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乾總
關於乾總:簡書簽約作者,公眾號「乾總說」。期待與你相遇,不早不晚,就現在剛好!
電影
電影《萬里歸途》太火了,毫無疑問地成了國慶檔的爆款。
那種「不放一槍,帶你回家」的中國式撤僑,真的太好哭。
可早在1900年前的東漢王朝,中國也曾有過一次揚我華夏之魂的「撤僑」。
至今看來,那一次「撤僑」依舊讓人感到驚心動魄。
電影
01
「怎麼辦,13個人深陷遠在千里之外的敵國,是救,還是不救?」
面對這樣的問題,在東漢王朝的皇宮裡,一個叫劉炟的年輕人陷入了沉思。
此時的他,年僅18歲,剛剛從父親劉庄的手中接盤了一個地域廣闊,又正在復興的帝國。
這一天,他收到了從遙遠的西域送來的戰報。
戰報給這位年輕的帝王送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在與匈奴作戰時,帝國軍隊不敵對方。
由於當時的交通不便,戰報送達都城時,時間也已經過去了8個多月。
從戰報中,劉炟知道還有幾十名倖存的漢軍被困匈奴,急需救援。
電影
不清楚西域的複雜情況,而且匈奴還聯合其它小國,組建了2萬多人的軍隊,隨時準備與漢朝開戰。
塞外的天氣,狂風肆虐,幾十名漢軍沒有糧草補給,又缺衣少糧。
面對兇悍、殘忍的匈奴人,他們是否還活著,根本沒人知道。
奔赴千里之外去救援幾個人,要耗費太多的糧草,而且還有可能遭到伏擊,造成更大的損失。
地圖
即便18歲的漢章帝血氣方剛,但他更知道:要想治理好一個帝國,成為一代明君,這並非易事。
救的話,搞不好會引發漢帝國與匈奴之間更大的戰爭,國家很可能會毀在自己的手裡。
可如果不救,他們畢竟是在為朝廷流血,那全軍將士肯定會心裡不悅,也難以說服天下民眾。
自己作為帝國的統治者,此時是放手一搏,還是選擇視而不見?
一時之間,劉炟猶豫不決,痛苦不已。
電影
02
事實上,這件事情得從劉炟的父親,即漢明帝劉庄說起。
公元74年,時間來到了東漢王朝建立的第49個年頭。
作為王朝的第二位君主,劉庄自公元57年登上皇位以來,已統治了帝國17年。
經過半個世紀的恢復,此時的大漢也終於從衰落中緩過氣,並實現了復興。
10歲通曉《春秋》,11歲受封東海公,13歲進爵為東海王,15歲能平定叛亂,並受封為太子。
自小聰慧的劉庄,似乎隨時都在準備接手帝國,並成為比父親更優秀的統治者。
電影
公元57年,劉秀去世以後,29歲的劉庄成了漢明帝。
雄心勃勃的劉庄,在統治的道路上不斷打擊外戚、整頓吏治、免賦稅、拓疆土......
無疑,他會成為帝國歷史上最耀眼的一顆星星。
新莽時期,西域都護府李崇死於任上,中原王朝自此失去了對西域的實際控制權。
看著在自己的手裡日益興盛的帝國,漢明帝將目光投向了遙遠的西域。
西域
經過數年的準備,在公元74年,劉庄做出了最後的決定。
他派出了以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和虎賁中郎將馬廖等人為核心的「將二代」,率領1.4萬人出征西域。
在這群人中,有一個叫耿恭的人,而他和部下的幾十人,正是讓漢明帝陷入兩難境地的主角。
果不其然,這批「將二代」相當給力,只用數月的時間就征服車師國,並重設西域都護府。
西域再次被納入東漢帝國的版圖後,竇固、耿秉率大軍凱旋。
電影
留守西域的都護是陳睦,而耿恭則做了戍校尉,屯紮在金蒲城。
按照當時的屯兵規格,一屯只有數百人。
車師國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是西域各國政治導向的晴雨表,影響力很大。
正因為如此,東漢朝廷和匈奴之間都不肯放棄控制車師國。
漢軍撤走後,匈奴就發動了戰爭,這場毫無懸念的戰爭,匈奴人光騎兵就有2萬,而耿恭等人不過300人。
