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名人訪談錄|東武劉氏之後,三代名醫世家,九旬劉鏡如坐診著書兩不誤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張文艷

秋日,陽光明媚。踏著行道樹灑落的細碎光斑,行走在石板路上,醞釀著這次採訪。

從延安一路,通往棲霞路,有一段非常喜歡的小路。門內,一牆薔薇花開正盛,在地圖上,叫薔薇路。在牆外,是一條與薔薇路平行的百米小路,緩緩上坡,行人不多,異常安靜。牆上一幅幅彩繪,是標誌性建築,鮮艷靈動,繼續前行,一幅畫只有底色,似乎還未完工。路的盡頭是一段石階,放慢腳步,感受海濱老城的獨特魅力。

到了。

棲霞路老樓里,劉鏡如先生聞聲而出,開門迎接。90歲高齡,腿腳靈敏,耳不聾眼不花。他還在忙碌,在他喜歡的醫學和文學領域。

劉鏡如先生是劉墉的後人,父親劉季三是青島名醫,大伯劉少文是青島中學教師,留下的《青島百吟》記錄了青島的風貌印記,成為研究青島的百科全書。

劉鏡如先生子承父業,攻讀醫學,以青島市衛生局局長的職位退休,仍筆耕不輟,讀書作詩,並在同仁堂坐診。他的夫人王紋,是清朝法部右侍郎、書法家王垿的重孫女,劉氏、王氏兩大家族的傳奇故事,更是劉鏡如研究的方向,「我盡我所能整理資料,希望能讓更多的後人了解祖輩,了解青島」。

1

劉墉後人,從政從醫

書房裡,和劉鏡如先生對坐。這樣的場景已經不是第一次。

5年前,這樣的會面是因為王垿。

陽光灑進房間,柔和,溫暖。一杯清茗,一段對話,近兩個小時的思想碰撞。

「我的祖上就是學醫的,九世祖劉奎是全國名醫,我的祖父和父親也是行醫出身」,話題開始於東武劉氏的傳承。

諸城漢代稱東武,劉氏為名門望族。因出了文正公劉統勛、文清公劉墉、文恭公劉獻之三公和劉統勛、劉墉父子兩代宰相,而獲乾隆親書「清愛堂」的匾額,賜詩「海岱高門第」。

東武劉氏一世祖劉福公,原籍江南碭山大劉家村。明弘治二年遷居逄哥庄,成為僱農。辛苦勞作,養兒育女,到四世祖思智公考取邑庠生,開始了農耕到仕途的轉變。六世祖劉必顯,於順治九年考取進士,入仕翰林院,做了十年官,曾任戶部廣西司員外郎,以清正廉明、勤奮為民著稱。也正是他,開啟了東武劉氏的顯赫名聲。

劉墉資料圖片

劉必顯有四個兒子,均考取了功名,也分成了四支。

其中三子劉棨進士及第,曾任四川布政使,一生寬厚仁德,膽略高遠,崇尚教育,贏得百姓的愛戴,朝廷嘉獎。他育有十子,也均有功名,三子綬烺,舉人出身。劉統勛是他的第五子。劉統勛(1700年—1773年),字延清,號爾鈍,文正公,首席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他直言敢諫,向皇帝參奏大學士張廷玉和尚書訥親,且是治水能臣,乾隆股肱,深得民心。

他的長子劉墉,大名鼎鼎,官至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

劉統勛的三哥綬烺育有兩子,次子在18歲時就病逝了,這讓長子劉奎傷心不已,他決心從醫治病救人,日夜不輟,行醫於北京、西安、山東各地,是嘉慶年間的著名瘟病學家,當時就有「南臧(枚吉)北黃(元卿)中劉(奎)」之說,名載《清史稿》。

因此,從東武劉氏九世祖起,劉家後人走向了兩條道路:從政和從醫。

劉鏡如先生的祖父劉景文是十三世,一生致力於岐黃,焚膏夜讀,終生不懈,崇尚醫德,行走在諸城、高密安丘膠州一帶,綿澤鄉里。業餘時間,喜讀詩文,結社作詩。

劉景文和夫人馮氏育有五子,長子少文,三子稚文,五子季三,另外兩子早殤。

「祖父從醫是有淵源的,他生於1870年清朝末年,時局動蕩,從政之路勢必困難重重,因此他承繼九世祖的祖業,選擇了從醫」,劉鏡如先生說,父親則子承父業,也做了醫生。

而劉家長子少文,則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教書育人。

「到了父親這一代,主要是兩個專業,醫生和教員。我大伯劉少文(1888年-1948年)就是中學教員。他畢業於青島禮賢中學,本來是有機會獲得保送到德國留學的,由於日德青島戰爭,和祖父病重,所以耽誤了。他能去留學,學術地位和學術成就會比現在高」,就這樣,劉少文留在了禮賢中學當老師,做了一生的教員。

