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雞蛋可能變回生雞蛋嗎?| 趣問萬物

2021年05月07日21:24:02 科學 1759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撰文 | Mirror

熟雞蛋可能變回生雞蛋嗎?


熟雞蛋可能變回生雞蛋嗎?| 趣問萬物 - 天天要聞

圖源:Pixabay


最近,一篇聲稱「熟蛋返生孵出小雞」的文章引爆熱搜。


熟雞蛋可能變回生雞蛋嗎?| 趣問萬物 - 天天要聞


拋開這個「天方夜譚」,以現有技術,熟雞蛋到底有沒有可能返生?


熟雞蛋可能變回生雞蛋嗎?| 趣問萬物 - 天天要聞


早在2015年就有過熟雞蛋返生的相關研究報道,還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化學獎。


熟雞蛋可能變回生雞蛋嗎?| 趣問萬物 - 天天要聞


但這其實是媒體的誇大宣傳,所謂「熟雞蛋」在2015年的這篇論文中只是熟蛋清,這項實驗的目的也不是把熟雞蛋變成生雞蛋,而只是研究如何高效地將變性的蛋白質復性,應用於醫療等領域。


蛋白質是由多肽鏈(氨基酸連成的長鏈)連接摺疊而成,要發揮特定功能,它需要保持特定的三維結構。然而,多肽鏈之間的連接(二硫鍵等)並不太牢靠,加酸、鹼或加熱都會將其破壞,打亂蛋白質分子結構,和周圍的蛋白質分子纏成亂麻。雞蛋清凝固成蛋白就是蛋白質在加熱條件下變性的過程。

熟雞蛋可能變回生雞蛋嗎?| 趣問萬物 - 天天要聞

雞蛋清加熱凝固過程示意圖 | 圖源: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


要逆轉這個過程,即實現復性並不容易。生物實驗室一般用尿素使變性蛋白質結構變鬆散,然後經過漫長的透析,等待蛋白質重新摺疊復性。而這項2015年的研究將耗時的透析方式改為使用一種渦流裝置(vortex fluid device,VFD)。VFD高速旋轉產生的剪切力不斷拉扯蛋白質,重塑其形態,只需幾分鐘就能實現一定程度的復性。


另外,該實驗使用的蛋白並不是普通水煮蛋白,而是用磷酸鹽緩衝液(PBS)稀釋過的蛋清在90℃下煮20分鐘後得到的,並且只關注雞蛋清溶菌酶等幾種蛋白質的復性情況。這種方法也無法使所有蛋白質完全復性,其中雞蛋清溶菌酶活性恢復得比較好,達到了8成以上。


然而,整個雞蛋的組成遠比這複雜,不僅蛋白質種類更豐富,還有核酸、脂肪等等大分子,何況生命不是簡單堆砌成的物質,讓熟雞蛋起死回生無疑是無稽之談。

高燒為什麼經常發生在夜裡?


熟雞蛋可能變回生雞蛋嗎?| 趣問萬物 - 天天要聞

圖源:Pixabay


很多家長都有孩子常在夜裡發高燒的經歷。不僅是孩子,有調查顯示,醫院在晚上接收的成年發燒病患也遠比早上多。


白天大家更活躍、忙碌,可能忽略發燒,但人體自身確實也在夜裡推波助瀾。


雖說我們是恆溫動物,但體溫也不是絕對恆定的,一天中有1℃內的波動,通常在凌晨4~5點時最低,傍晚4~6點最高。幼兒的基礎體溫還比成年人略高,晚上容易發高燒也有基礎體溫添的一把火。


發燒是免疫系統激烈對抗病原體產生的反應,一些免疫細胞在我們入睡後會更積極地工作,而且兒童的免疫系統還不成熟,往往反應更劇烈,這也可能引發高燒。


會在夜間加重的不只是發燒,還有哮喘等病症。白天,人體會分泌皮質醇腎上腺激素幫助放鬆氣道、緩解哮喘,但這些激素水平在夜裡逐漸下降,導致哮喘加劇。此外,夜晚增加分泌的褪黑素原本起助眠效果,但對哮喘患者而言,它會加重炎症,使呼吸道產生更多黏液,引起呼吸困難

熱空氣會上升,為什麼海拔越高氣溫卻越低?


熟雞蛋可能變回生雞蛋嗎?| 趣問萬物 - 天天要聞

圖源:Pixabay


「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是大家在地理上都學過的基礎知識,但我們也知道「暖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的現象,並且高空還離太陽更近,為什麼氣溫不是高處更高呢?


