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吃草的黃毛北極熊?學生極地科考後才發現,原來不是物種變異

2022年10月30日19:49:03 科學 1919

狂吃草的黃毛北極熊?學生極地科考後才發現,原來不是物種變異 - 天天要聞

探險家小傳

丁琛

青少年極地探險教育的踐行者

自2011年開始,丁琛先後組織青少年走進南極、北極、青藏高原南海等地,圍繞極地環境、生物多樣性、海洋資源、地質構造、全球氣候變化等科學主題開展考察、研究。科考隊累計發表極地科研論文300餘篇,發表學生署名科技文章20餘篇,並發現極地未知物種3個。


到過極地科考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你帶著孩子在城市公園投喂麻雀、鯽魚;極地科考的孩子,在看北極熊飢餓地乞食,目睹賊鷗捕食企鵝幼崽。

你的孩子在植物園觀賞當季盛開的鮮花;北緯78°的斯瓦爾巴德群島,一個孩子撿起一塊植物化石,破解了3億年前北極的樣子。

孩子為老師布置的一篇作文焦頭爛額、無從下筆;極地科考的孩子,洋洋洒洒數萬字的科研論文已在刊物發表。

都關注全球變暖、呼籲環境保護;極地探秘的孩子已經從極地取來的冰芯,測算出全球氣候的趨勢。

2011年的夏天,北極迎來一支特殊的科學考察團——18名來自北京的中小學生,拉開了中國極地教育、中國青少年科考的序幕。

此次活動的組織、策劃者正是丁琛。曾在國家科技部、外交部任職的他,不經意地與極地結緣,其後的十年間,策劃組織了1千多名青少年赴南極、北極進行科學考察。

「科學啟蒙,應該用更生動、有趣的方法,讓青少年直觀地去接觸、去感受,由淺到深,建立起一個科學的概念、框架,提升對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的理解。」


01

不到十年,北極氣溫上升20℃

白鯨沖灘自殺,北極熊被迫啃草皮


2018年,丁琛所率的青少年科考隊再次出發。當船即將靠岸斯瓦爾巴島時,眼前的一幕震驚了所有人——一條巨型白鯨沖灘自殺,多頭北極熊正在淺灘享受久違的「饕餮盛宴」。

狂吃草的黃毛北極熊?學生極地科考後才發現,原來不是物種變異 - 天天要聞

剛剛抵達,就看到北極兩大食物鏈頂端的物種以這樣的方式同框,船上的青少年,從視覺到心靈都受到極大衝擊。

其實,自2015年起,學生們就已經明顯地察覺到北極熊的覓食方式有所改變。海岸邊經常能看到骨瘦嶙峋的北極熊,毛髮變黃,完全不是過去在電視、課本所認知的白白胖胖。它們餓到去岩石縫裡翻找小螃蟹,啃植物、草皮,有時為了奪食而互相撕斗,甚至出現攻擊人類的現象。

狂吃草的黃毛北極熊?學生極地科考後才發現,原來不是物種變異 - 天天要聞

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便是全球氣候變暖

每年,青少年科考隊都要到北極的朗伊爾1號冰川,在同樣的地點、時間採集樣本,測量當地氣溫。第一批學生去的時候,測得的溫度是-1℃。2019年再去,溫度已達19℃。不到10年,北極的溫度上升了20℃!

迅速升高的氣溫,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對整個北極的生態造成了極大影響。

首先是海冰大量融化,融化成海水後,更多的太陽熱輻射被吸收,反過來又加速了冰的融化。現在,北極浮冰的面積比1970年縮小了三分之一。

這對於需要藉助浮冰捕食的北極熊,無疑是滅頂之災——它要趴在冰面上,在前方挖一個洞,等海豹探出洞口換氣時,用鋒利的爪子迅速地將海豹拍暈,再把海豹拉上來,吃掉。北極熊的鼻子十分靈敏,隔著冰面也能聞到水下8公里至10公里的海豹。

