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大地走出「國家隊」 全域科普再添生力軍 ──記天津市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工作

2022年06月30日15:58:11 科學 1852

日前,中國科協認定了2021—2025年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天津市27家單位榜上有名,其中天津市科協推薦的單位達到22家,位居全國科協系統推薦認定數三甲。

  一、背景

  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是由科技、教育、文化、衛生、農業、安全、自然資源、旅遊等領域機構興辦,依託教學、科研、生產、傳媒和服務等資源載體,面向社會和公眾開放,具有科普和教育功能的示範性場所,主要分為科技場館、教育科研與重大工程、「三農」、企業、自然資源以及其他6大類。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認定工作自1999年啟動,隨後在2005年、2009年、2012年、2015年四次組織認定。我市43家單位曾獲該稱號。

  二、全域科普引領基地創建

  本次創建工作中,全域科普「全領域」「全地域」的優勢充分顯現。市綱要辦成員單位、各區科協、全域科普聯盟、天津市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發揮領域、地域渠道作用,在全社會廣泛發動,124家各類單位踴躍申報創建,為本次認定取得良好成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市科協在創建工作中始終堅持高標準、多維度,強化指導、緊抓評審、優中選優,每一家創建單位都堪稱立足天津、全國領先的先進典型。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天津市古林古海岸遺迹博物館、天津市新天鋼聯合特鋼有限公司等單位首次獲評,為這個大家族再添16名新成員。

  三、綜合性科技館形成主軸

  經過本次認定,原有以城區為核心的陣地體系逐漸延展成「津」「濱」輝映、兩翼齊飛的「雙核」架構,呈現全域科普資源創建均等化的良好態勢。天津科學技術館天津自然博物館、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濱海科技館4家大型綜合性科技館成為陣地主軸,有力帶動我市現代科技館體系和科普陣地體系建設。圍繞市級核心節點,大量高水平專業場館、企業展館、公共設施等陣地將得以在展教技術、隊伍建設、場館運營等方面享受「溢出效應」,在更濃厚的全域科普氛圍中快速提升科普公共服務水平。進而由線及面,通過區級綜合性科技館、基層科普設施的網狀結構,推進科普供給側改革,實現科普資源逐級傳遞、同級流轉、動態均衡的良好局面。

  四、陣地集群推進品牌建構

  強化基地間橫向聯繫,發揮集群效應是打造全域科普品牌的關鍵。市科協著力突出基地特點,跳出區域、系統劃分的傳統思維,把分散的科普教育資源看成一個有機整體,以「大主題」呼應「大科普」,推動打造全域科普新品牌。國家海洋博物館、海昌基地海洋世界、古林古海岸遺迹博物館、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泰達航母主題公園等基地從不同角度勾勒出天津海濱城市的輪廓、喚醒天津人的海洋意識,一個面向海洋的全新品牌呼之欲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之間的「聯姻」,帶來信息流的交換,實現優勢互補,促進文旅融合,更能彰顯其商業文化價值,為全域科普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

  五、活動聯動發揮陣地效能

  科普活動直接面向群眾,是檢驗科普陣地設施、隊伍建設的試金石。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工作的開展,充分調動了我市各界開展科普工作的積極性,發揮了社會主體在科普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培育了科普人才隊伍,湧現出一批如青少年探究體驗、愛鳥周等特色鮮明、效果出眾的品牌科普活動。通過引導品牌共建,擴增品牌科普活動影響力,發揮活動先導作用,推動相近空間、相似主題的基地開展科普協作,給具備優質科普展教條件的基地帶來人流,給「小而美」的基地提供拓展工作領域範圍的機會,將進一步激活科普陣地資源,激發社會主體的動力、活力,極大促進科普工作的社會化、群眾化、經常化。

  六、基地創建工作蹄疾步穩

  科學普及,是個體科學信息的補完,是科學認知領域「實踐—理論—實踐」過程的完善。科普教育基地,是拓展科學見聞的重要科學文化陣地。目前,中國科協正在組織第一批補充認定,年內還將認定第二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市科協將在繼續做好推薦工作的同時,依託中國科協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培訓平台,加強在津基地培訓、交流,提升科普公共服務能力,讓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為全域科普增加新的註腳,充分發揮促進城市發展、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魅力的作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作出積極貢獻。

  2021—2025年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擷英

津沽大地走出「國家隊」 全域科普再添生力軍 ──記天津市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工作 - 天天要聞

