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壽之鄉金平的故事之一:全民護水用水篇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生存之本。保護水資源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生命,也是保護世界萬物的生命。

巍巍雲貴高原,廣袤哀牢山;滔滔紅河水,滾滾藤條江。祖國西南邊疆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簡稱金平縣)位於紅河州南部,西接綠春縣,北鄰箇舊市元陽縣,東隔紅河與河口瑤族自治縣相望,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全境東西最大橫距115公里,南北最大縱橫70公里。

金平縣地處得天獨厚的中越邊境沿線崇山峻岭地帶。其區域內主要江河有紅河、藤條江金平河等,並轡齊橫貫金平縣全境,蜿蜒東南,奔騰而去。紅河南岸、藤條江、金平河兩岸山高林密,流水潺潺,四野碧翠,巍峨群山起伏跌宕,高峻挺拔。苗嶺山寨、傣家竹樓、瑤村、哈尼和彝寨星羅棋布,廣嵌山腰河谷。自古以來,青山綠水養育著金平的各族人民。

金平縣這塊富庶之地世居著苗、瑤、傣、哈尼、彝、漢、壯、拉祜苦聰人)、布朗莽人)9種民族。據悉,截止2021年12月,金平縣常住人口36.9萬人,少數民族人佔88.14%。

金平縣地處滇南低緯高原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帶,雨量充沛、乾濕明顯。土壤中含富硒、富鍺等長壽微量元素,多處水源通過長年監測,達到天然礦泉水源。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香甜。居民平均壽命達79.3歲,高出全國人口平均壽命2.3歲,全縣健在百歲以上老人47人,各項指標達到或超過"長壽認定標準",是雲南省第一個獲認定的"中國長壽之鄉"。

△素有金平人民的"母親河"之美譽的金平河美景。黃澤光/攝

、依法護水造美景,山清水秀似仙境

水源未動,管理先行。管理水資源是保護地球——人類自己的家園的永恆主題。金平縣各級領導幹部高度重視水資源管理工作,把水環境保護視為建設美麗金平、建設美麗紅河、建設美麗雲南、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任務,視為造福子孫後代的重大工程,從講政治、促發展、保安全、保質量、保穩定的高度,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堅持不懈,卓有成效地依法抓好水環境保護工作。

金平縣政府、各有關部門聯合制定對縣境區內河流、水庫、瀑布等重要水資源的管理規章制度,實行"河長(庫長、瀑長)制"監管制度,從縣委、縣政府、各有關部門、到各企事業單位、鄉鎮、村寨各級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嚴格抓好水環境保護工作,強化責任落實,加大管控力度。採用分區域或分段監管方法,認真抓好水資源、水環境保護工作,絕對不允許任何單位(村寨)和個人因工程建設污染水資源,做到公路、房屋、開墾梯田等各種工程建設施工區、施工人員生活區、村寨農民群眾生活區等,做到垃圾分類處理,污水排放達標,確保水資源無污染、水資源安全、水質量,創造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優美環境。

△金平縣境內紅河水源頭分水嶺段美景。

△金平縣境內藤條江冬季美景。黃澤光/攝

△穿越金平縣城的金平河冬季美景。黃澤光/攝

、科學用水為人民,人民幸福又安康

用好水資源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讓人民群眾共享水資源。金平縣境區內河流眾多,水能資源極為豐富。據悉,全縣有10公里以上的河流15條,2公里以上的河流24條。其中集水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3條,集水面積64平方公里的河流1條。以縣城北面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水嶺為界,將全縣境內的河流分為紅河、藤條江兩大水系。

紅河是金平北面和東北方向與箇舊市和河口瑤族自治縣的天然縣界。金平縣境內分水嶺、五台山北坡的阿得博、大寨、勐橋、馬鞍底四個區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匯入紅河,它們在這裡為紅河增添了力量和氣勢。這些河流中,主要有麻子河、大寨河、新橋河、納博魚河、龍脖河,其流長均在25公里至40公里之間。它們分別發源於分水嶺和五台山上的原始森林之中,流水長年不斷,清澈甘冽水質優良,流量依季而變。

△金平縣境內紅河水源頭五台山段美景。

藤條江是金平縣境內藤條江水系的主幹河流。它發源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經元陽縣流入金平,橫貫金平中部,流經金平縣境內老勐、老集寨、營盤、銅廠、勐拉五個區,最後由那發流入越南。金平縣境內流長66公里,徑流面積909.5平方公里。

