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常識:為什麼會地震?地震是怎麼形成的?地震來了怎麼辦?

2021年07月15日21:31:07 科學 1907

為什麼會地震?地震是怎麼形成的?地震來臨前會有什麼預兆?地震來了怎麼辦?今天,就讓我們來解決這4個問題吧!希望同學們多了解地理知識,儲備求生常識!

(一)為什麼會地震

絕大多數的地震由地殼運動所引起。剛硬的岩石在地殼運動中受到力的作用,發生形變甚至破裂,往往就會產生地震。

雖然目前對地殼運動的推動力從何而來還有爭論,對地震產生的根本原因也有許多推測,但關於「地震是由於該處的岩石發生破裂而直接引起」這一論斷是毫無疑問的。

絕大多數地震的發生是由於該處地下的岩石產生了新的斷裂,或原有的裂縫再次發生錯動,強烈的地震則多發生在地下原有斷裂的地方。當地下的岩石接近破裂時,太陽和月亮引力作用、大氣或水(水庫)對地面壓力的變化,都可促成破裂,從而引發地震。

地震也常常伴隨著火山爆發,大量熾熱的岩漿從地層深處噴出,其體積迅速膨脹,衝擊地殼,因此常常引起地震。

(二)地震是怎麼形成的

1、構造地震: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由於地下岩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4、誘發地震: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5、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震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三)地震來臨前的預兆

1、動物異常:蛇、魚、鳥、鼠等動物被稱為地震「活儀器」。鼠類異常反應來得最早,大老鼠成群結隊叼著小老鼠亂跑,黃鼠狼大搬家。大小家畜如狗亂叫狂吠、上牆上房,豬不吃食,羊不進圈,貓亂抓亂撓。馬、牛不吃料或亂奔或發獃。雞、鴨、鵝慘叫不停等等動物的異常反應常與地震活動有密切聯繫。魚類震前的表現,成群漂浮,有的發獃,有的翻白,有的佯死,有的倒立水中打旋,或者躍出水面。

2、植物預兆:某些植物對地震的反應是有代表性的,其中含羞草的反應較為典型。含羞草的葉子白天是張開的,到了夜晚葉片逐漸自動閉合。然而,科學家發現,地震前夕,含羞草顯得有點反常:白天它的葉子緊閉著,夜晚葉片反而半張半開了。地震發生時,含羞草的小葉全部張開了。

3.地形變化:地形變震前會有地形變化,如垂直升降、水平位移、地面傾斜等。

(四)地震來了怎麼辦

1、地震來勢兇猛,往往在頃刻之間就會造成極大的殺傷力。地震發生時,慌不擇路是絕大多數人遇害的第一原因,應保持冷靜,採取「伏地、遮擋、手抓牢」的原則,儘快縮小目標並使身體保持在結實的屏障之下。

2、避震不分主震和餘震,切不可以掉以輕心。

3、「牢記大地震時不要急、人多先找藏身處、遠離危險區、被埋要保存體力」的原則。

安全常識:為什麼會地震?地震是怎麼形成的?地震來了怎麼辦?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我國首款航天大模型 讓衛星管理更聰明 - 天天要聞

我國首款航天大模型 讓衛星管理更聰明

隨著天上的衛星組網越來越多,這些衛星如何更加智能、高效地管理成為行業面臨的一個問題。我國首個航天大模型,正在助力衛星管理更聰明。航天大模型「華山」,首次將大語言模型應用在航天領域的產品上,運用AI幫助用戶完成航天器智能操控、軌道計算與分析、指令代碼生成等航天器在軌管理工作。通過數據學習,它可以快速且智...
大熊貓「荷風」「蘭韻」正式亮相奧地利美泉宮動物園 - 天天要聞

大熊貓「荷風」「蘭韻」正式亮相奧地利美泉宮動物園

當地時間5月14日,來自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大熊貓「荷風」和「蘭韻」正式亮相奧地利維也納美泉宮動物園。當天,美泉宮動物園為「荷風」和「蘭韻」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發表致辭。現場觀眾熱情高漲,眾多兒童歡呼雀躍,
資深研究員親授AI實操秘籍,助力醫學研究設計效率翻倍! - 天天要聞

資深研究員親授AI實操秘籍,助力醫學研究設計效率翻倍!

我們都知道醫學研究方案設計耗時又耗力?面對複雜的實驗邏輯和文獻海量信息,如何快速產出高質量方案呢?我想這一直是大家迫切想要解決問題吧!那今天刷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有福了,本文結合梅斯醫學資深研究員張磊博士直播乾貨,手把手教你用AI拆解研究目標、優化實驗設計,文末還附贈工具試用入口!【研究方案設計的前置知...
我國科學家率先「看見」固體氫的最精細結構 - 天天要聞

我國科學家率先「看見」固體氫的最精細結構

常溫常壓下,氫以氣體狀態存在。高壓下,氫結晶為固體。而超高壓下固體氫的原子排列方式一直是未解之謎。14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一項重大突破: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團隊用X射線納米探針首次「看見」固體氫的複雜晶體結構。這是目前世界上固
早讀|「天數天算」,AI邁向太空 - 天天要聞

早讀|「天數天算」,AI邁向太空

早上好!上觀新聞『早讀』來啦!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農曆四月十八上海多雲到陰,下午起局部地區有短時小雨,22~29℃§今日關注「天數天算」,AI邁向太空※ 5月14日12時12分,國星宇航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太空計算星座021任務12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全球首個太空計...
與總書記交流的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年輕人,在探索什麼前沿領域? - 天天要聞

與總書記交流的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年輕人,在探索什麼前沿領域?

人工智慧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4月29日,是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青年科研團隊終生難忘的一天。他們在「模速空間」參加一場以「下一代智能體的自主進化」為主題的沙龍時,與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面對面交流。這些年輕人在探索什麼前沿領域?他們身處的科研環境如何?記者來到毗鄰「模速空間」的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采...
生命,居然也可以懸在邊界上,不活不死…… - 天天要聞

生命,居然也可以懸在邊界上,不活不死……

17 世紀末,一位自學成才的科學家安東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展開了一項讓他重新思考「生命是什麼」以及「生命的邊界在哪裡」的探索。這段旅程不僅顛覆了他自己的世界觀,也在科學和哲學界激起了波瀾,影響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