  天津科學技術館

津沽大地走出「國家隊」 全域科普再添生力軍 ──記天津市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工作 - 天天要聞

  天津自然博物館

津沽大地走出「國家隊」 全域科普再添生力軍 ──記天津市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工作 - 天天要聞

  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

津沽大地走出「國家隊」 全域科普再添生力軍 ──記天津市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工作 - 天天要聞

  濱海科技館

津沽大地走出「國家隊」 全域科普再添生力軍 ──記天津市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工作 - 天天要聞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天津基地

津沽大地走出「國家隊」 全域科普再添生力軍 ──記天津市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工作 - 天天要聞

  天津海昌極地海洋公園

津沽大地走出「國家隊」 全域科普再添生力軍 ──記天津市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工作 - 天天要聞

  平津戰役紀念館

津沽大地走出「國家隊」 全域科普再添生力軍 ──記天津市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工作 - 天天要聞

  天津市動物園

津沽大地走出「國家隊」 全域科普再添生力軍 ──記天津市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工作 - 天天要聞

  天津建築工法展覽館

津沽大地走出「國家隊」 全域科普再添生力軍 ──記天津市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工作 - 天天要聞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

津沽大地走出「國家隊」 全域科普再添生力軍 ──記天津市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工作 - 天天要聞

  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

津沽大地走出「國家隊」 全域科普再添生力軍 ──記天津市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工作 - 天天要聞

  泰達航母主題公園

  天津科學技術館

  天津科學技術館(以下簡稱天津科技館)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坐落在文化中心區域內,是市委、市政府在「八五」期間投資興建的大型公益科普場館,是國內首家以「科學中心」理念建設的科技館。開館27年來,累計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37位。科技館主體建築上方的球型建築為宇宙劇場,裝有870°穹幕電影放映設備和電子天象儀,可放映全天域科教電影和天文節目。主題展廳「飛天之夢」「機械之巧」「磁電之趣」「探索發現」「認識自我」「夢想天地」和「機器人天地」七大展區融會貫通,展品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於一體,體現了科技與人文、藝術有機的結合,運用多種展示技術,將科學原理與綜合應用相結合,向觀眾展示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近年來,科技館克服疫情影響,一方面在滿足疫情防控要求的大前提下避免了接待量下滑,呈現較高接待水平。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對外聯動,發揮輻射帶動效應,通過館校共建、特色活動、聯合媒體加強合作等方式推出了一系列特色節目,打造了新的科普品牌節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天津自然博物館

  天津自然博物館創建於1914年,是中國早期為數不多的集動物、植物、地質、古生物、古人類等多學科的綜合性博物館,擁有各類藏品40餘萬件,是中國建立最早、藏品最豐富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基地文化中心館區常設展覽《家園·探索》、《家園·生命》和《家園·生態》不斷改進、常看常新,立足館藏資源和館藏特色開展臨展、特展、主題展。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北疆博物院館區亦已建成開放。北疆博物院是中國近代早期博物館中兼具教育、收藏、展示、研究等幾大博物館功能的典型樣本,其建立在中國乃至世界博物館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以創始人桑志華和德日進等人為代表的一批世界著名科學家在此工作,開創了中國古哺乳動物學和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的先河。他們對中國北方腹地進行了長達25年、行程5萬公里的科學考察,採集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岩石礦物等標本達20餘萬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科考成果,北疆博物院在20世紀30年代即享譽世界。基地常設V「博士」課堂、科普講座、公益講解、進學校、進社區等活動,年均開展100場以上。同時,開展小小講解員訓練營、博物館奇妙夜、環球自然日賽事、特色冬夏令營、京津冀研學活動、自然探索、共享自然研學活動,在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的同時也推開博物館的圍牆,走進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學習自然知識。

  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

  國家海洋博物館由自然資源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於一體,是國內唯一一家國家級綜合性海洋博物館。自2019年5月開放以來,基地不斷發揮自身資源優勢,主動踐行博物館科普教育社會責任,適應和滿足不同群體對於教育、鑒賞、展覽、傳播的不同需求,全力為社會公眾提供科學專業、形式多樣、內容多彩、互動多元的海洋科普。基地針對全年齡段人群特別是青少年、老人科普需求,開發海洋科普課程,開展進社區、進校園活動,將科普知識送到百姓身邊。創新科普方式,推進線上科普資源建設,做好微博、微信、抖音bilibili等新媒體運營,形成「新媒體+大眾文化」的傳播模式。聚焦熱點節日和博物館重要事件節點,聯合主流媒體平台,構建「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航海發現之多元的世界」「海上升明月」「沉澱文明,走向未來」等活動平台,吸引線上參與數千萬人次。