△金平縣境內藤條江美景。黃澤光/攝

永平河是金平河的主要支流。它流源於金平縣東部的永平山和河頭山之間的原始森林之中,河流全長約10公里。河流沿線道床最大寬度超10米、最小寬度則幾米。流水長年不斷,清澈見底,流量依季而變。

△金河鎮永平河美景。黃澤光/攝

金平縣境內有天然自成的名勝風景瀑布及旅遊景點,即馬鞍底瀑布、永平瀑布、勐拉溫泉等重要水資源。

△馬鞍底滮水岩瀑布美景,這是全縣境內第一大瀑布,也是全縣第一個建成的水上旅遊景點。黃澤光/攝

△永平瀑布美景。黃澤光/攝

△勐拉溫泉美景,這是全縣境內第一大天然自成的溫泉,也是全縣第一個建成的溫泉旅遊景點。黃澤光/攝

金平縣境內還有諸多水庫,如馬鹿塘水庫、幸福水庫、黃金水庫等重要水資源。

△馬鹿塘水庫美景,這是全縣境內第一大水庫,也是縣城人民群眾的主要生活用水源。黃澤光/攝

△幸福水庫美景。黃澤光/攝

△黃金水庫美景。黃澤光/攝

△石樁地棚村水源頭。黃澤光/攝

金平縣政府、各有關部門對全縣境內所有河流、瀑布、溫泉、水庫等重要水資源都有遠景規劃,不允許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開發利用,科學合理使用水資源,更好地發揮水資源的作用。例如在各河流沿線建設水利水電工程、瀑布和溫泉景區建設旅遊景點、水庫建設等全方位,都嚴格按照有關管理規定執行,真正做到國家水資源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的目的,讓廣大人民群眾得到幸福感、安全感。

同時,對各個鄉鎮、村寨農民群眾生活區、農業生產建設區等各山泉小溪源,都經過有關部門技術人員進行水質監測,所有水質量都達到國家有關規定標準後方可使用。例如,按區域劃片,採用水資源統一管理的辦法,重點投入,為各學校、鄉鎮、村寨規劃好引水線路、建設好蓄水池,為人民群眾生活、生產用水創造便利條件。特別是破除了昔日村寨農民群眾未經過水質監測亂引水、亂使用水(含農民生活用水、養殖業用水、生產建設用水等)的傳統習慣,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水,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與健康。

金平縣第一中學飲水池。黃澤光/攝

△白馬河村飲水池。黃澤光/攝

△小新寨飲水池。黃澤光/攝

△新橋村飲水池。黃澤光/攝

、人水共生多故事,高原奇水驚世人

金平縣地處特殊的中越邊境沿線崇山峻岭地區,境區內有中越邊界河、河上建有中越友誼橋(1979年中越自衛反擊戰結束後,中越邊界河上新建的公路橋),還有國家一級口岸,故稱金平縣為"邊防屏障"。加之全縣境內世居著哈尼、傣族等多種民族,人民語言、生活習俗都各不相同的現象。因此,有著諸多奇特有趣的與水息息相關的故事。

一是藤條江的來歷。由於金平縣境區內藤條江流域兩岸群峰際天,歷史上林密草茂,交通阻隔。明、清時期,生活在這裡的各族人民利用兩岸豐盛的藤條建造橋樑以通商旅。《新纂雲南通志》記載「昔俱與藤條為橋故並有藤條江之稱"。

藤條江,江流由老勐區進入金平以後,沿途彙集了烏拉河、者米河、那幫河、金平河、金河、金水河等8條集水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及眾多山泉小溪,穿越勐拉壩滔滔東南而去。藤條江年均流量203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1850立方米/秒。境內藤條江水系資源總量為41.1117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122.6萬千瓦,可開發38萬千瓦,其中藤條江可開發6.8萬千瓦。

△藤條江美景。黃澤光/攝

二是金平河的來歷。金平河發源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水嶺,西南流折向西流,在金平縣城西注入幹流,全長約44公里,流域面積24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1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816米。永平河、白馬河為金平河的主要支流。金平河河道中貯藏著大量金子,故此而得名。

△金平河美景。黃澤光/攝

三是白馬河的來歷。白馬河發源於金平縣城東部山區,屬金平河的主要支流,全長約10公里。據傳說古時有村民在河邊路過看見有白馬在河中飲水,但一走近白馬飲水處再觀看,白馬無蹤影,故此而得名。