最終的結果,漢軍無疑是慘敗。
電影
03
耿恭的大部分兵力被殲,都護陳睦被叛徒殺死,朝廷又遠在千里之外。
深陷重圍,一時之間又等不來援兵,耿恭和近百名士兵的處境十分危險。
誰也沒料到,就是這樣的百餘人,卻在中國歷史上畫出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聰明的耿恭先是用毒箭襲擊對方,給敵人造成心理壓力,然後又帶領士兵逐漸退至疏勒城。
公元75年的9月,疏勒城也面臨被包圍的風險,可內地又傳來了漢明帝去世的噩耗。
天子去世,大漢遇到了國喪,而按照古禮:國喪期間,不能動兵打仗。
電影
更糟糕的是,眼見漢明帝去世,朝廷軍隊也撤走,原本就立場不定的車師國又投降了匈奴。
匈奴一邊打,一邊以高官厚祿、金銀財寶和美女來勸降漢軍,但均被拒絕。
處理完漢明帝的喪事後,朝廷在這件事上也發生了爭執。
救,還是不救?新接手帝國的劉炟,只得召集大臣商量。
電影
以大臣司空第五倫為首的人,意見很直接:不救。
而以司徒鮑昱為首的大臣則認為必須救,理由很明確:不救,既讓漢軍將士寒心,也助長了匈奴人的囂張氣焰。
鮑昱的一番話終於說動了漢章帝,他決定就近發兵救援。
電影
公元76年的正月,前往救援的7000名漢軍,穿過戈壁荒漠、翻過雪山和草地,到達了柳中城。
柳中城一戰後,匈奴逃跑,車師國投降。
但救援隊伍距離耿恭等人還很遠,而且中間又隔著天山山脈。
正值冬季的天山,山上狂風不斷,暴雪肆虐,要繼續救援,幾千人就得冒著生命危險爬過天山。
天山
可帶隊的將領不敢冒險,動了放棄救援的念頭,而只有一個叫范羌的人堅持救援。
最終,范羌只能帶著2000人的隊伍,踏著一仗多深的大雪,艱難地走到了疏勒城。
此時堅守疏勒城的,只有耿恭和25名士兵。
聽到城外傳來聲響,耿恭等人以為是匈奴人。得知是漢軍後,26人打開城門與趕來救援的人抱頭痛哭。
是啊,他們終於可以回家了!
出發,回家之路的下一站:玉門關!
玉門關
可並未走遠的匈奴人,一路跟著這支2000多人的隊伍,並不時地襲擊。
耿恭和范羌帶著隊伍,只好邊戰邊退。
電影
04
公元76年的3月,他們終於回到了大漢帝國的門口:玉門關。
此時,當初一起離開的那26人,就只剩下13人。
史書記載,13人回到玉門關時,他們「衣履穿決,形容枯槁」,也就是衣物破爛、身體瘦得只剩骨架。
電影
玉門關的守將鄭眾迎接了13人,感動萬分,並上書漢章帝說:
「恭以單兵守孤城,當匈奴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
大概意思就是說:
「耿恭他們守著一座孤城,抵擋了幾萬匈奴人那麼久,挖山找水,沒吃的就煮弓箭來充饑,還殺了幾百、幾千的敵人,這不是國家的恥辱啊!」
既然都有人這樣說了,作為皇帝的劉炟自然也不能小氣。
電影
13人回到都城洛陽時,洛陽城萬人空巷,全城百姓夾道歡迎。
回到洛陽的耿恭才得知母親也早就去世,就又為母親補辦了喪禮。
漢章帝知道後,下令贈酒送肉,並為他解除身上的喪服。
最後,當初回到家的13人,也都被封了官職。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熱血的一次「撤僑」,它有一個名字,叫:十三將士歸玉門。
如今,我們被《戰狼2》的熱血撤僑感動,也為《萬里歸途》的柔情所動容。
但別忘了,早在1900年前,一個叫「東漢」的古代王朝,也曾有熱血撤僑的時候。
電影
一個封建王朝,即便跨越千里,經歷難以想像的苦難,也要把被困的同胞接回家,真的太熱血!
時光已過千年,但昔日的義氣和勇敢,依舊是炎黃子孫在血液里流淌著的情懷。
從古至今,那種「即使以身涉險,也要帶你回家」的中國式撤僑,只有泱泱華夏!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