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一脈師承三院士:做「真誠的勞動者」

2022年09月08日16:55:20 科學 1766

新華社廣州9月8日電(記者劉宏宇)教師節前夕,華南農業大學的師生們,紛紛來到丁穎盧永根的雕塑前,敬獻鮮花,深切緬懷兩位老院士。

在我國水稻研究方面,華南農業大學的「一脈師承三院士」成為一段佳話。1955年,丁穎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1993年,丁穎的秘書兼科研助理盧永根當選中科院院士;2017年,盧永根的學生劉耀光當選中科院院士。

新華全媒+|一脈師承三院士:做「真誠的勞動者」 - 天天要聞新華全媒+|一脈師承三院士:做「真誠的勞動者」 - 天天要聞

教師節前夕,華南農業大學師生自發來到丁穎、盧永根院士雕像前敬獻鮮花。(華南農業大學供圖)

近年來,華南農業大學以三院士為榜樣,培養出一大批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潛心研究水稻

1938年,日軍即將侵入廣州,中山大學的教職員工開始從廣州撤退到後方。此時,丁穎冒著生命危險,不忘把500多個品系的甘薯苗收起,把400多個水稻品種包裝好,乘最後一班船撤退。

丁穎被譽為「中國稻作科學之父」 ,曾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千粒穗」水稻類型。他是華南農學院首任院長,熱愛學生,以身作則,循循善誘,對學生從來不擺架子,見到學生會主動鞠躬。

盧永根是丁穎的學生。丁穎去世後,盧永根跟隨恩師的足跡,努力效法。

他曾協助丁穎開展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研究。丁穎去世後,盧永根主持總結該項工作並參加撰寫《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在水稻遺傳資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均取得重要進展。

盧永根帶領學生小心地保護著丁穎收集的7000多份稻種資源,並將其命名「丁氏稻種資源」以紀念丁穎院士。如今,華南農業大學已成為我國稻種資源的寶庫。

新華全媒+|一脈師承三院士:做「真誠的勞動者」 - 天天要聞

1963年,盧永根(右三)隨丁穎院士(左三)在寧夏引黃灌區考察水稻。(華南農業大學供圖)

2017年,盧永根夫婦捐出兩人畢生積蓄880餘萬元,設立教育基金,用於扶持農業教育事業。2019年,盧永根因病辭世,按照遺囑,他將遺體捐獻給醫學科研教育事業,以此作為最後的貢獻。

精神傳承

「淡泊名利,潛心研究水稻。」盧永根的學生劉向東教授說,盧永根以實際行動踐行「丁穎精神」。「他把許多機會都讓給年輕人,甘做人梯。」

劉耀光1981年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他曾受教於盧永根。1991年在日本博士畢業後,曾在當地工作數載,生活優渥。盧永根接二連三給劉耀光寫信,在盧永根的感召下,劉耀光於1996年回到華南農大,潛心科研。

新華全媒+|一脈師承三院士:做「真誠的勞動者」 - 天天要聞

2009年,盧永根(右三)與劉耀光(左三)在試驗田。(華南農業大學供圖)

當時國內的科研條件相較於國外存在著較大差距。劉耀光深受盧永根感染,生活上不講究,做科研一直想著少花錢、多做事,有時甚至會自己動手做一些小儀器;而他對同事卻很大方,還曾支持其他老師科研經費。

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鄧詣群說,劉耀光是一個對年輕人「不吝賜教」的人,在他能力所及的範圍內,他總是儘力幫助,使人深感溫暖。

劉耀光常說:「科學不能盲目追熱點,要有堅定的研究方向,追根問底。」回國20多年來,他長期從事植物育性發育的分子遺傳基因工程研究,在許多方面取得了創新性研究成果。目前,他正在創建一種用來改良雜種不育的基因編輯技術。他說,如果能克服雜種不育的特性,可以大大提升水稻結實率。