劉少文,自幼跟隨父親讀書,熟讀《四書》《五經》,強記博識,奠定了深厚的文學基礎。在青島,他留下了大量的詩篇,集結成《青島百吟》。他的詩涉及青島的社會時政、文化百象、名籍考據、山水田園、濱海風光、市井風情及友人酬答等,著成《秋溪詩齋》、《秋溪日記》,成為青島的百科全書,部分手稿存於青島市檔案館

2

名醫劉季三名震島城

長子沒有子承父業,三子劉季三選擇了從醫。

「當年的醫生是需要文學水平的,也就是儒醫。祖父就有深厚的文學修養,父親跟著祖父學,先學的是文學,打好了文學基礎,才學的醫學」。十幾年間,劉季三跟隨父親一路走一路學,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和經驗。

劉季三先生

自十七歲開始,劉季三開始學著代父應診,自習醫術,二十歲時便能獨立應診。適逢流感盛行,劉季三憑藉高超的醫術救人無數,民眾贈給他「濟世活人」的匾額。

青島,同生藥房,始創於1927年,創始人徐幼平與劉季三是同鄉。他畢業於山東公立政法專門學校,不懂醫學。卻在青島開設了藥房,為了提高知名度,他邀請諸城名醫劉季三來葯堂坐診。藥房遷入無棣二路29號,劉季三成為了藥房的金字招牌。

由於在青工作順利,也為了逃避戰亂,1938年5月,劉季三將全家帶到青島,住在無棣二路43號,正式定居。

然而,來青島後的日子也不好過,日本侵略青島後,取締中醫,劉季三埋頭著述,為社會義診,受到大眾的稱道。徐幼平病逝後,藥房賣與濰縣郭氏,遂遷至無棣二路68號(後改66號乙),更名為壽春堂藥房,劉季三照常掛牌坐診。他還組織名醫成立了青島中醫研究會,著述講學,兼任講習,主編了著名醫學季刊《醫藥針規》,對《傷寒論》研究獨樹一幟。

受祖輩的影響,劉季三崇尚儒學,藏書5000餘種,注重苦讀,平生手不釋卷,尤頗深通文史,精於詞章之學,擅長書法。著有《松蔭廬詩詞稿》、《歷代詩選》及《學書》手貼等。

劉季三先生在家中

劉境如先生根據父親的遺稿,編刊為《劉季三詩詞書法集》行世。1955年7月,劉季三先生出任青島市中醫院首任院長,1958年兼任青島中醫專科學校校長。用經過多年臨床驗證療效可靠的經典方劑,製成黃連膏、濕疹膏、太乙膏、金黃散、肝脾雙理丸等中藥製劑成藥,廣受歡迎。

劉季三從醫的可貴之處,是倡導以醫德濟世,見病危患者從不退卻,急病人所急,緊急施救。

劉鏡如先生的家裡,藏有多本呂美蓀的詩集,其中有其伯父、著名詩人劉少文在書攤購得的,更為珍貴的是《葂麗園詩》(葉恭卓題)一書,封面有呂美蓀親筆書寫的「季三老弟惠存著者呂美蓀中風病中贈」字樣,《葂麗園隨筆》封面寫有「美孫(蓀)先生所贈壬申春季三識」的字樣,可見兩本書都是呂美蓀親贈的。那麼他們兩人如何相識呢?劉鏡如先生說,呂美蓀患中風病,是父親幫她醫治的,她後來慢慢好起來,便贈書給父親。

劉季三先生任教照片

1955年夏秋之交,劉季三先生用清瘟敗毒湯沖服黃安宮丸一粒,救活了朝鮮代表團一員,來青訪問時,這人患濕瘟,多方救治,生命垂危,幸得季三確診,得以生還。

晚年,劉季三寓居青島伏龍山,宅旁植有丹桂一株,因愛其「春敷夏綠秋華冬榮」,故自號「老桂山房老人」。他一生從醫講學,桃李滿天下,成為全國知名中醫泰斗。1975年3月20日,病逝於青島。

3

潛移默化,走上從醫之路

關於父輩的故事,很長很長,劉鏡如先生一直在研究,他整理了大量的資料,希望這些珍貴的史料不被忘記。

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光,劉鏡如先生侃侃而談。1932年1月6日出生於諸城,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時期,隨父來到青島後,為人生而奮鬥,90歲仍筆耕不輟。

