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發文!密接、入境隔離調整為「7+3」,意味著什麼?

來源 | 賽柏藍(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撰稿 | 春昊 汪藝

剛剛(6月28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業內人士表示,相較前八版,這是變化最大的一版。


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譚曉東向賽柏藍表示,相較第八版,第九版總體來看,「首先是針對性強,完全是針對奧秘克戎的變異株來制定;第二,對全國來說,操作性更好;第三,指導性更詳細,全國一盤棋,包括之前全國疫情防控九不準等全部統一到第九版。」


「主要是國家層面,根據國內外的疫情的研判,包括我國防控效果的一些總結,提出的措施。總體是非常可行的。」譚曉東補充道。


第九版防控方案相較第八版增加近30頁內容,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分別是:優化調整風險人員的隔離管理期限和方式;統一封管控區和中高風險區劃定標準;完善疫情監測要求;優化區域核酸檢測策略(詳細內容如下)


具體來說,密接、入境人員隔離管控時間由之前的「14+7」調整為「7+3」,但在核酸檢查次數上增多;取消「三區」: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並統一高中低風險地區標準;增加抗原作為基層醫療機構核酸檢測補充;對線上線下藥店購買「四大類」藥品進行實名登記;國家組建小組,對各地疫情防控違反「九不準」進行監查等。


但以上調整,並非是對疫情防控的放鬆,而是根據新冠病毒流行病學特點進行科學精準防控。


自2021年9月提出「三區」以來,各地開始因地制宜,主動探索區別於「精準防控」和「封城」的第三條道路:例如上海從精準防控的「最少防控區15平米的奶茶店」到以黃浦江為線的「劃江而封」再到「九宮格」防控管理。


各地核酸檢測也從3天兩檢,到出入公共場合72小時核酸,再到核酸結果7天有效;各地健康碼更有對應新變化,例如湖北省根據核酸檢測結果時間,分為「淡綠色」、「深綠色」、」淡藍色」等。


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目前國內流行毒株仍以BA.2為主,但據專家估計,今年夏天,可能會迎來BA.4、BA.5毒株造成的新一波疫情,境外輸入壓力依舊很大。


01

密接、入境隔離調整為「7+3」


為何突然調整為「7+3」?


最新研究表示,奧密克戎變異株平均潛伏期縮短,多為2-4天;而在第八版,根據當時面臨的新冠毒株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結果,新冠肺炎潛伏期為1-14天,多為3-7天;發病前1-2天和發病初期的傳染性相對較強。


從這一點來看,國家根據新冠毒株的特點進行調整,是一種更加精準防控的手段。


目前,我國多地流行毒株仍為奧密克戎BA.2,但根據全球局勢,BA.5、BA.2、BA.4依舊盛行,此次澳門本輪疫情累計報告超400例,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王文玲表示,我國澳門疫情系由BA.5變異株引發。


病毒學家常榮山預測,「目前我國已迎來第三波疫情,但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講,BA.5導致的住院率和重症率和死亡率要低於BA.1和BA.2。」


第九版中,密切接觸者、入境人員隔離管控時間從「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核酸檢測措施從「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第1、4、7、14天核酸檢測,採集鼻咽拭子,解除隔離前雙采雙檢」調整為「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第1、2、3、5、7天和居家健康監測第3天核酸檢測,採集口咽拭子」,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前不要求雙采雙檢。


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從「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調整為「7天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第1、4、7天核酸檢測。


但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BA.4和BA.5的傳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略有增強。


「一旦南方城市被突防,人數也不會少。並且,澳門疫情走勢還不明朗,首次核酸檢測數字歸零並維持住需要的時長目前還難以判斷,如果在20天到一個月內還不能達到歸零並維持,那麼,下半年的防控,按照第九版疫情防控方案,染疫城市的防控投入還要加大。」常榮山補充道。


「目前對於奧密克戎變異株BA.4、BA.5的致死率、重症率各國還沒有完整的數據,還需要進一步監測」譚衛東表示。


02

取消「三區」全國統一使用新風險管控方案


本次《通知》將形成新的風險區域劃定及管控方案——兩類風險區域劃定標準和防控措施進行銜接對應,統一使用中高風險區的概念。


2021年9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在《新冠肺炎疫情社區防控方案》中明確要求,一旦發生本土疫情,要儘早將社區(包含行政村)精準劃分為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三類防控區域。


