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綜述 | 新視角分析菌群與腸道的穩態

2022年07月05日04:08:11 科學 1049

Science綜述 | 新視角分析菌群與腸道的穩態 - 天天要聞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p9960


近來一系列研究顯示腸道菌群與宿主健康密切相關(1–4);大家認為健康協調的腸道菌群對宿主有益,反之則可能導致疾病。但是這裡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界定健康協調的菌群與失調的菌群?畢竟腸道菌群個體間差異大,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發育階段也會有正常伴隨的變化(4, 5)。

為此,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Andreas J. Bäumler等研究人員在Science發表綜述認為可以更多地從宿主對腸道菌群的控制能力來評估腸道菌群健康狀態,並作為干預的靶點。這是因為1.宿主的腸道可以控制氧氣以及硝酸鹽等的分泌,並形成濃度梯度;2.環境中的氧氣與硝酸鹽等可以作為重要的電子受體影響菌群分布以及代謝狀態;3.該理論可以很好解釋高脂低纖維飲食如何導致菌群失調進而引發肥胖、心血管疾病;那就是這些飲食的消化物會影響腸道上皮線粒體功能,導致腸道控制氧氣釋放能力下降(5)。

Science綜述 | 新視角分析菌群與腸道的穩態 - 天天要聞


該項工作7月1日發表在Science;研究人員展望將來可以進一步結合其它宿主控制菌群的途徑,研究基於宿主量化指標的「菌群健康參考值」,並在需要的時候通過干預宿主來調節菌群,緩解菌群失調相關疾病(5)。

Comment(s):

雖然宿主提供的環境肯定影響腸道菌群,但是腸道上皮細胞線粒體的狀態對腸道菌群那麼大的潛在影響直覺上有點不可思議,期待這裡直接的實驗證據;如果這個理論成立的話,也許結直腸不能經常「進氣」。

通訊作者簡介:

Science綜述 | 新視角分析菌群與腸道的穩態 - 天天要聞

https://biology.ucdavis.edu/people/andreas-baumler


參考文獻:

1. M. Boehme et al., Microbiota from young mice counteracts selective age-associated behavioral deficits. Nat. Aging. 1, 666–676 (2021).

2. V. Gopalakrishnan, B. A. Helmink, C. N. Spencer, A. Reuben, J. A. Wargo, The Influence of the Gut Microbiome on Cancer, Immunity, and Cancer Immunotherapy. Cancer Cell. 33, 570–580 (2018).

3. P. Smith et al., Regulation of life span by the gut microbiota in the short-lived African turquoise killifish.Elife. 6 (2017), doi:10.7554/ELIFE.27014.

4. P. D. Cani, Gut microbiota - at the intersection of everything?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14, 321–322 (2017).

5. J.-Y. Lee, R. M. Tsolis, A. J. Bäumler, The microbiome and gut homeostasis. Science (80-. ). 377 (2022), doi:10.1126/SCIENCE.ABP9960.

原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p9960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聞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東禾九穀開心農場的全自動插秧機。今年的水稻插秧時節,在崇明區豎新鎮的東禾九穀開心農場,一台新引進的無人駕駛插秧機成為稻田裡的「明星」。工作人員為插秧機裝好秧盤後,只需進行簡單設置和遙控啟動,插秧機就能自動作業,將裝載的秧苗持續插入稻田。臨近稻田盡頭,插秧機會自動掉頭,在返程中繼續插秧。幾趟來回後,工...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 天天要聞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近日,關於楊冪論文的爭議在學術界和網路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據報道,楊冪所提交的論文查重率異常低,僅為0.9%,且字數遠遠達不到發刊標準,這不禁讓人對其論文的質量和原創性產生質疑。更為引人關注的是,論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這一發現更是加劇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為期53天的「嫦娥六號」任務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時20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六號」軌返組合體(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後,軌道器與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約5000千米處解鎖分...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 天天要聞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李蘭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間的最美逆行人,70多歲高齡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後,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橫在臉上,令人看了無比的心酸,無比的感動。如今,李蘭娟院士和愛人鄭樹森院士創辦的「樹蘭醫療」兩次衝擊港股IPO,合計估值約80億。科
從開傘到落地 如何準確捕捉「嫦娥六號」圖像? - 天天要聞

從開傘到落地 如何準確捕捉「嫦娥六號」圖像?

今天14時0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標誌著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嫦娥六號」採用的是特殊的「打水漂」返回方式,在地廣人稀的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景象測量分隊在著陸場布設多台小型無人測控設備,構建起了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