人的一生就如同草木,有過榮與枯,看似稍縱即逝,實則滄桑無盡。

青年劉鏡如

「來到青島後,我開始在離家很近的黃台路小學上學,在當時,由於生源複雜,黃台路小學體育成績突出,學習成績不算優秀。為了考取高中,我就轉學到了崇德小學,從五年級升入,上了一年,考取了禮賢中學」。在這一年的時光里,劉鏡如認真學習,為升初中而努力。班上的同學他也漸漸熟絡,並記住了一個名叫王紋的女生。

禮賢中學在當時是比較好的中學,但屬於私立學校,學費較高,家庭負擔較重。大伯雖然在禮賢中學教書,卻也常常因為學校發不出工資而典當衣服。所以,劉鏡如讀了一年後,轉學到了鐵路中學就讀。當年的「鐵路中學是公費學校,主要針對鐵路子弟,由鐵路系統撥款,免學費,管吃住,一天三頓大鍋飯,窩窩頭」。如此「優厚」的待遇讓劉鏡如得以完成學業。

中學畢業後,劉鏡如決定考大學,學什麼呢?當然是醫學。

父親行醫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他,「目睹了父親救人的過程,尤其是人們對他的尊敬,讓我印象深刻,使我覺得醫生是一個偉大的職業」。日後,當上世紀50年代,劉鏡如成為醫生,下鄉去給人看病的時候,也體會到了那種被人尊敬的感動:「老鄉對醫生非常客氣,進門先讓喝水,甚至擺好酒菜,讓醫生吃飽再看病,我都拒絕了」。

因此,劉鏡如毅然報考了山東大學醫學院。

1946年,山東大學在青島恢復辦學時,接收合併了德華高等專門學堂醫學學科,成立了山東大學醫學院,是全國創建最早的36所高等醫學院校之一,設醫療專業,學制六年,面向全國招生,院址在德平路5號(現青島四中)。1956年獨立建院,稱青島醫學院。院本部設在黃台路10號。

不同於父親的中醫,科班出身的劉鏡如在學校里學習的是西醫,「我們在醫學院讀書的時候,有解剖課,福爾馬林消毒後的屍體,放在解剖台上,上課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哪裡是心臟,哪裡是腎臟、血管,我們必須都去看,也有害怕的」。每次課程結束,滿身的福爾馬林味道,經常讓劉鏡如吃不下飯。

不過,一位小學生的話觸動了他,也堅定了他學醫的信心。「我記得有一年,有小學生上醫學院參觀,他們提出來解剖室,我說學生太小了,別參觀了。有一個小孩很聰明,他說,這是科學,我們要尊重科學,怕什麼?」這個場景讓劉鏡如記憶猶新。

醫學院的場景,在外人看來非常驚悚,而對他們來說卻習以為常。

「我們一天到晚都會拿著人骨頭回宿舍,研究骨骼,天天念,判斷位置,因為這些知識必須靠記憶,才能熟練」。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也早已刻在了劉鏡如的心裡。

醫生劉鏡如

多年後,當劉鏡如成為島城名醫的時候,他曾搶救過一位病人,「病號已經沒有了呼吸,但有心跳。當時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的儀器,全靠人力。我帶著10個學生,一個學生半個小時,24小時做人工呼吸,心肺復甦,就這樣搶救了半個月,直到病人恢復意識。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都不會放棄」。

這是父親教給他的,也是在醫學院里學到的。

由於趕上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學制壓縮,劉鏡如他們這批學生必須早點培養出來就業,所以本來5年的學習歷程,他們加班加點地學了不到4年,就畢業了。「那時上大學是公費,學校發伙食費,我記得一個月12塊錢,我們天天能吃上饅頭,國家重點培養人才,投了大量資金,我們還能享受公費醫療」。

因為學業太趕了,寒暑假都被佔用,知識點過多,班上40多個同學,畢業的時候只有30多個人,還有十來個同學因為跟不上進度,留級了一年。

4

未曾停歇,90歲高齡仍坐診

畢業後,劉鏡如被分配到濟南黃河醫院。做了10年。

就在這期間的1956年,劉鏡如的青島同事神神秘秘地告訴他,要給他介紹個對象,說有個姑娘是單身,兩人很適合。一問名字,原來是王紋。劉鏡如告訴同事:「那是我小學同學。」

