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信「長脖子」被布魯日人處死,為報復,皇帝要當地人世代養天鵝

布魯日

比利時雖小,其國內的幾個城市卻是有深度的,布魯日就是最讓人看好的。布魯日開發得較晚,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9世紀。這裡曾是重要的港口和商業中心,也曾遭外族不斷騷擾,在內憂外患之下,堅毅驃悍的布魯日人民奮起抵抗,一次又一次地使這座城市立於不敗之地。

馬克西米安

坐在歷史博物館二樓啤酒吧的陽台上,看看集市廣場上的景物還是很愜意的。

廣場上有隨時可以發車的觀光車和馬車,我們都坐了,乘坐著它們繞行老城區,增加了對這座城市的了解。

布魯日集市廣場

廣場的中央矗立著1887年創作的布魯日屠夫領袖揚·布雷德爾和彼得·德·科寧克的銅像,他們在1302年帶領大家抗爭法國人的壓迫。

廣場西側的左邊是克能堡,1488年,奧地利的皇帝馬克西米安就被囚禁在這裡。

克能堡

馬克西米安1477年同大膽查理的獨生女瑪麗訂婚,大膽查理戰死後,他保護妻子的領地不受法國的侵犯。1482年,瑪麗騎馬摔死,他們的兒子繼承尼德蘭,馬克西米安擔任攝政。1488年因要與法國開戰,與希望和平的尼德蘭議會發生衝突,他被困在布魯日集市廣場這棟胡椒商人的房子里,直到他父親派兵把他救出來。

當時,馬克西米安透過窗戶,看著他的隨從在廣場上被一一處死,承受了巨大的侮辱。他不得不同意尼德蘭議會擔任兒子的攝政,並允許女兒瑪格麗特嫁給法國王太子以維持和平。

他打算娶布列塔尼的安娜為妻,通過代理人舉行了婚禮,可他的那位準女婿法王查理八世怕布列塔尼落入他的手中,竟然搶走了他的未婚妻。

馬克西米安也違反誓言,重新獲得兒子的攝政權。

1493年,他成了德意志唯一的統治者和哈布斯堡家族的首領,成為家族輝煌的奠基者,後來的查理五世是他的孫子。

馬克西米安當然沒有忘記當年在布魯日難忘的一幕,他的一名隨從綽號叫「長脖子」,其佩帶的紋章用天鵝圖案來裝飾。於是,他象徵性地懲罰布魯日,要求城市城管部門在運河上永遠飼養天鵝,以此紀念長脖子。

這位皇帝做事還是很風雅的,有關他的趣事不少。

集市廣場上的建築

我第一眼看到集市廣場就覺得很奇怪——它沒有歐洲傳統中心廣場上的大教堂或市政廳,從原來的水廳、魚市和鐘樓看,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世俗化」的所在。

離鐘樓左側布萊德街幾十步路之遙的城堡廣場才擁有市政廳和教堂,但後者嚴格來說都不是大教堂,而是小小的聖血教堂(H. Bloedasiliek)。

聖血教堂

城堡廣場是布魯日歷史的發源地,這裡有我們曾提到過的抵禦諾曼人入侵的伯爵城堡,然後才發展成布魯日。

建於12世紀中葉的聖血教堂是羅馬式的二重構造,下部分延續了原來的羅馬式建築風格,上部分由原來的羅馬式改成了哥特式風格,19世紀又改成了新哥特式建築。上部分教堂供奉著聖血遺物,據說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期間,佛蘭德斯伯爵——阿爾薩斯的德里克從聖地耶路撒冷帶回盛放染有基督受難之血布條的小瓶子。儘管《聖經》里並沒有任何有關保存耶穌之血的情節,不過寓言中說到亞利馬太的約瑟夫在為耶穌遺體做清潔裝殮的時候,用一小塊布條擦拭了耶穌的傷口,使之染上了耶穌受難之聖血。

如今教堂里陳列的壁畫都是19世紀第二次重建後創作的。法國大革命後,原來的彩色玻璃窗被一一拆除,教堂里的相當一部分古迹後來都在倫敦的維多利亞和艾爾伯特博物館收藏和展出,我們現在在教堂里看到的大部分展品是19世紀重修時補充的複製品,但整個教堂給人的感覺是很古老的模樣。

聖血教堂

每周五,聖血都會放在銀質祭壇上供世人瞻仰朝拜,人們可以看到由珠寶匠揚·克拉伯在1614-1617年製作的金聖人遺物箱,該神龕每年都會在聖血日大遊行中被人們抬著穿過布魯日的街道。

相比局促的聖血教堂,左側的市政廳要氣派得多,這座哥特式的建築在1376年奠基。市政廳第一層的哥特式大廳可供遊人參觀,裡面的木製拱頂製作於14世紀。牆壁上的新哥特式壁畫為19世紀末浪漫主義作品,旅遊手冊一般不作介紹,所以幾乎沒有什麼人在觀看。我們在裡面待了近半個小時,只遇見三四個人,與旁邊擠滿了人的聖血教堂沒法比。

我們去布魯日是8月初,正值它的旅遊高峰,人確實很多。人們經常抱怨某個地方好是好,就是遊人太多。其實,如果你選擇自己喜歡的,還是能避開人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