「尊重科學,實事求是,踏踏實實做科研。」劉耀光說,丁穎、盧永根在學風上起到了一種很好的引導作用,這種精神一直激勵著他。

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劉雅紅說,華農要胸懷「國之大者」,將「農」字嵌入課程與思政,努力培養符合我國「三農」特點又具有國際視野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做「真誠的勞動者」

愛國、愛農、淡泊名利,是三位院士的共同特徵。

丁穎腳踏實地,不尚空談,他曾寫道,要以「螞蟻爬行」的方式和「苦幹到150歲」的決心,「以冷靜的頭腦,熱烈的心情,堅決的意志,而擺脫一切,遄赴農村」。

盧永根鼓勵學生們出國深造,也常現身說法告訴學生如何踐行「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直到70多歲,他還帶著學生到各地去尋找野生稻,這些野生稻往往長在人跡罕至的地方,他卻不畏艱難,拄著拐杖翻山越嶺。

一套洗得發白的中山裝、一雙褶皺的黑皮鞋、一個用了幾十年的皮公事包、一個放大鏡、一根國產鋼筆、一隻表面玻璃已磨花到斑斑駁駁的懷錶,這是丁穎時常的裝束。

華農的師生們尊稱盧永根為「布衣院士」。他家中的擺設,還停留在二十世紀80年代:破舊的木沙發、老式電視;鐵架子床銹跡斑斑,掛帳子用的竹竿,一頭綁著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

如今,劉耀光的私家車已開了超過15年,儘管如此,他也從未動過換新車的想法,大部分時間依然堅持步行或騎單車上下班。

「真誠的科學工作者,就是真誠的勞動者。」這是丁穎的座右銘。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 天天要聞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磁體饋線採購包項目迎來關鍵節點,其最後一套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並交付起運位於法國的ITER現場。這標誌著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製順利完成。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被稱為ITER磁體系...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 天天要聞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4月13日,副省長、市委書記張振豐在溫州學研究聯合會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立足溫州、研究溫州、服務溫州」,深化時間維度、放大空間維度,貫通歷史研究溫州、跳出溫州研究溫州,努力打造溫州建設高水平文化強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學術研究的...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 天天要聞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極目新聞記者 張秀娟通訊員 趙夢潔 黃曉彧 林敏「小朋友們,外來入侵物種包括哪些呢?」「在咱們出國旅遊前,需注意哪些問題呢?」4月12日,在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武漢海關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海關開放日」活動。15名小學生化身「國門小衛士」,零距離體驗、參與海關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 天天要聞

月球上跳一跳,輕鬆打破跳高世界紀錄!這個展會,解密引力奧秘

頂端新聞記者 楊逍 文 時碩 圖如果你嚮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過在其他星球上跳躍?在本次國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動體驗機前,你每次的縱身一躍,都會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員服的小人,來到月球、金星、火星、火衛二、土衛一等星體上,屏幕的上方記錄著你的跳躍高度。在月球,你輕輕一躍就能達到3米高度,輕鬆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 天天要聞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莊強風顯著增強的原因,是多重氣象條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氣象監測和專家分析,此次強風具有以下關鍵成因:一、極端天氣系統的疊加效應1.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 天天要聞

神十九乘組「太空出差」倒計時: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穩步推進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據央視網報道,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將進入倒計時。上周,神十九乘組穩步推進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在開展站內環境監測、設備檢查維護等工作同時,積極開展健康維護。神十九乘組利用腦電設備開展了多項實驗的測試工作,地面科研人員將利用獲取的數據探究重力對視覺運動信息...
感受活力丨機器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 天天要聞

感受活力丨機器人正在進化中……這樣的「生活搭子」,你喜歡嗎?

模仿人類奔跑、跳躍、空翻,像人一樣說話、思考甚至察言觀色。這不是科幻電影對未來的虛構,而是2025中國機器人產業闊步向前的現實。小時候的你,是不是也曾暢想過:家裡有一個機器人,能買菜、做飯、鋪床、掃地,幫你干農活,還可以照顧家裡老人……時至今日,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正在變成現實。「12點了,您該吃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