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爾干認知分類的經驗缺失
摘要:
塗爾干假設,人類的基礎認知類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這些心理表徵是受社會事實和圖騰的影響而產生的。這一主張在最近的針對新生兒的認知結構的研究中受到了重新評估。最新的對新生兒的認知模式的研究表明,新生兒的認知模式形成不僅受到物理世界的影響,還收到他人的思維甚至集體意識的影響。本文最後得出結論,塗爾干對認知模式的理論是幾乎沒有經驗研究的支持的,我們需要對這一領域進行重新理論化。
作者簡介:
Albert J. Bergesen 亞利桑那大學社會學系
編譯來源:
Albert J. Bergesen.(2004).Durkheim's Theory of Mental Categories: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395-408

本文作者:Albert J. Bergesen
本文主要觀點
作者首先回顧了塗爾乾的認知理論,塗爾干認為個體的認知是來自於先驗的社會事實的影響。塗爾干認為,我們在宗教儀式、圖騰崇拜中被灌輸了一種集體意識,這種集體意識是自外部向內部灌輸的,受到個體的發自內心的認同。塗爾乾的學說在社會學界受到了廣泛認同,被後來學者繼續發展並完善。但作者認為這一學說是缺乏經驗上的證據的。
作者梳理了關於新生兒認知的各個方面的研究內容,包括空間、數量、原因、認知內容、類別、個人和團體的雙重性六個方面的內容。據此指出,塗爾乾的學說和現有的經驗研究是幾乎不符合的。嬰兒在並沒有參與嚴肅的社會活動、宗教活動的時期就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和集體意識。
據此,作者認為,嬰兒並不是以一個完全空白的身份參與到社會互動之中,塗爾乾的學說是沒有經驗支持的。作者建議學界對社會化相關的知識進行重新理論化。

轉載時間:2022年10月19日
責任編輯:趙怡然
主審編輯:Elysium
終審編輯:李致憲
©政志學術快報


前沿追蹤/理論方法/專家評論
ID: ThePoliticalReview
「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