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郭子儀:「忍」過去,你就是人生贏家

大曆元年,正在與吐蕃作戰的郭子儀,忽然聽到自己父親墳墓被人挖掘的消息。

挖人祖墳,這是多大的侮辱!這仇不共戴天!

自己在前方拚死保衛國家,卻有人在後方挖自己祖墳,這事兒擱誰不寒心、不暴跳如雷!

事情是誰幹的,郭子儀心裡有數。

當朝大宦官魚朝恩,權傾朝野,就怕自己立下赫赫戰功威脅到他的地位,已經屢屢放冷箭,只沒想到這次玩得這麼大。

彼時郭子儀手握重兵,一旦被激怒而泄憤叛亂,魚朝恩就有機會扳倒他。

這件事連皇帝唐代宗都暗地裡捏了一把汗。

然而權衡再三,郭子儀決定忍了。

他知道,自己已經立了很多站功,在將士們中間威望又很高,唐代宗心裡多少也對他有所疑忌。

魚朝恩幾次誣陷自己,雖然皇帝沒有明確表示相信,但聽得多了心裡未必不會留下疑影。

這次魚朝恩扔了個大炸彈,皇帝也在等待自己的反應,看自己會不會趁機作亂。

如果憤怒之下擁兵起義,無疑給了魚朝恩一個制裁自己的機會,皇帝也會站在對立面。

另外,此時安史之亂剛剛平息,國家剛剛喘口氣,社會都還沒從戰火中平息過來。

要是在這時不顧一切打起來,對長安城的百姓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而且,魚朝恩挖自己祖墳是私人恩怨,用國家兵力來報私仇,也不是正義之舉。

莫若先壓住怒火,忍得一時。

既能明哲保身,讓小人放下戒備,不把自己當成主要目標;

又能向皇帝和朝廷表明心跡,為自己和家人換來更為寬鬆的生存環境。

回到長安,在朝堂之上,面對皇帝和滿朝文武,郭子儀不但沒有發怒,反而流著眼淚真誠地說道:

「我長期在外帶兵打仗,有時候士兵也會在無意中損壞百姓的墳墓。這次我父親也遇到這樣的事,可能是上天給我的懲罰吧!不要怪罪他人了。」

聽了他的話,唐代宗暗暗鬆了一口氣。

魚朝恩感覺自己一記重拳打在了棉花上,簡直有點兒荒唐可笑。對方連挖祖墳都能忍,還有什麼事能刺激到他?

自此,這個千古罕見的小人再也沒有給郭子儀使過絆子。

郭子儀的忍,不是任人欺凌的軟弱,也不是不敢面對的懦弱,而是權衡利弊後的睿智選擇,是顧全大局的明智策略,是理智戰勝脾氣的強大力量。

發泄一時的怒氣報仇固然痛快,卻可能將自己和全家人的生命置於危險之地;

莫若氣量大一些,眼光遠一些,不與小人爭短長,不在一時的憤恨上多糾結。

像魚朝恩這樣的小人,本就是皇帝用來制約諸方勢力的棋子,用不著報仇,多行不義必自斃。

在不成熟的時機,無需浪費已方人力物力去阻擊。

郭子儀的「忍」字訣,一直用到了80歲。

他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皇帝始終無法釋懷,就擔心他哪一天奪權造反。

為了讓皇帝去疑己之心,他的生活到處踐行著一個「忍」字:

「忍」住對兵權的追求,每次打了勝仗一回朝就交出兵權,絕不拖泥帶水;

「忍」住對地位的追求,對唐代宗的官祿爵位封賞一再推辭,毫不留戀;

「忍」住對名譽的追求,皇帝賞賜的美女、珠寶,同事贈送的錦緞通通來者不拒,打造貪財好色的人設,只求他人放下戒備之心。

郭子儀的「忍」,成就了他一生的傳奇。

《舊唐書郭子儀傳》說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

他的忍耐,熬走了魚朝恩,熬走了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四世皇帝,直到85歲的時候才因病去世,得以善終。

繼位的唐德宗尊他為太尉,賜號「尚父」,並罷朝五日,將它安葬在肅宗墓旁。

看似吃虧的忍耐,卻讓他成為最後的獲利人。

忍耐是一種韜光養晦,磨練自己、積蓄力量,讓內心更強大;

忍耐是一種涵養,別人偶爾的冒犯無需介懷,豁達帶來的寧靜才是心之所向;

忍耐是一種格局,不計較眼前得失,才能把人生推向更高更遠的目標。

學會忍耐,我們也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