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年得到3個諾貝爾獎!我國的科技真的落後嗎?

2021年10月11日19:05:02 科學 1990

諾貝爾獎,是1895年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傑出貢獻的人。

諾貝爾獎,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高的獎項。

因此,有人常用諾貝爾獎獲得的數量,衡量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

截止到2020年,世界各國獲諾貝爾獎的人數是:

美國348人;英國127人;德國86人;法國63人;瑞典31人;瑞士31人;日本25人;荷蘭19人;加拿大16人;蘇聯15人;義大利14人;丹麥13人;挪威12人;奧地利11人;比利時11人;以色列10人;澳大利亞9人;南非7人波蘭7人;俄羅斯6人。

我國呢,獲得了3次,分別是莫言、屠呦呦、楊振寧李政道

121年得到3個諾貝爾獎!我國的科技真的落後嗎? - 天天要聞

單從數量來看,我國科技研發確實有些落後。

真相真是這樣嗎?

到底,我國的科技水平怎麼樣?

我們從頭說起:

1760年以前,世界各地都是封建社會,社會以手工業為主,中國實力最強!

1776年,隨著英國科學家瓦特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實用的蒸汽機,給西方帶來了工業革命。而此時,清朝的乾隆正在忙著編寫《四庫全書》。自此,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轉變。

1840年,英國見在生意場上贏不過清政府,就發動了鴉片戰爭。手工哪能打得過機器,清政府被打了一頓不說,還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賠款二千一百萬銀元;

1856年,英、法兩國在美、俄支持下聯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1883年,法國發動中法戰爭

1894年,自1868年明治維新變強後的日本,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21年得到3個諾貝爾獎!我國的科技真的落後嗎? - 天天要聞

1911年,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之後,軍閥混戰。

1931年,日軍進攻瀋陽,九一八事變爆發。

1937年,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1946年,蔣介石發動了全面內戰。

直到1949年10月1日,我國才基本安定。

自1760年至1945年,

國外的一些國家,一邊發展著自己的科技,一邊掠奪著其他國家的資源;

而我國呢,一邊挨打,一邊賠錢。

但中國人就是中國人!

雖然我們的科技起步晚200年,

雖然我們的科技幾乎從零基礎開始,

但這依然難不倒我們!

1956年,我國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

1959年9月26日,大慶油田第一口油井噴射出石油!

1960年11月,我國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121年得到3個諾貝爾獎!我國的科技真的落後嗎? - 天天要聞

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為人類認識生命、揭開生命奧秘邁出了一大步!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1973年,袁隆平培育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南優二號」。又過一年,秈型水稻研究成功,使我國雜交水稻技術居於世界先進水平,雜交水稻的成功解決了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也對世界水稻產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貢獻!

121年得到3個諾貝爾獎!我國的科技真的落後嗎? - 天天要聞

1983年,「銀河」巨型計算機誕生!

2003年10月,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2016年8月,中國科學家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

2017年11月,中國第三代導航衛星順利升空,它標誌著中國正式開始建造「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世界只有四個國家有衛星導航系統,中國的北斗, 美國的GPS,歐盟的伽利略,俄羅斯的格洛納斯

2020年12月,嫦娥五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中國在外太空技術已經站穩世界第一方隊。

121年得到3個諾貝爾獎!我國的科技真的落後嗎? - 天天要聞

2021年6月,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飛船成功發射,並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完成對接。中國正式進入太空站時代!

現在,我國的綜合實力排名世界第三!

雖然,現在我國的部分科技還不夠頂尖,

但是我們正在緊追猛趕,

正在大步向前邁進!

堅信,中國必勝!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 記者手記:從「離科學最近的地方」揚帆報國之路新華社記者劉禎7月的北京,驕陽似火。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的運動場座無虛席,熱烈的氛圍比驕陽更勝。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2025年度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這裡舉行。萬餘名畢業生即將從這個被稱作「離科學最近的地方」啟程,奔赴各自的科學之路...
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 - 天天要聞

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

7月6日,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開幕,聚焦前沿科學、產業趨勢與政策創新,邀請全球生命科學領域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推動我國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塑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地標。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殷勇致辭並宣布活動開幕。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謝遠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 天天要聞

人體「捉妖記」:免疫系統如何分辨「自我」與「非我」

在神秘又奇妙的人體世界裡,免疫系統就像是守護健康的「齊天大聖」,時刻警惕著各路「妖魔鬼怪」的入侵。而要想精準打擊敵人,首先得搞清楚誰是自己人,誰是外來的「妖精」,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自我」與「非我」的識別。大家都知道,在《西遊記》里,妖怪們變化多端,常常混入人群,企圖矇混過關。人體里也一樣,各...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 天天要聞

Science | 告別序列依賴,為你的染色體「掃碼」:每條染色體竟自帶獨一無二的「條形碼」

引言在人類基因組中,有一片廣袤而神秘的「禁區」,它佔據了每條染色體的核心位置,卻長期以來讓我們束手無策。這片區域就是著絲粒 (Centromere)。它就像基因組中的「百慕大三角」,充滿了高度重複的DNA序列,結構複雜多變,讓傳統的基因測序和分析技術在此屢屢碰壁。然而,這片「禁區」卻掌握著細胞分裂時染色體能否被精確...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 天天要聞

Nature | 人類心智的「源代碼」:AI如何學會像我們一樣思考?

引言人類的心智是如此奇妙,它既能讓我們在清晨糾結於吃什麼早餐,也能驅動我們去攻克癌症、探索遙遠的星辰。我們能從寥寥數次的演示中學會舞步,能進行複雜的因果推理,還能被無盡的好奇心驅使去創造藝術和科學的奇蹟。這種舉重若輕、觸類旁通的「通用性 (generality)」 定義了我們之為人的核心。然而,在人工智慧 (AI)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