  濱海科技館

  濱海科技館始終以贏得公眾認可,提升科普活動質量為己任。創建「科學主題月」形式,僅2021年,累計策劃活動170餘項,執行活動896場,吸引近百萬人次參與。基地堅持自主創立特色科普服務產品,「科學巡遊、充電站」等項目在展廳內常態化開展,開發「科學少年行」研學精品路線,開發研學館本課程,持續豐富「探索+」系列科學營、科普劇、實驗秀、晚間場等特色活動產品,自主研發多門科學課程。基地開發開展「踏青鬥草──微觀識世界」科學帳篷營、中秋夜遊等特色活動,聯合濱海新區圖書館開展「探索太空奧秘」研學活動。在中國航天日開展「航天點亮夢想」主題線上活動,連線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航天神舟飛行器公司的行業老師,結合館內展項在線講解航天相關知識。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天津基地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是中國空間事業最具實力的骨幹力量,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68年2月20日,「火箭之父」錢學森任首任院長。2008年,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天津建立航天器研製基地。2012年,載人空間站等超大型航天器落戶天津基地。基地成為我國大型航天器生產、集成、測試、試驗基地及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發展基地。基地秉持傳承和宣傳航天精神的科普理念,打造航天科普和愛國主義教育陣地,持續發揮航天愛國主義教育、航天科普教育、航天精神教育等功能,全方位展現中國航天的發展及未來技術。充分利用「4.24」中國航天日和科技周、科普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航天主題愛國教育冬令營與夏令營、「航天主題研學」等特色活動和「航天英雄進校園」、「航天大講堂」等品牌活動。

  天津海昌極地海洋公園

  天津海昌極地海洋公園擁有十二大展區、四大主題表演、五大動物科普秀及夜宿等特色主題活動,始終致力於為青少年普及海洋知識。2018年正式成立「海博士科研局」,打造海博士科普課堂、科普走出去活動、科普電台故事連載、海洋動物科普視頻&直播、科普漫畫連載和極地主題研學游6大維度科普品牌產品,全面普及和傳播動物知識、海洋文化。基地圍繞內設的鯊魚教室、遠古海洋教室、水母教室三大主題教室和北極熊廚房、小動物育幼室、水母低溫實驗室三大實驗室,開展特色研學游、小小旅行家、海昌探索公益日等大型科普活動。強化陣地輻射作用,至今走進京津冀中小學幼兒園、圖書館、商場等共計三百餘所,累積授課503場,受益人群超過12萬人。與喜馬拉雅合作《小水滴之聲》電台,累計連載科普故事122期,收聽量超過146萬。聯合央視新聞等主流媒體,開展雲遊海洋館、企鵝繁育慢直播、水母慢直播、開講啦海博士等內容,累積直播166場,累積觀看量超過5389萬。

  平津戰役紀念館

  平津戰役紀念館是全面展現平津戰役偉大勝利的專題紀念館,是緬懷革命先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場所。基地由勝利廣場、主展館、多維演示館和軍威園四部分組成。通過展示解放戰爭中使用的槍支、火炮等人民軍隊裝備,綜合運用沙盤推演、多媒體演示影片,用多維的表現形式和震撼的視覺效果呈現見證平津戰役的輝煌歷史。陸、海、空軍捐贈的坦克、裝甲車加農炮護衛艦、戰鬥機等大型兵器陳列為基地開展國防科普教育提供了強大的資源優勢。基地通過開設國防主題展覽、舉辦國防主題講座,開展少年軍事體驗營、軍事小課堂等科普活動,展現國防科技創新的「核心戰鬥力」作用,傳播軍事科技知識,培養愛國愛軍情懷,營造關心支持國防建設的濃厚氛圍。基地注重將線下資源轉向線上,建設「平小津直播間」,持續推進平津戰役歷史愛國教育和國防軍事科技教育,不斷拓展科普工作範圍。