就這樣,劉鏡如和王紋相識、相戀,並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王垿資料圖片

王紋的家庭出身也不一樣。她是王垿的重孫女。

王垿(1857-1933),萊陽人,清朝法部右侍郎,著名書法家。為官期間,1900年7月,八國聯軍進逼通州,王垿護駕西行。至西安,遂升國子監祭酒,1901年冬,慈禧返京,清廷賞護行人員,王垿被賞戴花翎。辛亥革命後,1912年王垿欲回萊陽,因天津兵變,路途受阻,又聞萊陽也嘩變,遂至青島定居,因思念故里,將居所稱為「寄廬」。

定居青島後,王垿從不過問政事,寄情書法。王垿有紮實的書法功底, 「有匾皆書垿,無腔不學譚。」這是上世紀初京城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垿」當然是指王垿,「譚」便是京劇大師譚鑫培

王紋(右二)童年照

在青島,王垿所書的匾額遠勝於在京為官之時。王垿有求必應,以至於青島商號牌匾大多出自他的手筆。王垿在嶗山的刻石也很多,其中「明霞洞」和天后宮「有求必應」匾額尚存。

劉氏、王氏在青島聯姻,也為青島書寫了一段佳話。

時間來到1960年,山東省召開中醫學會年會,開會之前要準備論文,省中醫研究所找到了劉鏡如,讓他寫論文。「其實那個時候我是個西醫,他們為什麼找我呢?因為我父親是名中醫,他們以為我肯定是有家傳的中醫功底,其實是個誤解,我一直上學,在家時間不多。無奈,劉鏡如只得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與中醫理論結合,寫成了關於無黃疸型肝炎的分析文章。沒想到論文得到重視,我還受邀參加了年會。」

年會上,各領域中醫爭論不休,會議幾乎無法進行,劉鏡如仿若當年的先祖一般,勇敢直言,發言稱:「各位老師,你們的經驗都值得尊重,都非常可貴。我回去按照你們的經驗進行臨床實踐,在這裡就不用爭了吧。」

爭論就這樣告一段落,衛生廳的領導也注意到了這個20多歲的小夥子,得知他是山東中醫學會第一副會長劉季三的兒子,領導當即找他談話:「你一定要出來學中醫,不能學西醫,省里要辦一個脫產的中醫學習班,帶薪學習,你去上吧。」經過一番考量,劉鏡如認為這種路子可行:如果做醫療,可以到山東省中醫院,要做教學,可以到山東中醫學院,要做科研,可以到山東中醫院研究所。而黃河醫院畢竟是服務型醫院,不適合搞科研,所以劉鏡如再一次回到了學生時代。

劉鏡如任青島市衛生局局長時

然而,動蕩的時代打亂了他們的計劃。

混亂中畢業後,劉鏡如決定和同學一起回到青島,進入了台西醫院。十年動亂後,秩序恢復。1982年,劉鏡如因為業務突出,從台西醫院調到青島到中醫院做業務副院長,1984年調任青島市衛生局局長,直到退休。

回顧多年來青島醫學發展的變化,劉鏡如先生感慨萬千。

青島的醫學水平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是很不錯的,由於特殊的年代遭遇,再加上人才流失,資金投入不足,導致醫學水平急劇下降。「我剛到衛生局的時候,醫院的設備很落後,我得天天往衛生部、財政部託人,向中央財政要錢」。

如今,青島加大了對醫療系統的投入,大量的醫院擴建,讓劉鏡如很欣慰,「現在發展很快,人們看病方便快捷多了」。

從1992年1月退休,到現在整整20年了,劉鏡如先生沒有放棄老本行,「我現在還會到同仁堂坐診,看兩個半天的病」。此外,他還會大量看書學習。

詩詞,是東武劉氏的專長,劉鏡如沒有放下,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都創作成了詩歌,集成詩集,編著有《雪松山房詩集》《雪松詞稿》等。他還將東武劉氏的詩稿進行了整理,包括《東武劉氏家乘》,以及祖父的《伴松居詩草》等,大伯的《青島百吟》等,二伯的《旅青吟草》等,父親的《松蔭廬詩稿》等。

「我覺得不管你做什麼專業,就得好好做,可能你努力了,不一定有成果,但無怨無悔。因為人生的金字塔不是只有一個人在上面,你只要努力就會得到很多,千萬不要好高騖。所以,我主張要多讀書,不要浪費時間。」最後,劉鏡如先生如是說。

90載的人生感悟,雖經波折,卻仍熱愛生活,值得我們學習,深思。

照片由劉鏡如先生家人提供(資料圖片除外),特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