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重大技改項目12項,獲得實用新型專利8項,榮獲「威海市科學技術獎」和「山東省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二等獎」……這份亮眼的履歷,屬於山東威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數控機床工李旭春。
從一名普通工人到以研發成果助力公司問鼎冠軍製造的「創新家」,李旭春12年如一日紮根一線,對生產線上的設備、產品進行持續認真的分析研究和創新,累計為公司創造直接經濟效益逾2000萬元。
「電錘夾頭主體工藝要求卡盤跳動是兩絲,這是關鍵點,每天早上首件必須進行檢驗。」在山東威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李旭春正在和同事們論證著電錘夾具生產線的實驗方案。二十分鐘的「討論會」下來,李旭春留給大家的最大印象,就是「較真」。
僅以測量工件的跳動為例,李旭春會用到同軸儀或者三坐標(測量儀)、投影儀等多種儀器進行測量。只有當數據達到統一時,他才認可這個數據是準確的。
這樣的「較真」,貫穿在李旭春工作的方方面面。「我的工作就是生產計劃安排和設備技術改進。」說起自己的工作內容,李旭春簡單地概括著。但實際上,李旭春負責的生產線上有170多台設備,涉及到28個流程、35項工藝,絕不是一件簡單事兒。
最開始,這些產品的精度、加工效率無法滿足國外客戶的需求,公司開拓海外市場時一度遭遇瓶頸。為助力公司在國際市場打響品牌,也為了在崗位上創造個人價值,李旭春利用業餘時間自學鉗工、機加工等專業知識,「較真」地嘗試了數十種方案,才最終提出了齒圈車加工的改進方式。這項改進不僅降低了對操作者的技能要求門檻,還縮短了新工人的培訓周期,提高了產品裝配後的靈活性,每年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30餘萬元。
「改造以前一個刀具能加工100件,改造完一個刀具能加工3000件,將刀具的使用壽命提高了30倍,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都提高50%以上。」面對自己的「作品」,李旭春自豪地介紹著。而這,僅僅只是李旭春「較真」之路上的一個縮影。
——提出新的熱處理夾爪工藝。在原有夾爪熱處理工藝基礎上,增加夾爪料去應力的步驟,大幅減少夾爪熱處理變形,使夾頭組裝後精度一次性合格率達到95%以上,每年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60餘萬元。
——電磨用夾頭的改進。通過多年的生產實踐經驗,使加工的主體跳動保證≤0.03mm,同時縮小了外套與主體之間的配合間隙,每年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50餘萬元。
——角式鑽夾頭研究。通過細心研究,將鑽夾頭後面的螺紋連接改進為直柄連接,與手電筒鑽一體安裝,滿足了夾頭在垂直90°轉向的工作環境要求,該項目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為公司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20餘萬元。
最近,李旭春又把目光瞄向了專業電錘夾頭系列產品,要帶著團隊在國際上與各大競爭廠家「掰腕子」。「這個電錘夾頭項目是給德國供貨的,是公司以前沒有過的項目,這一款的年用量是幾十萬隻,從一個點能拓展到一整個面,創造的效益是非常大的。」對於未來,李旭春信心滿滿。
榮獲「威海工匠」榮譽稱號,讓李旭春感到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他說,未來會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把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傳給更多人,帶動更多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Hi威海客戶端記者 楊正 曲黎悅/文 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