  天津市動物園

  天津市動物園是一座生命的博物館,是城市少年兒童親近大自然、感知多彩世界的最佳起點。基地佔地面積53.77公頃,各類動物展館26座,展館展區總面積超17萬平方米,現有各類野生動物200餘種2000餘只。天津市動物園突出科普教育職能,建有科普長廊數百米,每年設計更新、製作固定科普展牌約500塊。引進智能服務系統,打造集動物科普電子講解、動物館舍智能導航、遊客位置自動定位等功能為一體的「互聯網+」特色語音動物科普講解平台。天津市動物園科普教育展館於2020年1月正式落成對外開放,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包括3個常設科普展廳、1個科普活動教室和1個多功能3D影像放映廳。現展出昆蟲標本種類一千餘種,數量兩千餘個。基地旨在培養公眾特別是青少年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意識和行為習慣,每年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活動周、愛鳥周等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積極開展進社區、進校園、進鄉村、進商場等「走出去」的科普活動。

  天津建築工法展覽館

  天津建築工法展覽館定位於工程技術人員的科研基地,工程專業大學生的實習基地,人民群眾認識建築關愛建築的科普基地,是國內首座宣傳普及建築工法知識的專業性展覽館。基地共設置古建築營造、園林和洋樓建築,工業與民用建築、地下建築、橋樑工程四個展廳,展示範圍涵蓋了古建築、園林小品、居住建築、公共建築、工業建築、地下建築、大型橋樑等各種結構體系的施工工法。近年來,圍繞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結合專業特點,重點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環境治理、推廣綠色建築等主題科普活動。在科普基地這個平台上,努力發揮優秀建築工法對提高城市建築水平、向大眾普及建築科學知識、弘揚大國工匠精神、推動建設美麗天津的服務作用。在普及建築科學知識中,激發了廣大群眾了解建築、關注建築和運用建築知識的熱情。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國海洋檔案館)多年來致力於講好海洋科學故事,加快海洋科普工作的常態化、社會化和智慧化。經過不懈的努力,初步建構起立足天津、聯合京冀、輻射沿海和內陸省市的海洋科學傳播格局。中心是自然資源部直屬單位,具有完善的科普工作組織協調機制,完備的科普資金保障體系,多學科高層次的科普人才,原創科普資源儲備充足,舉辦科普活動經驗豐富,科普工作對外交流合作廣泛。近年來,中心充分結合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活動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海洋日國際檔案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形成了「海洋科普視頻」「海洋知識競賽」「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大講堂」「藍色夢少年行海洋研學活動」等多個原創特色海洋科普品牌。

  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

  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以「享受核技術帶來的幸福生活」為科普主題,展覽劃分為「核科學歷史人物」「核科學發展歷程」「中國核武輝煌成就」「核爆視聽體驗」「電離輻射基礎知識」「應急防護小妙招」「核技術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走進核電」和「中國核教育分布」9大板塊,旨在全面普及核與輻射安全和健康知識,增強公眾對核科學技術、核安全、核應急管理的認識和信任,為我國核能安全高效發展及和平利用營造良好群眾基礎和社會氛圍。基地緊密圍繞社會熱點,通過出版科普讀物、舉辦科普活動的形式,在社會涉核輿論中發出主流聲音。出版《走入「核與輻射」的世界》,印發關於日本福島核廢水排放問題的科普宣傳頁,舉辦「核新」杯全國青少年繪畫比賽,弘揚了「兩彈一星」科學家精神、普及了核科學知識、傳播了核安全文化。

  泰達航母主題公園

  泰達航母主題公園坐落於天津市濱海新區中新生態城,是以「基輔」號航空母艦為核心,驅逐艦潛艇護衛艇共同組成,集航母編隊參觀、軍事國防教育、主題實景演出、文化展示、拓展訓練等功能於一體的軍事主題公園。基地充分發掘科普教育潛能,對核心資源「基輔」號航母的艙室、武備進行保護性改造與恢復,目前艦上對外開放面積8萬餘平米,最大程度展現了原艦原貌。2017年引入退役的「重慶號」驅逐艦及353號潛艇,進一步還原了航母編隊風貌。結合園區後續引進的陸、海、空軍各式武器裝備,基地儼然成為一座大型「軍事博物館」。基地重點圍繞「航母編隊」概念,以航母、導彈驅逐艦、潛艇、護衛炮艇等資源為基底,打造融國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生態環保教育、學生素質教育等內容於一體的「泰達航母雛鷹國際特戰夏令營」特色科普活動品牌。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研究發現消失的尼羅河支流 或助解開金字塔建造之謎 - 天天要聞