△白馬河美景。黃澤光/攝

四是馬鹿塘水庫的來歷。馬鹿塘水庫位於金平縣城東部距離縣城約6公里的原始森林之中,是金平縣的重要蓄水庫之一。據傳說古時有附近山寨人看到有馬鹿等野生動物經常在水塘中飲水,故此而得名。如今經過人們的高度關注、嚴格管理及改擴建,昔日天然自成的小水塘,今日變成大水庫,並且成為周邊村寨、金平縣城人民群眾的主要生活用水源。

△馬鹿塘水庫美景。黃澤光/攝

五是金龍洞的來歷。金龍洞位於大保寨西北部距離村寨1公里的老虎山腳212省道下。截止目前,金龍洞只是有人帶著火把或手電筒進去洞內考察過,但都沒有人走到頭,它的長、寬度和蓄水量等都沒有誰能提供準確的數據。

金龍洞不僅長年流水,而且洞里貯藏著金子,故此而得名。自古以來,金龍洞長年流水不斷,流量依季而變,流出的水是附近村寨人民群眾的主要生活用水資源,也是當地附近各族人民灌溉梯田、梯地莊稼等的重要水資源。據悉當地有人計劃將金龍洞境區建設成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金龍洞水流冬季美景。黃澤光/攝

六是哈尼族大年初一挑清水的緣故。每年的大年初一早晨,哈尼族人家男女青年挑清水比賽,便是哈尼族人民歡度新春佳節的重要習俗活動之一。

初一早上天剛朦朦亮,哈尼山寨的男女青年人都身穿新衣服、興高采烈,不約而同地來到村寨附近全寨人平時生活用的水源處挑清水、燃放煙花爆竹。挑清水回家後,先打好一盆清水,在清水中放入火炭冒出一股清煙,接著洗臉,這是哈尼族求潔去穢的意思。然而,誰是這天早晨第一個到寨里的用水源處挑清水的小夥子,則被全寨人稱讚為"新年最有福之人",並成為女青年找對象的最佳人選。

另外還有一個群眾性的活動。在正月初一之後第一個屬龍日,金平縣所有哈尼山寨都要建祭祀龍堂、舉行隆重的祭龍節"祭祀龍樹"。龍樹林是哈尼族不允許任何人侵犯的重要之地,祭祀龍樹是哈尼族社會裡最高等級的民俗活動之一。在祭龍節這天,由村寨寨主"龍頭"主持,參與者實行分工負責制,有的人挑水,有的人帶米,有的人帶柴……每家最少派出1名男子參加祭龍節活動,地點在村寨上方由全寨人民群眾集體種植的樹林,四周用石頭等圍好的林地。

哈尼族祭龍節活動中,所有用的水都必須是當天從全寨人用水源處挑來的新水。活動中必須殺豬(豬肉留出部分全寨每家平享,留出部分用於活動擺長宴),同時還要殺雞等,備好多種肉食品,樹林中擺長宴,做到美味佳肴齊全,參與活動者聚餐、飲酒。如今哈尼族的擺長街宴就是從祭龍節樹林中擺長宴演變而來的。其間人們興唱哈尼族民歌、酒歌、互相祝福、載歌載舞,以示祝福全寨五穀豐登、萬事順意、飛黃騰達、幸福美滿!

同時,全寨人一年一度的祭龍節活動,又是哈尼族團結互助、群策群力、保護山林、保護水資源的動員大會。

哈尼族社會裡善於勤勞耕作、會修建引水渠、會開墾梯田和梯地、會種植水稻和玉米、忠厚老實、堅強勇敢是姑娘們選擇伴侶的標準。

△哈尼族擺長街宴盛景。黃澤光/攝

七是傣族潑水節的緣故。傣族的節日較多,其以潑水節最為盛大。潑水節是佛歷新年,屬小乘佛教一歲之首,是金平縣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潑水節在佛歷6月即公曆4月中旬舉行,節期3至5天,頭兩天為送舊,最後一天為迎新。節日期間有"丟包"、賽龍舟、放高升等活動。最後一天,人們不分男女老少互相潑水,相互祝福!

傣族社會裡善於耕作、划船捕魚、能彈會唱,忠誠勇敢是姑娘選擇伴侶的標準,長於紡織,能歌善舞的姑娘則是小夥子們追求的對象。

△傣族潑水節盛景。黃澤光/攝

、結語

水是人類及世界萬物賴以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在缺水乾旱的沙漠地區有大自然"水"的搬運工,而富水長流的金平縣有大自然"水"的護衛者。

雖然金平縣位於"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水資源豐富的祖國西南邊疆地區,但為了更好的生存發展,全縣各族人民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水資源,依法開發利用水資源,共同創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創造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優美環境,在建設美麗金平、建設美麗紅河、建設美麗雲南、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工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