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民間傳統文化的瑰寶,是老祖宗依據自己對生活和大自然的觀察,總結出來的智慧和經驗。深秋已至,隨著寒露時節的到來,霜降也離我們不遠了。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的一個節氣,所謂「霜降」,古人言「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霜降預示著天氣逐漸變冷,而露水也開始能夠在寒冷的空氣中凝結成霜。民間有「霜降殺百草」的說法,就是說,霜打過的植物,不會有生機。霜降時節,對於農耕來說十分重要,那麼霜降時節對於我們又預示著什麼呢?老祖宗說的「霜降見霜,米爛成倉;霜降無霜,會鬧饑荒」有道理嗎?
所謂「霜降見霜,米爛成倉;霜降無霜,會鬧饑荒」,就是在說,老祖宗認為霜降這天如果見到了霜,那麼便預示著來年有了一個豐收的年景。而如果霜降這天,沒有降霜,那麼便預示著來年估計是一個比較歉收的年景,甚至還會有鬧饑荒的危機!
民間還有著「霜降無霜,碓頭沒糠」的說法,也是在說,如果霜降這天沒有降霜,用來搗米用的工具上,都不會沾上米糠。從側面也表明了霜降無霜,會對來年的收成造成一定的影響。
在很多地方,人們甚至為了迎接霜降的到來,會將霜降日當作是迎霜節來慶祝,比如說有些地方的人們會拿著農具來到田地中,然後對著天空大聲喊著「霜降」,然後再把農具放在地上,等到一天一夜後,再將農具取回來。到時候如果農具上有霜,便預示著來年會有一個好的收成!
民間有著「霜降降霜」是吉祥的預兆,那麼為什麼還會有「霜降殺百草」、「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籮」等等,甚至還有「霜降當日霜,莊稼盡遭殃」這樣矛盾的說法呢?
其實,這很好理解。這樣不同的俗語,其實是不同地域物候差距所造成的。同時,也是從不同的方面來闡述霜降降霜對人們產生的影響。
這句「霜降見霜,米爛成倉;霜降無霜,會鬧饑荒」的說法,是因為霜降的霜,是天氣寒冷的標誌,如果霜降降霜,說明天氣寒冷,對於地里暗藏的一些害蟲,他們會很難度過這樣的冷冬。
而像「霜降殺百草」等等的俗語,其實說的是對當下農作物的影響。霜降的霜,會對冬小麥、油菜等等的幼苗造成影響,同時還會對尚未收割的農作物造成霜害的影響,至使農作物脫水,而變質。
也就是說,說霜降好,是因為霜降會凍死田裡的蟲卵;說霜降不好,是因為霜降會影響人們的收成。
除此之外,民間還有「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後降霜,稻穀打滿倉」的說法。
就是在說,霜降之前有降霜,那麼便表明是一個歉收的年景;而如果霜降之後再降霜,則預示著有了一個豐收的年景。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就是因為霜降之前,老祖宗們的收割還沒有徹底結束,一旦降霜,就會影響到農作物的收成;而霜降之後降霜,那便表明秋收基本已經結束了,霜降降霜不但不會影響收成,還會預示著來年會有一個比較好的年景!
這些關於霜降的說法,都是源於老祖宗對日常生活的總結和對大自然的觀察。二十四節氣,在很多地方已經不僅僅只有指導農耕的作用了,還有著很深刻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