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物理學家多年,這是什麼原理?

2022年06月28日11:47:24 科學 1762

看過《甄嬛傳》的人都知道,一到炎炎夏季,皇帝就帶著他的後宮妃嬪們去圓明園避暑。每個妃子的房間里,都會放一堆冰塊給環境降溫,可以抵得上現代冰箱的效果。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物理學家多年,這是什麼原理? - 天天要聞

你可能感嘆清朝人真是聰明,實際上,2000多年前的中國古人就已經學會了製造冰塊。

《莊子》中有句話:「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爨(cuàn)鼎而夏造冰矣!」雖然此處沒有詳說「夏造冰」的過程,但我們得知在莊子時代就已經有「夏造冰」技術。直到西漢淮南王劉安寫的《淮南萬畢術》一書中,詳細記載了「夏造冰」的過程。書中提到:「取沸湯置瓮中,密以新縑,沈(井)中三日成冰。」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物理學家多年,這是什麼原理? - 天天要聞

值得研究的是,「夏造冰」為什麼要用「沸湯」即開水呢?為什麼要放到深井當中呢?為什麼是放三天呢?

對於現代有冰箱有空調的我們來說,造冰技術是如此簡單,對於古人的做法當然很困惑。而即使是物理知識淵博的物理學家們,為了補充完善的物理學史,也不得不在古人的這項造冰方法上反覆研究。遺憾的是,一個個物理學家竟然被古人的智慧給難倒了。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物理學家多年,這是什麼原理? - 天天要聞

我們比古人更聰明嗎?看來未必。

中國物理學史家洪震寰算是最先研究古人造冰方法的一批人,他把目標鎖定在冰點和氣壓上。他認為,氣壓降低會使水的冰點上升,這樣不一定在0℃水才會結成冰。井中的溫度在3-4℃的時候,冰點就會產生,水就會結成冰。然而他在實驗室中做這個實驗的時候,卻發現每減少一個大氣壓,水的冰點提高的程度微乎其微,連0.01℃都不到。因此,洪震寰否定了氣壓導致水快速結冰的假設。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物理學家多年,這是什麼原理? - 天天要聞

不是氣壓,那到底是什麼呢?

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科技史的李志超教授推測,會不會是通過氣體絕熱膨脹降溫來得到「夏造冰」的呢?李志超和他的學生一起做了「造冰」實驗,在一個玻璃球形瓶里裝上少量的水,然後用橡皮塞進行密封,並從橡皮塞中往玻璃瓶里插入一根玻璃管,同時玻璃管外接橡膠軟管。經過用溫度計測量和比對球形玻璃瓶內水的溫度變化,得到了一個結論:將沸水密封並進行冷卻,通過橡膠軟管放氣,可大大降低水的溫度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物理學家多年,這是什麼原理? - 天天要聞

怎麼我們聽上去有點胡扯呢?一碗滾燙的開水敞開放在空氣中,冬天不到3分鐘就涼了,夏天在通風的地方涼得也很快,密封容器真有那麼重要嗎?

我們注意到《淮南萬畢術》中提到的是「沸湯」放在「瓮」裡面。這個「瓮」就不是一般的容器了,它的主要特點是瓶口很細。在瓮里裝上部分水,將水煮開,水蒸汽就會充滿整個容器,並將原先瓮里的空氣排出去。這時用織得很細密的一些布或織物將瓶口封住,再用繩子下降到水井深處。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物理學家多年,這是什麼原理? - 天天要聞

在中原的一些高山地區,深井的溫度在10℃以下,水汽遇冷凝結,而瓶子里幾乎是真空狀態,瓶內的氣壓比瓶外的氣壓低多了。當瓮的溫度與井水溫度差不多的時候,把容器從井裡取出,就會在減壓膨脹的原理下,使瓶子迅速降溫。操作得當的話,容器內會出現冰渣。

雖然會出現冰渣,但似乎仍不能解釋古人造出的冰塊是怎麼回事。但我們知道了,用織物密封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物理學家多年,這是什麼原理? - 天天要聞

好在薪火相傳,物理學史家們雖然享受著前沿科技的便利,對於古人如何科學生活,仍然保持著好奇心和做研究的嚴謹精神。

來自湘潭大學的學者雷志華,經過多次的實驗設計和研究,提出古人人工造冰有三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第一個是大氣的相對濕度。我們的空調遙控器上都會有除濕按鈕,當我們除濕後,空氣濕度變小,會感覺到房間更乾燥。而在古人用瓮造冰的原理中,空氣濕度變小,周圍的空氣越乾燥,會使瓶內的水蒸發得越快。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物理學家多年,這是什麼原理? - 天天要聞

第二個是瓮的容積。當容器越大,能容納的水蒸氣越多,容器出現真空狀態的概率越高,結冰也會更容易。

第三個是井水和大氣的溫度。井水的溫度越低,越容易結冰,而一般深井的溫度在6℃—10℃之間。至於為什麼井水溫度要低?與我們前面提到的冰點和熱傳遞效應有關係。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物理學家多年,這是什麼原理? - 天天要聞

雷志華在研究出這三個重要條件後,設計了更精確的模擬實驗來造冰。

2005年8月26日,湘潭大學化工樓附近的氣溫大約在20℃,空氣的相對濕度在5%左右,正是造冰的好時機。雷志華準備好容積100L的瓮、電熱管、煤油濕度計和織物,開始進行實驗。

