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在今(8)日晚至9日晨,天宇將上演超亮木星「伴」明月。

天文科普專家介紹,屆時只要天氣晴好,公眾可在東南方天空欣賞到超亮木星與一輪凸月競輝的唯美畫面。

DART撞擊任務模擬動畫
星月即將上演一曲浪漫「交響曲」,但太空也充滿危險,尤其是那些沖向地球的天體。上個月,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航天器成功撞擊一顆名為迪莫弗斯(Dimorphos)的近地小行星,嘗試通過動能撞擊改變其運行軌道。

DART是第一個人類主動撞擊小行星的任務,但不會是最後一個。
此前,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在接受央視採訪時曾表示,我國正在著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我們爭取在『十四五』末期或者2025年、2026年實施一次對某一顆有威脅的小行星,既進行抵近觀測,又實施就近撞擊,就改變它軌道進行技術實驗,這樣為我們未來人類真正應對小行星地外天體對地球家園的威脅,真正作出我們中國新的貢獻。」
「以卵擊石」 人類進入保衛地球新時代
「我們正在進入人類的新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可能有能力保護自己免受危險的小行星撞擊。」NASA行星科學部負責人表示,「我們以前從未擁有過這種能力。」
當地時間9月26日,DART航天器撞擊一顆名為迪莫弗斯(Dimorphos)近地小行星,以期改變其運行軌道。這是一個近地雙小行星系統中較小的一顆小行星,直徑約160米,距離地球約1100萬公里。撞擊發生時,DART航天器的運行速度約為每小時22530公里。

撞擊前11秒所拍攝的迪莫弗斯。隨著DART航天器不斷前進,模糊的圓點慢慢變成一顆清晰的粗糙球形岩石。

撞擊前2秒所拍攝的迪莫弗斯,滿屏碎石。這也是DART傳回的最後一張完整圖像。

撞擊前1秒DART航天器所拍攝的迪莫弗斯,由於圖像在傳輸過程中DART航天器因撞擊而被摧毀,故圖像不完整。
據美聯社報道,當地時間9月29日,NASA公布了哈勃和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新照片。

NASA公布航天器撞擊小行星的三個不同視圖
圖像顯示,迪莫弗斯小行星受到撞擊後出現了一個「巨坑」,撞擊使得岩石流飛濺沖向太空,呈現出明亮的放射光線。這顆小行星呈一個光點,其後拖著一道長長的、發著亮光的「慧尾」。這條「慧尾」綿延9600多公里。

地面望遠鏡也同步觀測到的DART航天器成功撞擊迪莫弗斯的畫面,可以看到天體附近激起了大片塵埃。
NASA表示,根據哈勃太空望遠鏡捕捉到的畫面,小行星在受到撞擊後,亮度增加了兩倍。哈勃和韋伯望遠鏡將在未來幾周內持續進行觀測,科學家要到11月才能知道確切的變化。
「杞人憂天」 電影曾多次照進現實
在電影里,人類已經無數次表達了地球被撞毀的擔憂。

電影《流浪地球》中,吳京飾演的劉培強駕駛宇宙飛船撞擊木星

電影《不要抬頭》中,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世界末日

電影《獨行月球》中,沈騰飾演的獨孤月捨身炸隕石,避免了地球受其撞擊
但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據《環球科學》報道,1994年,一顆名為舒梅克·列維(Shoemaker-Levy)的彗星砸向木星,彗星在撞擊前分裂成了21塊,其中最大一塊的撞擊威力高達6×10¹²噸TNT,相當於人類核武儲備的600倍,在木星表面留下的傷痕比整個地球還要大。

2013年2月15日清晨,一顆與房子差不多大的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在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上空爆炸。
更可怕的是2013年,一顆直徑20米的小行星在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州上空近30千米處爆炸,威力大約為45萬噸TNT,相當於一顆W88核彈頭,造成1600人受傷。更早之前,大約6500萬年前,恐龍因為隕石走上了滅絕之路。而今天人類擁有比恐龍先進得多的技術。

人類已知的近地天體,統計截至2018年1月。
太陽系內,如果一個小天體的軌道有部分位於距太陽0.983~1.3倍天文單位(地球到太陽的距離)之間,那麼它就會被分類為近地天體(near-earth object,NEO),這樣的軌道讓它有可能會接近地球。而如果近地天體的軌道與地球交叉,並且直徑大於140米,那它就屬於潛在威脅天體(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PHO)。目前,人類已經發現了29000顆近地天體,其中2270顆屬於潛在威脅天體。
也正因如此,一個大膽且充滿科幻色彩的「行星防禦」(Planetary Defense)戰略誕生了。人們希望在發現了對地球造成威脅的小行星之後,能夠主動出擊,利用飛行器去撞擊小行星,從而改變其運行路線,避免與地球相撞。前文所提到的DART執行的「雙小行星改道測試」(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就是行星防禦戰略的第一個實驗。

DART撞擊實時回傳畫面
撞擊實驗也不只是為了保護地球,在人們對太空認知不完全的時候,小行星撞擊的測試是非常可貴的實驗數據,也能幫我們更好地了解太空。
編輯 段雪瑩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