本次《通知》雖然對「三區」進行了調整,但對於中高風險地區的定義和人員要求更加細化,具體調整方案如下:




03

增加3項疫情防控新手段


1、加大風險職業人群核酸檢測頻次


將與入境人員、物品、環境直接接觸的人員核酸檢測調整為每天1次,對人員密集、接觸人員頻繁、流動性強的從業人員核酸檢測調整為每周2次。


與此同時,對於集中隔離場所工作人員,定點醫療機構和普通醫療機構發熱門診醫務人員等仍然需要每天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同時,《通知》強調,出現本土疫情後,根據疫情擴散風險增加核酸檢測頻次。


2、新增了藥品監測要求


當出現本土疫情後,對購買退熱、止咳、抗病毒、抗生素、感冒等藥物的人員進行實名登記,督促用藥人及時開展檢測。


此前,為了發揮藥店「早發現、早報告」的「哨點」作用,「四類藥品」在「停售」和「實名登記銷售」之間不斷變化。


「四類藥品」就包括「抗病毒、抗生素、止咳、退燒藥」。各省對於「四類藥品」納入的具體藥品不同,但涉及的種類都不少。例如,山東煙台市疫情防控期間發布的「四類藥品」指導目錄,包含的藥品有585種;海南省葯監局發布的《零售藥店疫情防控實名登記退熱、止咳、抗病毒、抗菌藥品目錄(2022年4月版)》,包含了57種藥品。


不少省市對於「四類藥品」銷售實名登記早已開展,並對於藥店展開過相關的終端執法監督檢查。《通知》的發布將更加規範這類藥品購買的程序,實名登記銷售再被明確要求。


3、增加抗原作為基層核酸檢測補充


《通知》提到,要落實「村報告、鄉採樣、縣檢測」核酸檢測策略,也可同步進行抗原檢測,儘早發現疫情。


長期以來,基層核酸檢測壓力巨大。不同於大城市,有大量第三方檢測機構入駐,一旦啟動核酸篩查,基層醫療機構在人員、設備、實驗室等方面壓力巨大。


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研究員王麗萍表示,增加抗原檢測作為疫情監測的補充手段,提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可疑患者、疫情處置時對中高風險區人員等可增加抗原檢測。通過以上多渠道的監測機制,進一步提升常態化監測的敏感性,實現病例的早發現。


04

提出疫苗接種新標準


第九版方案中提出,不可同時接受同源加強免疫和序貫加強免疫接種。


對此,常榮山表示,同源加強免疫和序貫加強,不可以同時。主要是指第四針。如果前期打的90%是滅活疫苗,按照此規定,第3針還可以再打滅活苗,但是,第四針就不能打重組蛋白苗的。


有專家表示,「可能預示第四針暫緩」。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雷正龍表示,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部署,目前我國繼續指導各地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冠疫苗接種工作。


截至6月27日,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疫苗34億40.1萬劑次,接種總人數達到12億9404.5萬人,已完成全程接種12億6050.1萬人,覆蓋人數和全程接種人數分別佔全國總人口的91.79%、89.41%。完成加強免疫接種7億9002.5萬人。


其中,序貫加強免疫接種4132.5萬人。60歲老年人接種覆蓋人數達到2億3273.3萬人,完成全程接種2億2023.1萬人,覆蓋人數和全程接種人數分別占老年人口的88.15%和83.41%,完成加強免疫接種1億7250.1萬人。


05

成立專欄、公布投訴電話

落實最新「九不準」


本次發布會強調,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會同相關成員單位,通過本部門的門戶網站設立了「層層加碼」問題的專欄或公布了投訴電話,現已面向社會收集違反「九不準」要求的問題線索,群眾可以通過網站或打電話進行投訴。


6月2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發布會,國家發布最新疫情防控「九不準」,要求各地落實。同時,發布會還對河北、青海、遼寧等地近期出現的過度防疫行為進行點名批評。


之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整治「層層加碼」問題專班和各成員單位將要認真受理、核實群眾反映的「層層加碼」的問題。


圖片來源: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