他首先在容器中加入少量的水,然後用電熱管加熱,水很快沸騰起來,沒有一會兒,水蒸汽就充滿了整個容器,而原來的空氣大部分排出到容器外。由於瓶口很細小,水蒸汽大部分仍留在了瓶中。在水快燒乾的時候,停止加熱,並立即用準備好的織物將瓶口密封住。為什麼用織物不用塞子?這是為了透氣。雷志華教授將瓶子放到了8℃的冷水中。這時,空氣通過滲透進入了瓶中。雷志軍教授觀察著溫度計,直到溫度計停留在0的刻度上。他打開瓮瓶一看,裡面有大量的冰渣。

2000年前中國古人熱水造冰,困擾物理學家多年,這是什麼原理? - 天天要聞

雷志軍教授的實驗成功了,基本上能夠解釋古人的造冰過程了。

可以說,古人是相當的聰明,他們應該也是經過了很多次的實驗才能穩穩地使水結冰。也許他們雖然不懂得精確的溫度和濕度,但他們對時令節氣和自然環境有著超過現代人的了解和感知。

一個造冰技術就難倒了那麼多物理學史家。可以說,古人比我們想像的更聰明,你覺得呢?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冷空氣要來了!北方極端高溫即將消退,南方接力近40度高溫! - 天天要聞

冷空氣要來了!北方極端高溫即將消退,南方接力近40度高溫!

引言今年的夏季,無疑是火熱的一年。不同於往年南方梅雨季的涼爽,今年南方氣溫明顯偏高,而北方則是高溫持續,炎熱難耐。這種南北溫差異常明顯的天氣,其實背後有著許多複雜的原因。本文將就今年夏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以及後期氣溫分布情況進行分析。
嫦娥六號秀大腳,再次打臉阿波羅?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秀大腳,再次打臉阿波羅?

嫦娥六號成功完成了月球背面鑽探取樣工作,啟程返回地球。似乎故事到這兒就已經告一段落,可沒成想,嫦娥傳回來的一張「大腳丫子」照片再次引發熱烈討論,有許多朋友據此質疑阿波羅登月涉嫌造假。嫦娥六號發回月球背面挖土照片在嫦娥六號全景相機拍攝的影像中,我們明顯看到著陸器支撐腿把月球表面砸出了一個坑,嫦娥的「腳...
瑞士清潔科技公司Enerdrape開發預製地熱板,回收城市地下空間的淺層地熱能和廢熱用於建築物制熱或製冷 | 瑞士創新100強 - 天天要聞

瑞士清潔科技公司Enerdrape開發預製地熱板,回收城市地下空間的淺層地熱能和廢熱用於建築物制熱或製冷 | 瑞士創新100強

圖源EPFL官網鈦媒體APP註:瑞士連續12年全球創新指數競爭力排名第一,是全球重要的創新策源地,也是中國首個創新戰略夥伴關係國,在創新發展和科技金融領域與中國具有極佳互補性。由Venturelab主辦的「瑞士創新100強」,匯聚了最佳「瑞士製造」的初創及成長期科技創新企業,是瑞士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創新生態標杆。自2011年以...
日本:觸手展開超3米 巨型章魚現身北海道 - 天天要聞

日本:觸手展開超3米 巨型章魚現身北海道

近日,在日本北海道的知床半島羅臼海域,出現了令人驚嘆的一幕——一隻觸手展開超 3 米的巨型章魚現身於此。這一消息迅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據《朝日新聞》6 月 9 日的報道,這種被確認為北太平洋巨型章魚的龐然大物,以其巨大的體型震撼著人們
土衛二,一顆冰冷的衛星,那裡會有生命嗎? - 天天要聞

土衛二,一顆冰冷的衛星,那裡會有生命嗎?

一片神秘的地外海洋,究竟住著誰?一起來看看土衛二上的原住民!"通過卡西尼號的測量,我們知道土衛二的海洋是宜居的。我們知道那裡有液態水、能源以及碳、氫、氮、氧、磷和硫等化學物質。"圖示:土衛二噴出的冰羽流。(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新的研究表明,在土星衛星恩克拉多斯的表面有一些地方,航天器可以在那裡著陸,...
就在端午,準備觀賞! - 天天要聞

就在端午,準備觀賞!

星空有約|月亮「邂逅」星團,這幕美景別錯過端午節當天傍晚,一彎蛾眉月將與著名的蜂巢星團近距離相伴,屆時只要天氣晴好,感興趣的公眾將會目睹到這兩個不同天體上演的「親密一幕」。由於23時左右月亮才會從西方落下,因此觀賞、拍攝這一幕美景的時間比較
研究發現消失的尼羅河支流 或助解開金字塔建造之謎 - 天天要聞

研究發現消失的尼羅河支流 或助解開金字塔建造之謎

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 研究人員日前繪製出尼羅河一條現已乾涸的支流地圖,認為它可能幫助古埃及人建造了31座金字塔,包括著名的吉薩金字塔群。研究成果由最新一期英國《通訊-地球與環境》雜誌刊載。 埃及金字塔最集中的地區是自吉薩市向南至利什特村之間的一片沙漠。那裡距離尼羅河有數十公里遠,但發現了港口遺迹。埃及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