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成名買房,母親一輩子拒絕入住: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有多可怕?


馬東曾說:「中國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他還舉了一個例子。


自己的母親76歲了,在家裡面最大的愛好就是關燈,不管哪個屋的燈亮了她就要關掉。


馬東說:「媽,這個燈是節能燈,就是你一開一關其實並不省電,還會損耗燈的壽命。你看它亮著其實是非常低耗電的,反而是節約的。」


母親說:「好,我懂了。」然後又關上了。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烙印,父母經歷過的糟心事,他們不想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


就像馬東的母親,因為她的時代電太珍貴了,所以關燈是必須的。


然而時代不一樣了,老辦法不一定適合新時代,而且還可能適得其反。


可是長期的定勢思維,讓父母很難再次審視和反省這些明明自己經歷過的正確的行動的合理性。


如何緩解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焦慮呢?


01

不要「為你好」,要「我們都好」


知乎上一位叫做「Lz四葉草」的網友說:「自己從小到大都是『乖乖女』,從幼兒園到研究生的學習基本沒讓父母管過,父母是物質生活的保障,一直是要錢就給。


但是自己知道他們不容易,從來不開口要錢,而父母每次都會多多給自己。


媽媽叫自己起床開門,便會從床上驚坐起,迷糊的去開門,不敢一絲怠慢,自己也不敢貪睡,在家學習,媽媽會時不時開門送水果,剛進入狀態,突然的打擾,也不敢多說半句話。


而自己的出門的安全方面,要時時定位了解,打電話詢問,自己從沒出門旅遊過,除了上學的城市就沒出過省。


從小到大,大學畢業之前沒談過戀愛,因為一直被教育不能戀愛。


上研究生後媽媽開始催談戀愛,於是自己談戀愛了,可是媽媽每天要了解情況,進展,視頻,感覺隨時都在監控自己。


從生活的起居到學習,到戀愛,自己從沒叛逆過,一直聽父母的。


原因只有一個,他們給自己的愛太沉重,對自己的關心無微不至,如果不聽他們的,會覺得辛苦把自己養大,供讀書,對不起他們,寒了他們的心。


Lz四葉草說,最近真的很想逃離父母,自己不想他們對我好,這樣就不用背這麼重的愛的包袱,束縛自己的手腳。


知乎上還有一個話題:「什麼情況下,你會覺得父母的愛太沉重?」


一位叫做白樺林的網友簡直一針見血,他說:「當父母說他們是為我而活的時候,並且非常完美地踐行了這句話的時候。」


確實,一個人的生命如何能承受兩個人的重量呢?總是要有所偏頗的,也總有人要受委屈。


前段時間比較熱門的電視劇《小捨得》,田雨嵐扮演的「雞娃」母親就讓人窒息,為了能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不惜付出一切代價。


田雨嵐仗著自己母親的身份,打著「我為你好」的旗幟,把兒子子悠的一切都抓在手心裡,讓孩子嚴格執行自己規劃的路線。


為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即便是休息時間也只能看課外書。就連子悠都在質疑媽媽的愛,「我覺得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


最後子悠在媽媽的高強度壓力下,精神都出現了問題。



雖然這是一部電視劇,但是也映射著當下社會中父母對孩子的焦慮,站在「為你好」的道德制高點,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產物。


可是作為父母的想過一個問題沒有?就算是當皇帝,做一個傀儡皇帝也不會有多高興。


不要「為你好」要「我們都好」這才是美好的生活。


02

不要「留給你吃」,要「我們一起吃」


網友「阿尚」說,中秋節了,買了一盒精緻的小點心,自己把點心切成兩半,想和媽媽一起分享,這樣大家都能吃到不同口味的點心。


但是媽媽卻從一半的點心上掰下來一點點,剩下的又留給了自己,而且每次吃東西都是這個樣子。


阿尚說,不想自己以後成為這樣的媽媽,愛是分享,而不是都留給子女,這是壓力。


來自雲南的「yolo」說,自己的奶奶也是什麼好的都留給自己和父母,她自己什麼也不捨得吃和用……每次都叫奶奶吃點好的(家裡很多,經濟條件也可以),奶奶就是各種說辭啥也不吃,就是要把好的都留給我們……


yolo說,其實奶奶這種做法真的沒有必要,有好吃的大家一起分享,這種快樂就會被放大成大家的快樂,多好呀。


可惜的是父母長輩都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們,而孩子們面對這種「捨己為人」的寵愛,其實心理更多的是慌張,就像吃人嘴短一樣,總覺得是一份愧疚。


原來施者和受者並不在同一條感覺線上。


在網上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說辭,有了孩子後,媽媽就成為了邊角料的收納者。


奇異果皮皮肉、麵包邊邊、芒果芯芯……心裡除了孩子,但凡為自己想一點,打算一點,都有罪惡感。


其實愛孩子並不是苛刻自己去關愛孩子,這樣對於孩子來講,溫暖的愛就變成負擔,因為當遇到自己喜歡和父母喜歡的選擇題時,孩子會因為父母過分的愛成為將就者,或者成為不懂感恩的人,認為自己理所應當享受。


為什麼不大大方方和孩子分享好吃的食物呢?