以前的冰區距離海岸線也就四五十公里。北極熊游泳的極限紀錄是102公里,通常情況下,游六七十公里不成問題,游到冰區進行捕食輕而易舉。

然而,前兩年,青少年科考隊再去時發現,最近的冰區離海岸線都已有百公里之遠。這就意味著,北極熊可能還沒游到冰區,便因體力透支而淹死或累死。

「北極熊的數量目前僅剩不到3萬頭.有專家預測,到2060年,這個物種就要滅絕。」

狂吃草的黃毛北極熊?學生極地科考後才發現,原來不是物種變異 - 天天要聞

並且,海冰融化後的大量淡水注入到海洋,海水濃度降低,PH值改變,海里的微生物、魚類乃至整個生態都將被波及,無一倖免。

北極動物的生存,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北極植物的生存環境同樣嚴苛。


02

極地動植物也「抱團」

觀察凍融現象後,孩子拿下科技大獎


到北極之前,學生們以為那裡只有白茫茫的一片。去了之後才發現,北極圈里不僅有超百種植物,而且,大部分植物開出的花,形狀、顏色都非常漂亮。

「好看是為了吸引馴鹿、雪兔、小狐狸等動物來吃,以此將植物種子沾到動物身上,帶往各地。動物相當於是植物授粉、傳播的載體。」

當然,動物們也不「白幫忙」。北極的花,通常都有向陽生長的特性,可以當「指南針」。於是,馴鹿在遷徙的時候,會靠虎耳草來辨認方向。

北極植物,不僅需要與動物「抱團」,植物之間,也會「伴生」。

「北極風大、低溫,植物如果生長在石頭或土壤里,很容易被風颳倒。有的植物根系短、不發達,需要與苔蘚、地衣等伴生植物生長在一起,抵抗惡劣的自然環境。」

在北極,植物通常生長在凍土。想要「立足」,根系至少需要在土壤下延伸50厘米,緊緊抓住地底不會融化的凍土。

這是因為,在北極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凍融現象:冬季,凍土裡的水結成冰後會膨脹,將土壤里的砂石、異物、硬物擠出;夏季,冰雪融化,土壤變軟,沒了砂石等硬物支撐,土壤中間會凹陷。一融一脹,年復一年,被翻出的碎石等會在外圈整整齊齊地碼成一個環狀。

在凍融現象的作用下,北極圈人居城鎮的電線杆子也是整齊地斜往一個方向。科考隊一名學生,觀察到這一現象後,受到啟發,回來立刻展開研究——他想知道電線杆子到底扎多深才不會斜。

他用一個大玻璃盒裝上土和石子,注入水,和成泥;將泥做成斜坡狀,往斜坡里分別插上1至10 厘米深淺不一的小木棍;每根棍子綁上計時器,若棍子倒下,計時器便會停止工作。設置完畢,把整個裝置放到冰箱冷凍。待泥土凍硬後將箱子取出,在室溫下使土壤融化。如此交替,模擬北極凍土的環境。

實驗一個月後,這名學生髮現,插入泥土深度小於2.5厘米的棍子,倒得最快;超過這個深度,棍子倒的時間會延長,甚至不倒。

這個2.5厘米的深度,就相當於一個拐點。這個拐點的數值,或可為鐵路、樓房等大型工程在打樁、打地基等環節提供重要參考——這項研究在當年拿下「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走進極地世界,開啟的,不僅是孩子的科學思維,更能拓展其審視、理解生命的全新視野。


03

南極企鵝也辦「幼兒園」

目睹幼崽被吃,人類不得干預


「在極地,生物都要互相幫助才能生存,就像北極植物的伴生一樣,南極動物之間也是一種共生關係。比如南極企鵝,就是一個完全社會化的群體。」

狂吃草的黃毛北極熊?學生極地科考後才發現,原來不是物種變異 - 天天要聞

南極的企鵝有十幾億隻,遠比通常認知要多。為了在有限的棲息環境中生存下去,它們必須分工協作——特別是在有天敵的情況下。

成年公企鵝負責捕食、築巢。它們到海灣捕食時,企鵝社區會出現一個「幼兒園」——把小企鵝集中趕到一個地方,外圈由個頭高大的企鵝站崗放哨,裡面有企鵝媽媽負責照看、安撫幼崽。