其實「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規律並不適用於整個大氣層,對大氣底層的對流層(tropopause)而言,確實如此。但在更高的平流層(stratosphere)氣溫則是先穩定後上升。再往上到中間層(mesosphere),氣溫又開始隨海拔升高下降,達到大氣溫度最低點。而後到熱層(thermosphere ),氣溫又開始上升,甚至能達到上千攝氏度


熟雞蛋可能變回生雞蛋嗎?| 趣問萬物 - 天天要聞

空氣密度(Density)、氣壓Pressure)、聲速(Speed of sound)、溫度(Temperature)與海拔(Geometric altitude)的關係 | 圖源:Wikipedia


單論空氣密度,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即單位體積內的氣體分子越少。但空氣本身吸收熱量的效率不高,對流層的熱源主要是地表。陽光中有很大一部分熱量是被地表吸收了,然後輻射到空氣中。受熱的空氣會往上走,但在上升過程中,由於氣壓變低,不斷膨脹,相當於對外做功,需要消耗內能,溫度隨之下降。


到了平流層上層氣溫之所以開始上升,是因為它有臭氧層吸收紫外線的熱量。而空氣稀薄的中間層既沒有地面提供熱量,也沒有足夠的臭氧吸收紫外線,太陽的短波輻射又先被上面的熱層吸收,於是溫度又開始下降。在熱層氣溫快速上升則是因為它受到了很強的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輻射,連氣體分子都處於電離狀態。

鼻孔為什麼要有兩個?


熟雞蛋可能變回生雞蛋嗎?| 趣問萬物 - 天天要聞

圖源:Pixabay


許多器官都是成對的:兩隻眼睛能讓我們感知景物的深度,形成立體圖像;兩隻耳朵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判斷聲源的位置;那麼兩個緊挨著的鼻孔又有什麼意義呢?


神經科學家發現這能擴大我們的嗅覺範圍。往期我們提過,兩個鼻孔是輪流工作的,每過幾小時就換一個鼻孔主導,另一個鼻腔內壁膨脹,通道縮小,限制氣流通過。


斯坦福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找來了20位健康的志願者,讓他們聞香芹酮辛烷的混合氣體,每次只用一邊鼻孔。結果大多數志願者在用主導的暢通鼻孔聞氣體時,聞到的香芹酮味更濃,而用另一邊不太暢通的鼻孔聞氣味時,他們聞到的辛烷味更濃。


人體對香芹酮吸收快,對辛烷吸收慢。堵塞的鼻孔可能放慢了氣體流速,允許辛烷在鼻腔內停留更長時間,更充分地感知它的氣味。


兩個鼻孔,一通一堵,快慢結合,賦予了我們更豐富的嗅覺體驗。

不過癮?關注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把有趣有料的科普一網打盡!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2025年梅雨時間表來了,「入梅」要提前?提醒大家4件事早做準備 - 天天要聞

2025年梅雨時間表來了,「入梅」要提前?提醒大家4件事早做準備

「三秋梅雨愁楓葉,一夜篷舟宿葦花」,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我國長江中下游以及江淮流域,將迎來連綿數日的降雨,而且雨量集中且強度大,此時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節,因此民間把這段降雨時期稱之為「梅雨」,也叫「黃梅雨」,又因高溫高濕的特點,很容易導
新華社權威快報丨將人工智慧送上太空!我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發射 - 天天要聞

新華社權威快報丨將人工智慧送上太空!我國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成功發射

記者5月14日從浙江省新型研發機構之江實驗室了解到,隨著太空計算衛星星座1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我國整軌互聯太空計算星座「三體計算星座」正式進入組網階段。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介紹,「三體計算星座」是由之江實驗室協同全球合作夥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規模的太空計算基礎設施。該設施將通過在軌...
@婺城人,發現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 - 天天要聞

@婺城人,發現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

金華山風光秀麗,岩溶地質景觀豐富。近日,專家經過調查,發現金華山上還有豐富的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羅店鎮鹿田村公路旁,豎立著一塊「腕足類化石點」的牌子,在這附近山體上,地質專家發現了古生代海洋生物化石。腕足動物是一類古老的海洋無脊椎動物,它們在古生代海洋中非常繁盛。「這套地層主要是二疊紀早期,距今2.8...
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應急博覽會5月13日隆重開幕:科技賦能應急,創新驅動未來 - 天天要聞

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應急博覽會5月13日隆重開幕:科技賦能應急,創新驅動未來

5月13日,作為「長三角地區5·12防災減災宣傳周」重量級品牌活動之一,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應急減災和救援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拉開帷幕。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偉出席並致辭。全國政協常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尚勇,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原副主席、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上海新時代城市安全與應急...
應急科普丨遇到地震怎麼辦?這些知識get一下 - 天天要聞

應急科普丨遇到地震怎麼辦?這些知識get一下

編者按 地震、暴雨、洪水……災害無情,但正確的逃生避險方法是我們的有力武器。當災害來臨時,你知道應該怎麼做嗎?在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雲南網推出應急科普專欄,和大家一起學習應急避險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防災避險能力。 突如其來的地震往往使人猝不及防時間就是生命,自救至關重要發生地震如何自救?一旦...
膜導航系統為外科醫生裝上「透視眼」,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 - 天天要聞

膜導航系統為外科醫生裝上「透視眼」,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近日,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三院」)胃腸外科暨胃腸手術功能保護研究中心新技術應用沙龍上,一款名為DeepGuide的手術導航系統對外發布。該系統成功破解「膜解剖」可視化難題,使胃腸腫瘤手術的系膜完整率從75%升至98%。中山三院新技術應用沙龍現場。甄曉洲...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布 - 天天要聞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布

中新網嘉興5月13日電(記者 王逸飛)13日,在浙江嘉善舉行的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暨浙江主場活動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發布,這也是長三角首張跨域「生物多樣性圖譜」。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暨浙江主場活動現場。浙江省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