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皇帝賜名多個地方,原因一一道來


聞喜縣圖片

山西省聞喜縣

聞喜縣古稱桐鄉,秦時更名為左邑縣漢武帝劉徹東巡途經山西境內時,欣聞平南越大捷,興奮不已,即賜此地為聞喜縣。


河南省獲嘉縣

獲嘉縣隸屬於河南省新鄉市,古稱寧邑。漢武帝時,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武帝討伐,獲呂嘉首級。當時,武帝東巡至獲嘉縣境,遂以此地置縣,賜名獲嘉

安徽省懷寧縣

安徽懷寧縣原名皖縣,東晉於「永嘉之亂」後,晉安帝司馬德宗於此立身,故取「懷寧茲土」之意賜名懷寧。

歷史名人:陳獨秀、鄧稼先、詩人海子、《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

湖南省新寧縣

西漢置昭陵縣、夫彝侯國,東漢立夫彝縣,西晉為邵陵縣,東晉為扶縣,北宋時置臨岡縣。

南宋時期,武岡一帶因楊再興父子叛亂,朝廷派兵掃蕩以平息,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 年),賜名新寧(今湖南省新寧市),取「新得安寧」之意。


天津市圖片

天津市

建文二年(1400 年),燕王朱棣滿懷必勝信心率兵南下「靖難」,「由此濟渡滄州,因賜名曰天津」,此為天津得名之始。


永康市圖片

浙江省永康市

據傳說,三國吳孫權之母患病,多方治療不愈,於是到「烏傷上浦」(今浙江永康縣)神廟進香,祈求「上天保佑,永葆安康」,返回不久,果然痊癒,孫權喜出望外,遂賜此地為永康縣。


定遠古城

安徽省定遠縣

為嘉獎投誠者賜地名

南朝梁天監三年(公元504 年),當地首領祭豐帶著自己管轄的東城從北魏歸順南梁梁武帝非常高興,給予嘉獎,賜名定遠。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北宋崇寧二年(1103 年),楊晟臻帶著誠州來歸降,宋徽宗甚悅,即「賜誠州名曰靖州」,取遠人安靖之意。


王家大院

山西省靈石縣

隋文帝北巡時,「以傍汾水開道」,獲得一塊瑞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愛不釋手,「遂於谷口置縣,因名靈石」,縣以石名(今山西靈石縣),聞名天下。「靈者,神奇珍寶也」,預示好運。

雲南省昭通市

清雍正九年(1731 年),鄂爾泰奏請烏蒙地名不祥,具有「烏暗」、「蒙蔽」之意,建議改掉,雍正帝再三斟酌後表示同意,賜名昭通(今雲南昭通市),取「昭明宣通」之意。


湖南省岳陽市君山區

對大自然表示謙敬而賜名

據《湘州記》載,秦始皇南巡到湖南,非常想渡過湘江到衡山上遊玩觀賞一番,可惜天公不作美,「遇風浪溺敗」,不得不「至此而免」,但為表示自己對大自然的敬畏,特賜名君山(今岳陽君山區)。

浙江省寧波市

以期盼「海定波寧」而賜地名

浙江寧波之名的由來頗具傳奇色彩,據《雙槐歲鈔》記載,明初此處為明州,當地有位著名詩人單仲友在朝廷做官,上書朱元璋,說自己家鄉地處明州,與國號相同,建議改掉明州之名,朱元璋認為他言之有理,還詢問了一些當地山川地理方面的具體情況,單仲友說舟山之下有座狀元橋,童謠說:「狀元出定海,此最為異」,朱元璋聽了後說:「海定則波寧,是宜改為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