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面臨氣候臨界點:中國將回歸漢唐?

2021年09月04日21:55:22 科學 1248

大家對7月份河南的那場暴雨都還心有餘悸吧!

地球面臨氣候臨界點:中國將回歸漢唐? - 天天要聞

7月19日到20日,河南省的降雨達到近期鼎盛,一小時的降水量竟然能達到150個西湖的水量,造成人員的死傷和大量的損失。河南特大暴雨災害,煙花號颱風席捲江浙。人們的眼睛都在盯著河南和江浙的氣候災害,卻忽略了其他地區的氣候變化。


秦嶺向來是中國氣候的分界線。自古便有:「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來描繪這一氣象奇觀:即秦嶺一側濕潤溫暖,另一側則乾燥寒涼。

地球面臨氣候臨界點:中國將回歸漢唐? - 天天要聞

但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雨水已經越過秦嶺,並且已經抵達穿越了整個青藏高原。就連一直以「乾旱」著稱的新疆,也迎來了大量降水,今年甚至還迎來了「紅色暴雨預警」,塔里木盆地近來三年也有降雨覆蓋的現象。

豐沛的降水必然帶來河流湖泊的變化。據悉,已經斷流了將近30年的塔里木河,已經恢復了全部的流程。乾涸的幼發拉底河又恢復了汛期,萊茵河也迎來水量暴漲,黃河的沙量減小,逐漸變得澄清……

植被的變化也不可避免,隨著降雨的增多,西北地區的氣候也逐漸變得溫暖濕潤,怡人的同時也更加適合植被的生長。

地球面臨氣候臨界點:中國將回歸漢唐? - 天天要聞

內蒙一掃往日的荒蕪,植被以一年40公里的速度瘋狂生長;哈密地區植被恢復,毛烏素沙漠即將變成草原,河西走廊重獲生機,絲綢之路上也有了胡楊樹的影子,黑龍江又擁有了肉植闊葉類植物……

而據30多年來十多次乘坐火車往返包蘭線的網友說:「從去年開始,騰格力沙漠變成了草原。」

照這樣發展下去,河南與東部沿海地區頻發氣候災害,而西北部地區卻降雨適中、植被豐富,氣候宜人。似乎西北地區變得更加宜居。

難道,是世道變了嗎?


其實並不是什麼世道變了,只是氣候的循環罷了。

回看悠悠華夏史,不難發現其實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在西北地區,而並非是如今繁榮發展的東部沿海地區。


夏朝的都城在今陝西榆林,而那時大部分的人民都集中在陝西和山西的北部。

如今繁華的地帶是江浙滬和長三角地區,但在那個時候,寧夏、山西、內蒙、陝西等地才是人口最多的地方。


地球面臨氣候臨界點:中國將回歸漢唐? - 天天要聞


「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而古人和我們,只不過都是順應著自然,選擇了最合適的地方生活和居住。

那時的陝西、山西、寧夏內蒙等地並不是如今的黃沙漫天,而是氣候適宜,水源豐富的「宜居地」。當時的植被也是鬱鬱蔥蔥的闊葉林帶,河西走廊也遍布胡楊林

這麼一看,那時西北地區的氣候和植被是不是和現在新疆、青藏、內蒙等地變化的趨勢有點像?


地球面臨氣候臨界點:中國將回歸漢唐? - 天天要聞


再看河南,河南的簡稱是「豫」。《說文解字》中釋義:「象之大者。「通俗來說就是特大的象。

大象,跟河南有什麼關係?


地球面臨氣候臨界點:中國將回歸漢唐? - 天天要聞

其實,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盛,野象眾多。

河南被描述成人牽象之地,所以河南簡稱為「豫」。

地球面臨氣候臨界點:中國將回歸漢唐? - 天天要聞

可見古時河南是象的天堂,而大象生長在熱帶以及亞熱帶氣候。

古時的河南就是亞熱帶氣候,氣候酷熱,降水量巨大。

地球面臨氣候臨界點:中國將回歸漢唐? - 天天要聞


那時的江浙一帶同屬亞熱帶氣候,風暴頻出,常常面臨極端氣候。和如今受「颱風」、「暴雨」影響的江浙氣候是不是很像?