築巢時,公企鵝需要到很遠的海邊,尋找拳頭大小的鵝卵石。由於「建築材料」搬運困難,巢穴通常建得較為密集,間距大概四、五十厘米。這樣的結構,也更方便抵禦賊鷗的偷襲,不給它們留落腳之地。

企鵝寶寶約一個月大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它有了活動能力,會在巢穴周邊跑,便很容易被賊鷗或其他大型禽類、鳥類吃掉。不像更小的時候,被庇護在爸爸、媽媽肚子上的絨毛下;或者,長到一個半至兩個月,換完胎毛,能下水游泳,鳥類便不再對它構成威脅。

學生們在南極考察時,曾親眼目睹賊鷗捕獵一隻三、四十厘米高的企鵝寶寶。賊鷗一步步將小企鵝從巢穴趕到沙灘。一開始,小企鵝的爸爸、媽媽試圖營救,但隨著賊鷗把小企鵝越趕越遠,成年企鵝也不敢離開巢穴太遠,只能放棄。

小企鵝獨自頑強地抵抗了近兩小時,四處躲避,最終未能掙脫被捕食的命運。

狂吃草的黃毛北極熊?學生極地科考後才發現,原來不是物種變異 - 天天要聞

▲賊鷗捕食小企鵝

「這就是自然界,一定有它殘酷的一面,這也是一種眼界,給青少年生命教育上的一堂必修課。」

「《南極公約》里有相關規定,人類不能直接干預極地生物,其中包括不能投喂、不能在它們遭遇天敵襲擊時進行保護。即便觀察,也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

丁琛解釋,制定這些條款的目的,一是避免動物喪失自身的捕食能力,二是防止動物越來越靠近人類聚集的城鎮。「那將帶來更大的威脅。」


04

科學啟蒙

讓青少年獲得科學與生命啟迪


「全球變暖」、「減少碳排放」、「保護野生動物」……是眾所周知、聽上去無比正確的概念。可如果僅僅給青少年灌輸一個空泛的理念,它可能永遠流於概念,不會觸發行動、實踐。

「極地特殊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絕佳的實踐基地,可以讓青少年站到一個全球系統的角度去思考極地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文明與極地之間的關係。最終教會孩子科學地去做一件事。」

狂吃草的黃毛北極熊?學生極地科考後才發現,原來不是物種變異 - 天天要聞

▲丁琛指導青少年科考隊學生在極地進行科研實踐。科考內容包括讓學生採集化石、岩石,了解極地的形成、地質構造與演化。

狂吃草的黃毛北極熊?學生極地科考後才發現,原來不是物種變異 - 天天要聞

▲青少年科考隊學生在北極斯瓦爾巴德島發現的植物化石,證明北極斯瓦爾巴德島曾經非常溫暖、濕潤。

狂吃草的黃毛北極熊?學生極地科考後才發現,原來不是物種變異 - 天天要聞

▲青少年科考隊學生利用水下無人機對極地潮間帶水下植被、無脊椎動物以及冰山石礫進行觀察採樣。

狂吃草的黃毛北極熊?學生極地科考後才發現,原來不是物種變異 - 天天要聞

▲青少年科考隊學生在北極苔原開展植物樣方觀測,統計北極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開展植物多樣性研究

從極地考察回來,學生往往還會繼續將考察成果轉化。比如北京八中的一名同學,在專家們的指導下作了一篇完成度高、專業性強的論文,被評選為當年的中國少年科學院「全國小院士」。

現在,他已經是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博士後,研究方向便是極地微生物——在南北極,微生物物種資源極其豐富。採集微生物樣品,一直是青少年科考隊最受歡迎的科研項目之一。「因為有很大概率發現未知新種,並且我們也已經發現3個極地未知物種。」

