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現存最早的貓頭鷹藝術造型,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最初貓頭鷹被視為「戰神鳥」,人們認為它的叫聲能帶來戰爭勝利。但是到了周朝,貓頭鷹變成了不吉利的「凶鳥」,漢代更是把它的形象做成存米的陶壺,用貓頭鷹的形象嚇走偷吃的老鼠。
但有些貓頭鷹卻不愛老鼠偏愛食魚,那就是漁鴞。鴞是我國古代對貓頭鷹一類鳥的統稱,而漁鴞,顧名思義,即捕食魚類的貓頭鷹,全世界共有七種,黃腿漁鴞就是其中一種。
藏身深山溪流間
黃腿漁鴞在我省屬於留鳥,但非常少見,僅分布在我省秦嶺及陝南地區。它非常依賴森林覆蓋良好、人為干擾較少的山溪河流,而城市擴張、道路開發和農田開墾的腳步卻從未停止,這些人類活動迫使它們一步步退向高海拔的深山林區。
黃腳漁鴞是漁鴞中最大、最強壯的,喜歡在遠離人類活動的區域生活,可現在要滿足這點似乎越來越難,因此包括鳥類專家在內都對它了解得不是很多,對自然愛好者來說,能在野外親眼見到黃腿漁鴞,是非常非常幸運的事。
當漁夫的幾把刷子
黃腿漁鴞能長到60多厘米高,2.5公斤左右。雖然也長著一對可愛「兔耳朵」(其實是一對耳羽簇),但平時總是耷拉在頭兩側。臉不像其他鴞類那麼大,由於附跖和腳趾的顏色為黃棕色,因此得名黃腿漁鴞(別名黃腳漁鴞)。既然是靠捕魚為生,它都有哪些有別於其他貓頭鷹的專屬配置呢?
首先,它有一雙修長的大腿和利爪,方便涉水捕魚。它的腿上三分之二覆蓋著羽毛,一雙修長的大腿平時總是縮在肚子底下,如果它們起飛就很難看到,方便它們涉水捕魚。一般黃腿漁鴞會站在水邊的樹枝或者石頭上靜靜等候,發現獵物的蹤跡後再飛撲抓捕。捕獵過程中它們的身體不會進入水中,只會用腳爪探入水中抓魚。有時黃腿漁鴞也會在淺水中走動捕獵。每隻腳上共有四個利爪,前二後二分布,方便牢牢抓住濕滑的魚類並快速殺死對方。
其次,依靠敏銳的視覺獵捕,黃腿漁鴞的飛羽缺少其他鴞類那樣柔軟的梳狀構造,鼓翼飛行時有聲音,說明它們較少抓捕陸地上的動物;臉盤不明顯則說明黃腿漁鴞捕獵時更多依賴視覺而非聽覺,它們便是依靠強於人類大概40倍的視力來發現目標。
最後,黑夜是最好的掩護!像絕大多數貓頭鷹一樣,黃腿漁鴞也是白天睡覺休息、夜晚捕食。所以黑夜給了它們最好的掩護,大大增加了它們獵捕的成功率。但在育雛期間或者冬季,它們白天也會頻繁活動捕食。黃腿漁鴞雖然以各種魚類為主,但也會捕食小龍蝦、河蟹、鼠類、蜥蜴、甲蟲,偶爾也會獵殺較大型的獵物,如其他鳥類,研究者還曾在其巢中發現有豪豬的殘骸。
數量少 生娃少
雖是留鳥不遷徙,但在冬季或食物匱乏時,它們也會隨著河流頻繁移動,只為混口飯吃。
黃腿漁鴞也有領地意識,在繁殖期會頻繁鳴叫來標記領地,領域一般順著河流延伸五至八公里。根據漢中發現的黃腿漁鴞顯示,它們大約在二三月進入繁殖期,五月小鳥就能離巢跟隨父母學習生存技能了。黃腿漁鴞自己不築巢,它們一般藉助懸崖或河岸上的天然洞穴,或者「撿漏」其他猛禽建的舊巢,每巢產1—2枚卵,相比其他貓頭鷹,生的數量算很少,好在黃腿漁鴞壽命很長。
黃腿漁鴞的種群數量一直在下降,保守估計種群小於100個繁殖對,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李宣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