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9月8日電(記者劉宏宇)教師節前夕,華南農業大學的師生們,紛紛來到丁穎和盧永根的雕塑前,敬獻鮮花,深切緬懷兩位老院士。
在我國水稻研究方面,華南農業大學的「一脈師承三院士」成為一段佳話。1955年,丁穎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1993年,丁穎的秘書兼科研助理盧永根當選中科院院士;2017年,盧永根的學生劉耀光當選中科院院士。


教師節前夕,華南農業大學師生自發來到丁穎、盧永根院士雕像前敬獻鮮花。(華南農業大學供圖)
近年來,華南農業大學以三院士為榜樣,培養出一大批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潛心研究水稻
1938年,日軍即將侵入廣州,中山大學的教職員工開始從廣州撤退到後方。此時,丁穎冒著生命危險,不忘把500多個品系的甘薯苗收起,把400多個水稻品種包裝好,乘最後一班船撤退。
丁穎被譽為「中國稻作科學之父」 ,曾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千粒穗」水稻類型。他是華南農學院首任院長,熱愛學生,以身作則,循循善誘,對學生從來不擺架子,見到學生會主動鞠躬。
盧永根是丁穎的學生。丁穎去世後,盧永根跟隨恩師的足跡,努力效法。
他曾協助丁穎開展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研究。丁穎去世後,盧永根主持總結該項工作並參加撰寫《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在水稻遺傳資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均取得重要進展。
盧永根帶領學生小心地保護著丁穎收集的7000多份稻種資源,並將其命名「丁氏稻種資源」以紀念丁穎院士。如今,華南農業大學已成為我國稻種資源的寶庫。

1963年,盧永根(右三)隨丁穎院士(左三)在寧夏引黃灌區考察水稻。(華南農業大學供圖)
2017年,盧永根夫婦捐出兩人畢生積蓄880餘萬元,設立教育基金,用於扶持農業教育事業。2019年,盧永根因病辭世,按照遺囑,他將遺體捐獻給醫學科研教育事業,以此作為最後的貢獻。
精神傳承
「淡泊名利,潛心研究水稻。」盧永根的學生劉向東教授說,盧永根以實際行動踐行「丁穎精神」。「他把許多機會都讓給年輕人,甘做人梯。」
劉耀光1981年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他曾受教於盧永根。1991年在日本博士畢業後,曾在當地工作數載,生活優渥。盧永根接二連三給劉耀光寫信,在盧永根的感召下,劉耀光於1996年回到華南農大,潛心科研。

2009年,盧永根(右三)與劉耀光(左三)在試驗田。(華南農業大學供圖)
當時國內的科研條件相較於國外存在著較大差距。劉耀光深受盧永根感染,生活上不講究,做科研一直想著少花錢、多做事,有時甚至會自己動手做一些小儀器;而他對同事卻很大方,還曾支持其他老師科研經費。
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鄧詣群說,劉耀光是一個對年輕人「不吝賜教」的人,在他能力所及的範圍內,他總是儘力幫助,使人深感溫暖。
劉耀光常說:「科學不能盲目追熱點,要有堅定的研究方向,追根問底。」回國20多年來,他長期從事植物育性發育的分子遺傳和基因工程研究,在許多方面取得了創新性研究成果。目前,他正在創建一種用來改良雜種不育的基因編輯技術。他說,如果能克服雜種不育的特性,可以大大提升水稻結實率。
「尊重科學,實事求是,踏踏實實做科研。」劉耀光說,丁穎、盧永根在學風上起到了一種很好的引導作用,這種精神一直激勵著他。
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劉雅紅說,華農要胸懷「國之大者」,將「農」字嵌入課程與思政,努力培養符合我國「三農」特點又具有國際視野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做「真誠的勞動者」
愛國、愛農、淡泊名利,是三位院士的共同特徵。
丁穎腳踏實地,不尚空談,他曾寫道,要以「螞蟻爬行」的方式和「苦幹到150歲」的決心,「以冷靜的頭腦,熱烈的心情,堅決的意志,而擺脫一切,遄赴農村」。
盧永根鼓勵學生們出國深造,也常現身說法告訴學生如何踐行「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直到70多歲,他還帶著學生到各地去尋找野生稻,這些野生稻往往長在人跡罕至的地方,他卻不畏艱難,拄著拐杖翻山越嶺。
一套洗得發白的中山裝、一雙褶皺的黑皮鞋、一個用了幾十年的皮公事包、一個放大鏡、一根國產鋼筆、一隻表面玻璃已磨花到斑斑駁駁的懷錶,這是丁穎時常的裝束。
華農的師生們尊稱盧永根為「布衣院士」。他家中的擺設,還停留在二十世紀80年代:破舊的木沙發、老式電視;鐵架子床銹跡斑斑,掛帳子用的竹竿,一頭綁著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
如今,劉耀光的私家車已開了超過15年,儘管如此,他也從未動過換新車的想法,大部分時間依然堅持步行或騎單車上下班。
「真誠的科學工作者,就是真誠的勞動者。」這是丁穎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