一般而言,能在極地環境中間生存下來的微生物,都有些神奇的功能。

青少年科考隊曾有學員發現了一種具有抗輻射功能的微生物,能夠抗50000mSv(mSv是輻射量單位)。

要知道,核電站泄露,輻射量可能是10000mSv至20000mSv;人在輻射超過0.1mSv或0.2mSv的環境中生活,可能患上白血病、癌症。

「這種微生物對未來的航天發展乃至地球移民外太空,或將發揮重要功效。比如把抗輻射的微生物撒到火星,讓它將地表環境改造成人類可居住的星球,這個過程叫火星地球化。」

時至今日,科考已不是遙不可及的成年人專屬領地。青少年不僅可以有所作為,而且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參與者。

「希望通過極地教育,完成對青少年的科學啟蒙,引領青少年親身感受地球系統運轉、演變,探索冰川、海洋、生物、地質、大氣等科學奧秘,獲得科學與生命啟迪。」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自拍不是臭美!研究證明:經常自拍,可解鎖這3大硬核好處→ - 天天要聞

自拍不是臭美!研究證明:經常自拍,可解鎖這3大硬核好處→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會經常在朋友圈或社交平台上隨手曬自拍照嗎?說到自拍,在如今的時代,這已經是極為日常的一件事情了。作為一種記錄的手段,任何事情都能成為我們自拍的理由,旅遊留念、健身房打卡甚至只是平常出門散步,我們也可以自拍一張。
柳州發現3萬年前古墓,女性墓主蜷縮長眠,牙齒萬年不腐 - 天天要聞

柳州發現3萬年前古墓,女性墓主蜷縮長眠,牙齒萬年不腐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文|徐 來編輯|徐 來《——【·前言·】——》廣西柳州鳳岩遺址,又挖出一具3萬年前古人骨骼。
純國產!經典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取得突破,3C6000系列晶元有多強 - 天天要聞

純國產!經典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取得突破,3C6000系列晶元有多強

長期以來,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發展深受西方技術的影響,學習和借鑒一直是發展的主旋律。然而,中國的科研團隊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從未停止自主研發的腳步,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近期,西方媒體紛紛報道,中國在經典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領域均實現了重大突破
234億元!科研投入創新高,螞蟻AI再進化 - 天天要聞

234億元!科研投入創新高,螞蟻AI再進化

6月30日,螞蟻集團發布的《2024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引發關注。從報告內容看,螞蟻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實施三年後,進行了整體刷新,AI是一大關鍵詞,聚焦場景包括醫療服務、理財服務等。技術始終是螞蟻戰略的底色,《報告》顯示,螞蟻2024年科研投入高達234.5億元,連續三年研發投入佔比超營收10%,巨額...
當自然邂逅科技:植物醫生在央視「大國品牌」綻放東方美力 - 天天要聞

當自然邂逅科技:植物醫生在央視「大國品牌」綻放東方美力

在美妝行業沉迷「概念營銷」的當下,植物醫生以一項硬核專利撕開競爭裂口,自2014年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攜手共建「中科昆植植物醫生研發中心」,十年砥礪前行,結下累累碩果,其核心成分石斛寡糖的發現,為肌膚抗衰難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動物園的狼倒斃水塘邊無人過問?相關方回應:已剖檢屬打架溺水,將製作標本 - 天天要聞

動物園的狼倒斃水塘邊無人過問?相關方回應:已剖檢屬打架溺水,將製作標本

6月28日,有網友反映山西省太原動物園有一頭狼死亡在水塘邊無人處理。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從動物園和園林局證實,已經過剖檢確定這頭狼是因為打架溺水死亡,園方會做成標本處理。>>>網友發視頻遊客詢問動物園的狼為啥倒斃水塘邊6月28日,網友發布時長21秒的現場視頻顯示,在動物園一處水塘邊,一頭狼疑似口部有血跡,屍體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