並不是人們所恐慌的「天災人禍」,這只是新一輪氣候逆轉和循環的開端。



地球面臨氣候臨界點:中國將回歸漢唐? - 天天要聞

澳洲的著名氣候學家,聯合國氣候理事會成員威爾·斯特芬在採訪時曾說:「如今全球的15個已知的氣候臨界點,已經激活了9個,氣候變化已經變得不可逆轉。」

降雨越過秦嶺、西北重獲生機、東部沿海災難頻發就是氣候變化最好的證明。

地球面臨氣候臨界點:中國將回歸漢唐? - 天天要聞


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而太陽黑子的活躍和沉寂也帶動著地球上氣溫、生物的變化。中國最為強盛的夏漢唐時期就是太陽黑子最為活躍的時期,而低沉黑暗的明清時期就是太陽黑子最沉寂的時期。

不難發現,太陽黑子的活躍往往使得中華大地氣候適宜,風調雨順,迎來盛世;而太陽黑子的沉寂也往往會帶來氣溫驟降、災害頻出,使得人民不幸和低靡。

太陽黑子的沉寂和活躍自然遵循著一定的規律,此次的氣候變化現象就是由於太陽黑子再度活躍,氣候重新又回到了上一個循環。

地球面臨氣候臨界點:中國將回歸漢唐? - 天天要聞

隨著這次的氣候逆轉和循環中,亞歐大陸迎來了福音。根據預測,中國也有望回到最為強盛的夏商周和漢唐時代,而夏商周和漢唐時期也是中國氣候最適宜的時期。

程頤的《遺書》有言:「有物必有則。」世間萬物都存在著它本身的規律和規則。康有為曾言:「變者,天道也。」這次的氣候循環和逆轉也恰恰就是「天道」。

而氣候的循環和逆轉也有望帶來全新的世界格局,當前以英格蘭、美利堅掌握著的海權和中國掌握著的陸權將迎來大洗牌。

願恩澤再次降臨這片神州大地,讓中國重獲夏商周和漢唐時期世界中心的地位。讓河西走廊再迎繁榮,絲綢之路迎來起飛!中國所代表的「陸權」有望成為世界舞台的主角,東方雄獅即將挺直脊樑!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科學家也有辦公室政治,本想攜手創業,沒想到屢屢被騙……丨葉檀回信 - 天天要聞

科學家也有辦公室政治,本想攜手創業,沒想到屢屢被騙……丨葉檀回信

長期徵集日子很難,生活不容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說不出的感覺,受苦的人最懂。和吃苦相比,有苦難言,無人問津,可能比苦本身還難受。重生之後,葉檀老師變了很多,變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別人的苦。她說,有苦我們一起分擔。每周六,葉檀老師都會親自回復,並在公眾號上發出,有苦難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葉...
空氣炸鍋里的紙,真的勸你別亂買! - 天天要聞

空氣炸鍋里的紙,真的勸你別亂買!

硅油紙是空氣炸鍋的「神仙搭子」,更是懶人的超級福音,用完直接一扔,刷碗都省了。那麼,硅油紙到底是什麼紙?我們買的硅油紙,真的安全嗎?硅油紙到底是什麼紙?硅油紙是一種由原生紙漿、淋膜層和食品級硅油層構成的食品接觸用紙。
洪緯讀《製造三文魚》 | 毒素纏身的水生雞 - 天天要聞

洪緯讀《製造三文魚》 | 毒素纏身的水生雞

《製造三文魚:海洋生態危機與經濟不平等》,[挪]西蒙·塞特爾 、[挪]謝蒂爾·厄斯特利著,梁友平、李菁菁譯,中國工人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420頁,88.00元三文魚因鮮嫩的紅色肉質和富含優質的Omega-3脂肪酸,備受食客喜愛,被譽為高顏值的健康食材。不過,我不確信的是,讀完《製造三文魚》之後,還有多少讀者能毫無顧慮...
美國人抽血做成的救命葯,中國現在靠大米就能生產? - 天天要聞

美國人抽血做成的救命葯,中國現在靠大米就能生產?

繼去年的空氣造澱粉之後,這段時間我在網上就看見個更逆天的:武漢有一家公司實現了從稻米里生產人血......「稻米」,「生產」,「人血」,每個字都能看懂,連起來一讀差評君我是真納悶了,這還是中文嗎?再一看,好好好,這居然還是人民日報發布的......由於這些關鍵詞太過魔幻,差評君我這不得不連夜查資料調查一番,看看...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 天天要聞

中國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陽」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磁體饋線採購包項目迎來關鍵節點,其最後一套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並交付起運位於法國的ITER現場。這標誌著ITER磁體饋線系統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製順利完成。ITER磁體饋線系統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製,被稱為ITER磁體系...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 天天要聞

張振豐調研溫州學研究聯合會 構建中國學視野下的溫州學研究體系

4月13日,副省長、市委書記張振豐在溫州學研究聯合會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立足溫州、研究溫州、服務溫州」,深化時間維度、放大空間維度,貫通歷史研究溫州、跳出溫州研究溫州,努力打造溫州建設高水平文化強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學術研究的...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 天天要聞

土撥鼠等動植物不得攜帶入境!關於國門生物安全,你要知道這些

極目新聞記者 張秀娟通訊員 趙夢潔 黃曉彧 林敏「小朋友們,外來入侵物種包括哪些呢?」「在咱們出國旅遊前,需注意哪些問題呢?」4月12日,在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武漢海關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海關開放日」活動。15名小學生化身「國門小衛士」,零距離體驗、參與海關全民國家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