一位叫做「遠方」的網友說:「自己種過番茄,種得不成功,好幾天才熟一個,於是和兩孩子,實行排隊等吃,輪到誰,誰就去摘那顆好不容易長成的番茄。誰也沒怨言,很開心。」


我相信愛永遠是因為分享而變得更深刻和更可愛,單方面的全部給予不是感動自己就是成為無形的壓力,甚至會讓孩子產生疏遠感,或者是養成極度任性的性格。


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其實在社會群體中都是獨立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父母要把孩子當成個體,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不要去掌控孩子,而是見證孩子的成長,或者一起成長。


爸爸媽媽們,好吃的不用都留給孩子,應該是和孩子一起分享,這才是天倫之樂。


03

不要「你不如別人」,要「我為你感到驕傲」


姜文說自己一個「優秀的自卑者」。聽到這句話你會不會很震驚?


當很多人都羨慕著他的成就時,他卻活在自卑的小黑屋裡瑟瑟發抖。而這種自卑,跟他的母親有著莫大的關係。


姜文說了兩件小事,一件是他考上中戲,興沖沖地告訴母親,母親隨手把通知書往旁邊一扔,讓他去洗衣服。


後來他出名了,賺了錢,給母親買了房子,可是母親一次都沒有住過。


從小到大,姜文一直努力討好母親,希望得到她的認可。可是直到母親去世,兩人都沒有機會得到和解,這也成了姜文一生的遺憾。



打壓式教育是傳統教育中的一種,也是讓人窒息的一種教育方式。


來自的北京的網友「無詬拾陰陽」就親身經歷這種莫大的痛楚。


無詬拾陰陽說,因為自己早起,6點40要出門,於是來不及疊被子。


結果母親就在那邊歇斯底里,我供你吃供你喝供你讀大學給你大房子,你就成天氣我,弄得跟豬圈似的。


然後家裡買了掃地機器人和自動洗衣機,不讓用,說費電費水,於是母親幫自己收拾了。


可是收拾完之後,就開始打壓自己,你這麼大的人了怎麼就不會收拾屋子?我辛辛苦苦養你那麼大,你就不能體諒體諒媽,你回家就不能掃掃地擦擦地。


光看文字就知道這位母親有多恐怖了,好像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與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親子教育調查現狀》顯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焦慮的原因,都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高期望。


高期望下,家長們總會不由自主地盯著別人,生怕自己的孩子被超越。


在這種環境下,家長和孩子都處在無形的壓力之中,情緒很緊繃,非常容易起火花。


其實,真正好的養育方式,不會充滿壓迫、讓人窒息,它應該是放鬆的、從容的,潤物細無聲般挖掘孩子內在的潛能,引導他們自己去認識世界。


德國著名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曾說過:「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不要對孩子太過嚴格,要知道孩子是你最愛的人,你也是孩子最親的人,你們關係應該是親密的而不是互相傷害。


面對打壓式教育,不如來點肯定式教育,放大優點,合理忽視缺點。


要知道優秀的人並不是沒有缺點,他們也有突出的缺點,只不過優點更加突出。


不要總提起別人家的孩子,其實你的孩子也很優秀哦,也值得你驕傲。


04

寫在最後

教育編輯部寫了這樣一句話:「我們為人父母,生怕不能給孩子最好的,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我們的過度期待造成了我們的焦慮,不斷地把孩子往懸崖邊上逼。」


父母總說「為了你好」;

父母總說「我不吃給寶貝吃」;

父母總說「我這麼辛苦早出晚歸就是為了你」;

父母還說:「花費半年工資,還不夠孩子的暑假班」……


好像這些父母都在害怕,害怕孩子輸不起,而孩子卻不知其所以然。


希望父母都不要太過焦慮,你要相信不完美的孩子也是來報恩的哦。


作者:琴晴情卿,精讀讀友會會員。琴棋詩畫都喜歡,柴米油鹽也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