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薩特陪外祖父去藥店買葯,外祖父掏錢時,一枚一角的硬幣掉在地上。正當薩特要彎腰去拾取時,外祖父用手制止了他,並說:「我自己來!」這位老人十分吃力地慢慢彎下腰,他的膝蓋似乎在嘎嘎作響。
薩特晚年回憶這一情景說:「我可以說,一位83歲的老人寧可自己彎腰拾取一枚一角的硬幣,這簡直就是上帝這位天父自己彎腰去拾這枚硬幣,為了把我這個罪人擋在一邊:這深深地刺激了我。」(《薩特自述》)這樣,從這時起,薩特同外祖父的關係也破裂了。這可以說是他人生道路上第二次大的裂痕。
大人們都無法理解薩特的行為:他不缺吃,不缺穿,也不缺用,平時要什麼給買什麼,怎麼還會偷錢?只有一個解釋:他來拉羅舍爾學壞了,在道德上墮落了。實際上,薩特這樣做是對繼父「施捨」的一種拒絕和反抗。
他寧可不經過繼父的允許而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哪怕這樣做是不道德、不合法的。對於薩特來說,這種偷錢行為主要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而是以一種扭曲的形式表現了他對於獨立、自由和不依賴任何人的渴望。可惜大人們沒有一個理解這一點。
少年期的這段經歷對於薩特性格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成年薩特有一個特點,就是事情無論大小,都不願意求人。他在是否依賴他人的問題上,比起一般的人來敏感得多。例如,到了一個不熟悉的地方,需要向別人問路,對於薩特來說是他極不情願去做的。他覺得這是在求人,而別人可能討厭他。
又如,在餐廳吃飯時,接受侍者的服務,他也覺得很不自在。為了拉開同對方的距離,或者說是為了給對方以補償,他往往給侍者超出正常數額許多倍的小費。如果不知道薩特小時候的經歷,對他的這種行為舉止就難以理解。總而言之,薩特對於依賴狀況有一種特彆強烈的逆反心理,他把自己的獨立性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本文摘自《百年薩特:一個自由精靈的歷程》一書,黃忠晶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