研究發現消失的尼羅河支流 或助解開金字塔建造之謎

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 研究人員日前繪製出尼羅河一條現已乾涸的支流地圖,認為它可能幫助古埃及人建造了31座金字塔,包括著名的吉薩金字塔群。研究成果由最新一期英國《通訊-地球與環境》雜誌刊載。 埃及金字塔最集中的地區是自吉薩市向南至利什特村之間的一片沙漠。那裡距離尼羅河有數十公里遠,但發現了港口遺迹。埃及學家...
2023年重慶長江幹流監測到魚類93種 珍稀特有魚類出現頻率增加 - 天天要聞

2023年重慶長江幹流監測到魚類93種 珍稀特有魚類出現頻率增加

封面新聞記者 李茂佳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來臨之際,5月21日,重慶市生態環境局舉行重慶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情況新聞發布會。2023年,重慶長江幹流監測到魚類93種,較禁捕前增加47種。長江鱘從禁捕前監測到的7尾增加到249尾,珍稀特有魚類出現頻率增加,出現範圍擴大。新聞發布會現場。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衛表示...
全球首台!我國量子測量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全球首台!我國量子測量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5月21日,全國首屆量子精密測量賦能產業發展大會,在安徽合肥舉辦。會上,全球首台商用低溫版量子鑽石原子力顯微鏡正式亮相。該顯微鏡由國儀量子技術(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儀量子」)自主研製,這標誌著我國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取得重要突破。△低溫版量子鑽石原子力顯微鏡。圖片來源:國儀量子國...
世界首次:科學家成功對 μ 子實行「冷卻」加速,約達光速 4% - 天天要聞

世界首次:科學家成功對 μ 子實行「冷卻」加速,約達光速 4%

IT之家 5 月 21 日消息,日本 J-PARC 研究中心、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聯合發布公報,宣布完成了業內首次對 μ 子進行「冷卻」和加速的操作,朝著實現世界首個 μ 子(渺子)加速器邁出了一大步。據介紹,研究團隊在 J-PARC 中心使帶一顆正電荷的正 μ 子減速到幾乎停止(光速的 0.002%)的狀態,並使正 μ 子的方向和速度...
氣象水文部門預測:今年「龍舟水」水情較往年略偏重 - 天天要聞

氣象水文部門預測:今年「龍舟水」水情較往年略偏重

5月20日迎來「小滿」節氣,民諺有雲「小滿小滿,江河漸滿」。進入「小滿」節氣,雨水豐盈,江河的水逐漸增多。根據廣州市水文氣象數據統計,5月20日廣州市降暴雨,其中白雲、花都、增城等區降大暴雨,全市平均日雨量74.0毫米。豆大雨點落在地面,濺起水花。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子良受強降雨影響,5月20日全市江河水位...
值得收藏!《常州市野生鳥類圖冊》發布 - 天天要聞

值得收藏!《常州市野生鳥類圖冊》發布

現代快報訊(記者 陸文傑)鳥類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示類群,是評價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關鍵性指標。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常州鳥類生境狀況大幅提升,越來越多的野生鳥類翱翔在青山綠水間,野外鳥類記錄不斷刷新,珍稀鳥類頻頻亮相。它們用翅膀為生態環境投票,實名認證了常州生物多樣性工作的豐碩成果。在5·22國際生物多樣...
馬斯克豪言:30年內火星城市崛起,人類新家園即將誕生! - 天天要聞

馬斯克豪言:30年內火星城市崛起,人類新家園即將誕生!

埃隆·馬斯克,這個科技界的狂人,他總是有著讓人震驚的想法和計劃。這不,他又在火星上動起了腦筋。他旗下的SpaceX公司,一直在研究怎麼把人送上火星,還在想方設法要在那上面建個城市。圖片來自網路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可是挺活躍的,他就在那兒說,未來30年,火星上肯定會有人類城市。
研究發現英國 AI 聊天機器人的安全措施容易被繞過 - 天天要聞

研究發現英國 AI 聊天機器人的安全措施容易被繞過

劃重點:- ️  英國政府研究人員發現,防止 AI 聊天機器人發出非法、有毒或露骨回應的保護措施可以被簡單的技術繞過。-   通過測試,研究人員發現五個系統 「極易受到攻擊」,甚至在沒有有針對性地繞過保護措施的情況下,也能產生有害回應。-   安全防護可以通過 「相當簡單」 的攻擊繞過,例如指示系統以 「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