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長河》:陳天一,悲劇是怎麼發生的?

陳天一死了,無盡悲涼。

陳天一和靳輔,兩個人被抄家時,一共才抄出來5兩銀子。受窮,受委屈,顧大局,家人受連累,就像瓊瑤劇一樣,往死里慘。

不知道這算不算報應。近乎苛刻的聖人標準,使得兩千年的封建史,庸官最多,貪官次之,清官鳳毛麟角,名清官基本上一朝出一兩個,比如明朝海瑞,比如清朝于成龍,而貪官,那真是過江之鯽。

本篇文章,隱者就來掰扯掰扯,康熙難在哪,陳天一錯在哪,再有才,也要懂規矩。

1、稱孤道寡:皇帝其實是個可憐人

許多人把怨氣怪到了康熙身上,這很正常,因為大部分人都是只看樹木不見森林。

簡而言之,逆向思維,是一個人脫離所處階層的第一步。

你為什麼知道陳天一是好人?你為什麼相信陳天一一直是好人?因為你開天眼了啊!你是上帝視角,索額圖說了什麼,你比康熙聽的全面,看的清楚;陳天一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到底有沒有才,你比康熙清楚。

但康熙和現實中的你我一樣啊,他也沒有順風耳,也沒有千里眼,甚至還不如你,因為他只能呆在宮殿里,說是富有四海,但是這四海他都沒見過,只是有個產權證證明屬於他而已。

這樣的禁錮下,他除了自己的老祖宗,見得最多的人,就是三個相爺,三個萬里挑一的重臣,毫無疑問,是人精中的人精,比泥鰍要滑萬倍。就拿陳天一下和靳輔的清廉來說,有許多貪官那演的比他倆還真,清廉的似乎都忘了家裡還有萬貫家財。

大臣是不能相信的,是絕對不能相信的,因為他們如果值得相信,他們也不可能爬到高位。

兒子也是不能信的,因為太多了,兒子只知道有個爹,沒有任何情感,只有當了皇帝才能安枕無憂的活下去,不信,你看後來的阿奇納,塞思黑。

只有一個老祖宗,是個可以說說話的人,是個能夠不顧及面子和朕說實話的人,所以老祖宗病逝時康熙的哭戲安排的特別好,那一刻的康熙,就像孩子一樣,所有在眾臣面前的君臨天下、處變不驚,都是偽裝的,只有在奶奶那裡他玄燁才是個人,他有喜怒哀樂。

皇帝沒有爸爸,沒有媽媽,兒子是親生的,但又不是親的,老婆更不用說,沒一個是一條心的。

多數人不會去思考,皇帝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皇帝還能相信誰?多數人更願意相信,皇帝每天除了堂上威風就是美女,不信你看看那麼多爛劇,收視率是不是很高?多數人寧願相信自己的想像,也不願意去讀讀書,就像他們安於貧窮一樣,寧願每天耍抖音抱怨百次,也不願意讀讀書提升自己。

所以,康熙才會在聽大臣彙報抄家只有五兩銀子的時候說,可以睡個好覺了,因為沒有看錯陳天一(看錯的概率很大,絕大多數人不靠譜)。就像大學時,無數的男孩子對女孩說,此生愛你,至死不渝,然後,就各種沒有然後了。許多年輕的男孩子,都曾經相信自己對待愛情,就像陳天一對待治河,直到他們成為臭男人。

2、陳天一:皇帝不懂治河,這是你能說的?

是個人就要面子,這是隱者混跡社會多年驗證過的真理。曾經大學時,隱者也相信,只有輕浮之人、卑劣之人、山野村夫,才會把面子這麼虛無縹緲的東西當回事。

但走入社會後,上至閣老大臣,下至販夫走卒,無人不好面子,隱者才明白,要面子,是人性,這是客觀規律,不以你的飽讀詩書所轉移。忠言逆耳那是道理,而順耳就像那女人的黑絲高跟大長腿,你嘴上說千遍色即是空,那眼睛也挪不動地方。

陳天一當著眾人的面,當著皇帝派出的調查組,當著百官,說皇帝不懂治河。這就相當於告訴全校師生你其實很笨,更要命的是,你還要每天站在全校的講台上,給他們講解你的學習經驗,你想想這個感覺,是不是很酸爽?

有人會說,那,那也不能為了自己的面子,勞民傷財啊?

康熙有三難,第一難是國庫真的沒銀子了,北有噶爾丹,這是大清國的主要矛盾。黃河兩岸是子民,那北面草原上的就不是子民了?如果鏡頭下是草原上的橫屍遍野,你是不是又會遷怒於只顧著修黃河什麼都不管不顧的陳天一了?這個角度,陳天一和那個迂腐的於什麼甲有何區別?

于振甲為了一縣毀了三省,那不顧朝廷財政緊張,陳天一是為了黃河下游毀掉草原嗎?你如果共情草原,你眼裡看到的陳天一可就不一樣了。

第二難是黨爭,按照時間線,此時的索額圖、明珠已成尾大不掉之勢,如果流言蜚語說的陳天一靳輔和明珠有勾結是真的,康熙又必須要除掉明珠,那修黃河的大量銀子,豈不成了笑話?合著康熙修黃河是為了給明珠整理土地?

第三難是最難的,就是陳天一說的方法,到底,到底是不是正確的?

康熙不是觀眾,他沒有上帝視角,只知道陳天一說話直率,不適合做官,對黃河有很多研究的年輕人,但他畢竟不是河伯,也是個複雜的人,康熙見得人多了,連身邊幾十年的老夥計索額圖都開始圖謀不軌,你讓康熙相信陳天一?

所以,作為皇帝,康熙做出了他能做出的最理性的選擇。不聽聖旨,嘲笑皇帝,明珠可疑的支持,捉襟見肘的戶部,索額圖黨羽們的添油加醋,陳天一尚未被驗證的治河理論,一起導致了陳天一最後的悲劇

皇帝對你說,給朕留點臉,這面子給的足足的了,足夠把祖墳用青煙頂起來了。

先寫這麼多吧。

隱者無意給皇帝臉上貼金,只是推演一下各個角色在各自不同的條件下,做出的自認為理性的決策,是悲劇,也是正劇。

祖先們在農耕文明,創造了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大一統模式,是一個讓萬里之外的亞當斯密都羨慕的制度,是一個在唐代就能出現百萬級大城市的文明,是一個絲綢瓷器在歐洲宮廷被視為頂級奢侈品的輝煌。

成於此,毀於此,太成功的經濟上層建築,卻阻礙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如果說我們曾經的成績是1,西方王權、神權兩分的二元對立,撕裂了歐羅巴大陸的同時,又領先於我們進入工業文明,直接在一後面加了個零。

康熙死後也就一百年的時間,我們的驕傲成了我們的枷鎖。#天下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