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往事——看電視,聽評書的少年時光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處於國家經濟剛有所好轉,但仍處於富人很少,幾乎家家貧窮的時代。電視是個稀罕物,甚至收音機都不是每家都能見到的好物件。所以,如果攤上個有電視或者收音機的鄰居,可以說是件很幸運的事了。巧的是,我家攤著了。而且先是有收音機,後來又有了電視。雖不是最早的,但比我們家早得多。所以,到家鄰居家聽評書、追劇,就成了我少年時期的生活中很重要的一段日子。

先說聽評書吧。我們那時候,《楊家將》《岳飛傳》是最火的評書節目之一。按照現在的網紅說法,劉蘭芳就是那時候評書界最火的網紅之一。老少通殺,老幼都喜歡。那時候,每到中午吃飯前後,就是我最快樂的時候。一個少年,蹲坐在鄰居家門邊,一隻手端著一隻盛著麵條的碗,一隻手拿著筷子,一邊一會快一會慢地呼哧呼哧吸溜著碗里的麵條,一邊緊盯著鄰居家那台收音機,經常因為太專註,忘了往嘴裡扒拉麵條。那就是我,一個愛聽評書的少年。

聽評書在那段播出《楊家將》的日子裡,幾乎成了我中午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天老早就端著飯碗蹲坐到鄰居家門前了,耐心等著。有時候吃飯晚點,那就空著手坐過去,聽完再回去吃飯,不聽完,誰叫也不去。

父親不忙的時候,也會一起過去聽。在那個時候,收音機裡面藏著一個大世界,對於農村人來說,那就是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最好渠道。除了這個,還能從哪兒聽到這麼精彩的評書呢?雖說村裡也有幾個唱大鼓說評書的,但是比起這看不見的劉蘭芳的評書來,一下子就遜色了很多。

所以,聽評書就是那時候最大的樂趣。

後來,電視出現了。村裡有點錢的人家漸漸置辦起電視機來,並漸漸代替了收音機。先是村裡有電視,大家圍著去看《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再後來,電視劇越來越多,幾大名著被相繼拍出來,成了熱播劇,追這些名著拍成的電視劇,就成了那段時間最大的樂趣。每天兩集的節奏,把人給追的神魂顛倒、魂牽夢繞。也是準點必到,只要人家打開電視,吃完飯抹嘴就過去了。

但要,不管是看電視還是聽評書,都要看主人家是不是也在看才行。過去,串門是鄰居之間進行互動和交流感情的最頻繁活動之一。串門的時候,看到人家在看電視,或者那段時間大家都在追一個熱劇的話,主人家就會及時打開電視或收音機,我們就可以趁著地利之便,也準時湊過去看。但是如果趕上人家有事不在家,或者那天心情不好等等,就可能看不了了。總之,自己家沒有,到人家去看,是要學會察言觀色的,不然,後面就會不知覺間成為不受歡迎的人。比如看的時候,如果發現人家老是打哈欠,那就意味著人家要睡覺了,該撤了。但是,作為小孩子來說,看到興頭上,往往是不願意或者不捨得離開的,所以往往不顧人家的暗示還在那賴著看。鄰居有時候也不好意思直接說啊,有時候都在床上睡著了,我們才發現。不過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被自家大人催回去的。畢竟大人更知道如何掌握分寸。

後來,我們家不知道從哪兒買到了一台二手的大木箱式的收音機。於是到哪兒都帶著它。覺得還是自己家有好啊。

再後來,也有了電視,那時候,家家日子都開始好起來了,幾乎家家都有了電視了。

從此,日子也變得平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