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Daisy
導讀:藥物再利用,簡稱老葯新用。新葯的研發成本很高,而且非常費時,但是通過改變已有藥物的用途有時候可以用來治療新的疾病,然而有研究發現「接受老葯——抗瘧疾的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的實驗組死亡率更高! 9月22日刊登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表明,專家表示,藥物再利用並不是開發新的疾病治療方法(包括COVID-19)的捷徑,存在固有的危險和缺陷,甚至不是將新葯推向市場的有效途徑。目前尚無針對新冠肺炎的「靈丹妙藥」,還缺乏嚴格的臨床研究,以及確定新適應症的劑量和時間表等。
「舊壺裝新酒」——從老葯中篩選候選新葯
席捲全國的新型冠狀肺炎病毒感染,讓一個「老葯」在抗擊疫情的戰爭中閃亮登場了,它就是作為抗瘧疾的首選藥物——氯喹。氯喹是一種鹼性藥物,通過提高病毒與細胞融合所需的內吞體的pH值,抑制病毒繁殖從而抑制病毒感染。
然而,根據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最新第七版抗病毒藥物,認為氯喹抗新冠病毒效果比羥氯喹更好,但是羥氯喹副作用比氯喹更小,更安全。羥基氯喹可以幫助鋅進入細胞,鋅會減慢細胞內的病毒複製。口服後在肺部的集中比血清高700倍,並且羥氯喹具有人體免疫調節的活性,這也是其在預防及早期的治療方面的藥物機理。

藥物羥氯喹
自從氯喹和羥氯喹這兩種抗瘧疾藥物進入到「老葯新用」治療新冠肺炎,引發風波不斷。瑞典、法國等多個國家停用它們來治療新冠患者。美國生物醫學高級研究和開發局局長Rick Bright也曾抵制未經證實的抗瘧藥物治療新冠患者。在臨床研究方面,巴西研究人員停止了部分羥氯喹研究,原因是一部分患者在接受兩劑高劑量的藥物後出現心律問題。美國退伍軍人衛生管理局醫療中心進行研究後發現「接受羥氯喹治療新冠肺炎」的實驗組死亡率更高!
根據FDA不良事件報告系統資料庫中的病例報告,羥氯喹才獲FDA批准進入COVID-19的3期臨床試驗,且FDA尚未批准氯喹和羥氯喹用於治療和預防COVID-19,未來預計招募20萬名患者參與關於羥氯喹的100多項研究。
新冠「神葯」瑞德西韋的臨床數據研究結果也不令人滿意。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指出,目前尚無針對新冠肺炎的「靈丹妙藥」,而且也許永遠不會有。在大流行期間,各國都希望找到有效藥物,但是對於藥品來說,還需要實驗、特定的科學規律和嚴密邏輯證明其安全有效,政治輿論都不能成為左右科學的把桿,關於特效藥的研究,還需等待。
SARS-CoV-2治療藥物開發面臨挑戰和機遇
對此,專家表示,藥物再利用並不是開發新的疾病治療方法(包括新冠病毒)的捷徑,將氯喹、羥基氯喹、伊維菌素等類似化合物轉化為治療新冠病毒的藥物存在固有的危險和缺陷。
澳大利亞藥物發現和翻譯專家(包括製藥行業、學術界和投資者)撰寫的一篇論文強調了藥物再利用的潛在挑戰和機遇。研究人員於9月22日發表了一篇題為「Drug repurposing: Misconception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academic researchers」的文章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論文發表之際,藥物再利用作為一種快速獲得新冠病毒新療法的潛在方法,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DOI: 10.1126/scitranslmed.abd5524
雖然有一種假設認為,藥物再利用是將新葯推向市場的有效途徑,但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加州安進市血液學/腫瘤學研究的前全球負責人兼副總裁、波士頓帕台農療法公司現任聯合創始人Glenn Begley博士認為,只有少數幾個學術團體成功地改變藥物用途的例子。
Begley博士表示,監管過程仍然需要明確的商業價值主張、明確的知識產權、對藥物代謝方式的既定理解,以及嚴格的臨床前和臨床研究,以確定新適應症的劑量和時間表。
他舉出了一個例子,即重新利用備受爭議的失敗藥物沙利度胺來治療麻風病和多發性骨髓瘤,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他措施包括重新利用獸醫抗蠕蟲病藥物莫西菌素治療河盲,以及使用殺菌劑富馬酸二甲酯用於治療複發性多發性硬化症。
Begley博士說:「藥物的再利用很少像服用經批准的藥物,並使用相同的劑量和給葯計劃在不同的疾病中進行臨床試驗那樣瑣碎。」
