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躺平嗎?湊近看中國香港、新冠疫情、抗疫措施和金融中心排名

進入0+3時期的香港抗疫

中國香港2022年9月底宣布入境防疫措施變更為0+3。這個宣布,自然而然引起很多反響和猜想。反響總體來說是好事,說明香港影響力依然受到眾人矚目。

但猜想的事,則不出意料,很多都是無根無據、無中生有、甚至是別有用心的說法。

什麼是0+3呢?這個簡單問題,很可能也是很多亂猜想或者亂信傳言的人,根本就沒認真了解過的。0+3意思是入境後先在酒店隔離0天(也就是不需要了),直接回居所,大體上和其他人一樣生活,但要接受3天的醫學監察。

對於某些人所傳的香港新冠防疫躺平之說,這個3天醫學監察過程,只是其中一個否定的回答。還有更多的否定回答,後面會談到。

但亂猜想的人,會把更多的因素給納入進來,好像做菜加佐料一樣。恰好,2022年9月份,有一份研究報告出爐,顯示香港金融中心的排名下跌一位,原來的第三名被新加坡取得,香港屈居第四位。

自然不缺乏把金融中心排名和疫情防控聯繫起來大做文章的人。聯繫是有的,萬事萬物皆有聯繫,但大作文章就有問題了。

風傳所謂「金融中心排位降低,當前防疫措施傷害大,不得不趕緊調整措施補救」,這種風傳從故事面上好像符合敘事邏輯,但如果從細節看進去,則邏輯沒有看起來那麼緊密了。

說到細節,亂猜想者和容易相信亂猜想的人,他們一般是不怎麼在乎的。但終歸還是有人在乎事情的真實和細節的。

而從細節中,你會發現,香港的抗疫邏輯並沒有發生大的轉變。

金融中心排名報告第32期(GFCI 32)

先說說那份金融中心排名研究報告吧!

為了避免侵權,這篇文章不會截取該報告中的畫面,但會在結尾原文鏈接放置相關的網路鏈接,供您查看報告全文。

這是英國的Z/Yen集團每年都會做的一份全球金融中心調查研究報告。有幾個相關細節必須得了解一下。

第一,這份報告不是Z/Yen集團單獨出具的,還有一個來自中國深圳的合作方,就是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只要網上一搜,你就能發現這是一家原汁原味的中國研究諮詢機構。中英機構東方西方合作,一定程度意味著其客觀中立程度有所保障。

第二,這份報告並沒有直接針對疫情影響的指標。它使用的指標數超過150個,對全球超過100多個金融中心進行調研。這些指標維度相信是從疫情之前就沿用至今的了。

第三,這份報告顯示,新加坡的上漲勢頭,在最近兩年也就是二十四個月的時間內,都相當強。而二十四個月,已經涵蓋了新加坡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不同階段,包括了很嚴格的階段。新加坡作為金融中心的上升勢頭,一定還有其它過人之處,值得留意和學習。

第四,香港雖然下滑了一位到了第四名,但得分仍然是漲了10分。中國其他城市,北上廣都在前十,上海下滑了2位居第6,北京和上次持平居第8,深圳則上升了一位居第9,得分則都超過9分的漲幅。從中國這四個金融中心的表現看,過去兩三年的嚴格防疫措施,並沒有對比較性優勢帶來非常顯著的負影響。

單純從上面幾點分析,大致上可以否定有些別有用心的人風傳的金融中心疫情防控措施相關論了。當然,這份報告值得深挖的點太多了,後面會再說幾點。現在,先回頭來看一下香港的防疫措施和內在邏輯。

香港當前防疫的內在邏輯

0+3階段的香港,入境人入境日做完核酸即可放行,而從第1天到第3天要自行快速檢測抗原,並接受一次強制核酸檢測,同時被賦黃碼,也就是很多表列場所例如餐廳等是不可以進去的。如果期間沒有確診,從第3天9點開始,黃碼轉藍(相當於大陸的綠碼),可以和一般人一樣生活。但自我監察還要維持到第7天。從第1天到第7天,每天要自行做抗原快速檢測,同時共要做3次強制核酸檢測。

這個過程還是很嚴格的。而順利的話,進入社區生活,不要忘了現在香港依然執行嚴格的口罩令,還有嚴格的疫苗通行證令。公共場所如果不戴口罩,被抓到要罰款。從實際情況來看,香港街道上,你可能偶爾會見到有口罩戴得不規範的,但不戴口罩的則很少見。

而疫苗通行證也執行得很好,一個體現就是進去餐館吃飯,這種屬於要摘掉口罩的表列場所之一,一定要掃描你手機的二維碼,看是不是符合疫苗的已接種要求,否則店家一定拒絕入內,因為罰則對店家來說是非常嚴重,會影響到經營。

另外還有強制檢測令,針對某些可能出現聚集發病的區域,要求市民進行核酸檢測,如果不遵守,則有罰款甚至更嚴重的罰則。

所以,目前香港的防疫措施,依然延續了一段時間以來的嚴格程度,0+3對入境防疫的放寬,並沒有影響主體上的防疫措施組成。

分析香港的抗疫邏輯思路,從第五波疫情高峰後至今,醫院的床位富餘數是最重要的監測指標之一。第五波疫情高峰時候,有老人家不得不在醫院外面等候入院,這對香港人尤其是醫療團隊是很大的觸動,可以說是一次很嚴重的教訓。患病了,嚴重到需要住院,但卻沒有醫療資源來支持了。這種情況,是香港特區政府極力避免再次出現的。這個抗疫內在邏輯,在0+3階段並沒有改變。這次0+3可以執行,是因為最近疫情衝上1萬多後,已經又回落到3000的平台區,這對醫療資源的壓力緩和不少。在這種回落階段,出台一些放鬆的措施,不意味著思路的大改變,正體現了邏輯的延續。

將來會如何改變,這個沒有誰能下定論。但從現如今的觀察來看,就是上面的一些結論。

再來看看金融中心排名報告

前面所述的金融中心排名報告信息很豐富,建議您可以到鏈接中看看全文。在這裡,會接著上面已經做過的四點分析,再做幾點解讀。

第五,從報告中金融中心互相之間的聯繫看,新加坡聯繫最緊密的金融中心,以中國的金融中心占絕大多數,包括北京、香港、上海、廣州、大連、南京、成都和深圳。這意味著,新加坡作為金融中心的上升勢頭,和中國的金融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第六,報告主要的調研對象,是非金融中心當地的人員機構。但同時,報告也對當地的自信心指數進行了一定的調研。結果顯示,前四名也就是紐約、倫敦、新加坡和香港之中,當地受調查對象認為本金融中心在將來會具有更大競爭力,也就是對將來更有自信心的比例,最高的是香港。

香港對自我金融中心競爭力前景有自信,相信也是來源於這份報告中也體現出來的中國競爭力因素。


為了避免侵權,這篇文章不會截取該報告中的畫面,但會在結尾原文鏈接放置相關的網路鏈接,供您查看報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