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夜之間,風向突然就變了。
前一秒還如臨大敵,
下一秒卻雲淡風輕,
風大浪急拐彎猛,很多人腰都閃八百回了。
「二十條」、「新十條」優化措施出來之後,沉默了一年的專家再次登台亮相,紛紛闡述自己的觀點。
毒性弱了,致病率低了,就連以前經常講的後遺症也突然消失了,各種分析,各種總結,最終匯成一句話:那都不是事兒。
02
12月9日,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兩位最有分量的專家終於發話了。
在「清零」與「放開」爭執不休的當下,兩位院士的發言,如壓艙石一般,消彌了許多雜音,也卸下了一些人心理上的包袱。
鍾南山院士 :奧密克戎致死率和流感差不多。新冠感染不可怕,絕大部分感染者可以在7-10天恢復。無癥狀感染者基本沒有後遺症。下一步防控關鍵措施是加強疫苗接種,尤其加強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種。
李蘭娟院士: 癥狀感染不是疾病,無癥狀感染者不是病人,無需恐慌。感染者如果沒有癥狀就無需治療,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出現發燒、咳嗽等癥狀,可以對症治療,癥狀明顯者可到發熱門診診治。
兩位院士的觀點其實並不新穎,和此前發聲的專家們有頗多相似之處, 但是重量級的解讀,其效果是其它專家難以達到的。
03
在此番密集的發聲當中,頂級的權威專家基本都站了出來。
其中自然少不了中疾控首席專家
吳尊友:他12月7日在自己的博文中提到:絕大多數流感病例,以及無癥狀和輕症的新冠病例,注意休息和多飲水,不需要特殊醫療服務,即可自我康復。當流感或新冠演變成為重症時,需要及時送醫院就醫。
另一位前首席專家曾光,對於如何預防和治療,也表達了類似看法。
曾光:藥物更重要的是多喝水、多休息,增強營養,精神愉快,不要有壓力,這幾條比吃藥更重要。他還提醒,一些中成藥有一定治療效果,但不是預防用藥,沒有病不要吃。
04
高福院士:未來疫情防控的目標將強調「清病不清毒」,也就是我們要把新冠疾病盡量控制住,而不是把病毒清除掉,未來抗疫我們要堅持小步走不停步。
無獨有偶,張文宏主任此前也表達過類似觀點。
張文宏主任:未來對新冠病毒流行的控制,可能不在於核酸清零,而是將病毒的致病率降到非常低的水平。要學會與病毒共存,通過科技的手段去馴服病毒,讓它的致病率降到最低。
張文宏和他的團隊通過數據跟蹤對比發現,99.5%的人不需要去醫院,通過電話、網路或者是當面問診就能解決。
高福院士還提到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他說要預防「信息流行病」,相比新冠流行病而言,信息流行病的危害性更大。要鼓勵更多科學家和病毒學家投身於科普,把科學知識傳播給大眾。
這個提醒非常珍貴,當下各種信息魚目混雜,在一定程度上給大家帶來了恐謊,如果我們多一些疫情相關的實例和科普,對消解焦慮是很有必要的。
05
我們再來看看臨床一線的專家們怎麼說。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黃朝林,是位2020年衝鋒在武漢一線的「逆行者」
黃朝林:從金銀潭醫院本輪疫情收治情況來看,無癥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占絕大多數,達到90%,有肺部炎症改變的約4.45%,但一般較輕微,一周內多可吸收,極少數(約佔0.5%)。雖然傳染性增強,但是毒力明顯下降,重症感染者以高齡、未接種疫苗和合併嚴重基礎疾病等為主要高危因素。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
童朝暉:奧密克戎90%以上是無癥狀和輕型,而且它的癥狀主要表現在上呼吸道,比如說低中熱,還有咳嗽、咽痛,然後5天、7天就好了。從常識上講,應該不會有後遺症,至少目前國內外沒有相關的文獻來支持這個說法。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性疾病科
崇雨田教授:對於新冠感染者而言,有的人臨床表現可能持續比較長,比如味覺嗅覺喪失、關節痛、記憶力下降、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學者把這些稱為「長新冠」。這些不能將其歸類為「新冠肺炎的後遺症」,目前學界並未確認新冠肺炎有後遺症。至少尚沒有證據表明有後遺症。
童朝暉所長和崇雨田教授都表示,至少到目前,還沒有發現有任何文獻或證據表明,新冠有後遺症。
這種思路才是正確的,凡事不能僅靠「我以為」,而應該用數據和實例佐證。現在想想,此前所謂的「後遺症」過於主觀,未免有點自欺欺人了。
所以說,任何事情,不要跟著風向走,要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去看問題。
06
今天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談了自己感染新冠後的治療過程和切身體會,他說自己沒有呼吸困難,也沒有肺病變。
饒教授在文末幽默地寫道:牧羊一次,毫無怨言,既來之則安之。寫幾句,如果好了,算病中筆記;如果死了,算遺言。
而另一位娛樂明星張歆藝,談了自己一家老少三代五口全部感染後的經歷,虛驚一場,按部就班治療,沒什麼大不了,全家在一周之內全部轉陰。
07
還有很多人通過各種形式現身說法。
新冠越來越近,越來越快,它已經變得不再陌生。
當你熟悉之後會發現,其實也沒什麼可焦慮的,平時注意做好基本的防範,當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責任人,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意外只是極少數,很多時候,我們陽著陽著,可能不經意間就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