「這需要新的臨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適當設計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研究、監管機構監督以及新知識產權的建立。失敗率、成本和時間與新葯研發相似。這不是權宜之計。」
「此外,如果不解決這些關鍵問題,許多藥物再利用的臨床項目無法滿足『臨床均衡』,因此是不道德的。」
這項研究的合著者、著名的藥物化學家、莫納什大學的Jonathan Baell教授說:「有一種假設認為,藥物再利用是將新葯推向市場的有效途徑。事實上,這是幼稚的,忽略了許多藥物開發需要獲得監管批准的現實。」
Baell教授表示,目前有100多個藥物再利用項目正在進行,以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治療方法,包括抗感染藥物,如瑞德西韋,氯喹,伊維菌素和羥基氯喹。但由於沒有明確的隨機對照3期臨床試驗來幫助確定其在不同環境下的效用,早期關於其有效性的報告是混合的。
他指出:「其中一些重新利用藥物的努力,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是,未能將藥物在體內的移動方式或人體對治療新冠病毒所需濃度藥物的反應方式聯繫起來。」
Baell教授說,正在進行更多的研究,以確定可能被重新用於治療新冠病毒的藥物,但許多化合物缺乏效力,需要非常高的劑量,並且可能無法耐受,才能對臨床有益。
UniQuest執行董事、商業化和研究合著者Mark Ashton博士說:「藥物再利用最普遍的挑戰之一是缺乏推動開發和商業化的專業知識。我們不能期望那些在基礎科學和臨床醫學方面擁有無可置疑的專業知識的人,也能擁有成功駕馭知識產權、臨床前和臨床開發以及潛在候選藥物的監管和報銷要求所需的專業知識。」
「在這方面,大學技術轉讓辦公室或商業和工業專家以及加強對藥物再利用機會的監督和識別,可以真正起到幫助作用。」
參考資料: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1-09-drug-repurposing-panacea-covid-.html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學研究進展,不能作為治療方案參考。如需獲得健康指導,請至正規醫院就診。

熱門·文章
基因測序
【熱議】更統一、準確的基因檢測如何實現?震驚!兩家頂尖基因檢測公司給同一批癌症患者做了液體活檢,結果竟然大不相同
新冠病毒
【Nature熱議】新冠病毒愈演愈烈,然而疫苗的保護效力卻在逐漸削弱,我們該怎麼辦?
新冠病毒
【Nature熱議】福建疫情已蔓延四地!以色列110萬大規模研究:接種加強針比只接種過兩次注射的人感染新冠的可能性低19.5倍
新冠病毒
【Science】近5億人生活在冠狀病毒可能溢出的地區,新冠只是冰山一角,還會有更多SARS樣病毒!
腸道微生物
【Genome Medicine】迄今為止首個將腸道微生物數據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預後研究,有望成為未來治療的關鍵!
類器官研究
【Nature子刊】利用人工合成的新型凝膠可輕鬆培育出胰腺「類器官」,精確複製人體胰腺
腫瘤研究
【柳葉刀子刊】低劑量CT篩查肺癌真的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嗎?英國科學家通過實驗帶你揭曉答案!
新冠病毒
【重磅】新冠疫苗對德爾塔病毒保護作用有多大?美國疾控中心給出了答案:未接種人群的死亡率是接種人群的11倍!
基因測序
【Nature子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DNAm基因研究:確定了與血液中420,509個DNAm位點的DNAm相關的遺傳變異
腫瘤研究
【重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基因的自我矯正功能能夠抵禦血癌,這有望成為治療血癌的重大突破!
基因檢測
【Nature子刊】150萬規模最大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確定了近600個與反社會行為、酗酒、阿片類藥物成癮有關的基因位點
新冠病毒
【Nature】重磅!德爾塔變異病毒為何能夠如此快速而兇猛地傳播?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帶你了解它
推薦·活動
第三屆上海國際癌症大會
第五屆現代臨床分子診斷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