突破: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團隊用X射線納米探針首次「看見」固體氫的複雜晶體結構。這是目前世界上固
早讀|「天數天算」,AI邁向太空 - 天天要聞

早讀|「天數天算」,AI邁向太空

早上好!上觀新聞『早讀』來啦!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農曆四月十八上海多雲到陰,下午起局部地區有短時小雨,22~29℃§今日關注「天數天算」,AI邁向太空※ 5月14日12時12分,國星宇航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太空計算星座021任務12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全球首個太空計...
與總書記交流的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年輕人,在探索什麼前沿領域? - 天天要聞

與總書記交流的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年輕人,在探索什麼前沿領域?

人工智慧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4月29日,是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青年科研團隊終生難忘的一天。他們在「模速空間」參加一場以「下一代智能體的自主進化」為主題的沙龍時,與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面對面交流。這些年輕人在探索什麼前沿領域?他們身處的科研環境如何?記者來到毗鄰「模速空間」的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采...
生命,居然也可以懸在邊界上,不活不死…… - 天天要聞

生命,居然也可以懸在邊界上,不活不死……

17 世紀末,一位自學成才的科學家安東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展開了一項讓他重新思考「生命是什麼」以及「生命的邊界在哪裡」的探索。這段旅程不僅顛覆了他自己的世界觀,也在科學和哲學界激起了波瀾,影響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