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定風波里
前幾日,在社交上看到某文化企業老總逆行齋主發文稱司馬南被舉報。其標題是《高校政教教授向紀委舉報司馬南,司馬南是否氣數已盡?》,這才得知司馬南被舉報一事
更值得一提的是,之前一月,其還寫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為了中國國家利益,到了讓司馬南和他的隊友離場的時候了》。這篇文章內容不多,大概1500餘字,展現量幾千萬,閱讀量八百多萬。應當說這是一篇數據不算詳實、內容也談不上專業,至於為何能有這麼大的展現量,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其文章主要就是引用經濟發展政策、民營企業的數據,進而得出司馬南在經濟大環境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質疑聯想是不合時宜的。並將司馬南形容為:一路走來,動輒以民間意見領袖自覺,鼓動民意,煽動民粹,蠱惑民心,收買民心,每每挑起對立和衝突,結果必然是撕裂族群,動亂社會,給社會添亂,影響商界發展信心。
看後,個人曾評價,這是在無中生有,利用了社會經濟焦慮情緒,至於為何還能如此之廣,可能還有兩件事需要注意:一是司馬南美國買房輿論已經徹底發酵;二是司馬南實名舉報聯想,並置頂那條視頻。
而對於這些司馬南與聯想是非,說實話,作為年輕一代,興趣不大,不想摻和。需要強調的是,我既不反對司馬南質疑聯想,也不反對其他網友質疑司馬南美國買房,我所反對的是其他網友沒有切實證據就以極端化的方式去質疑司馬南,這是在上綱上線。
換言之,替司馬南說幾句公道首,並不是代表我就一定支持司馬南。我真正支持的言論的相對自由,文化思想的百花齊放。
更關鍵的問題是,就算封殺司馬南,經濟困境仍然客觀存在。這恐怕與疫情有關,需要多方努力。
此外,事實求是說,這幾個月以來,司馬南談經濟方面的作品佔比很少。相反關於俄烏衝突、疫情等話題要更多。當然,時不是還是會談談聯想。
因此,認為司馬南影響商界發展信心,要不是無稽之談,要不就是已經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思維認識:即聯想代表所有民營企業,司馬南質疑聯想,就是在質疑整個商界。
但這顯然是無事生非、強行綁定或碰瓷的做法。非常低劣且常見的手法。折射出以偏概全、不講邏輯的思維。
聯想代表不了所有民營企業,民營企業也分不同的行業、不同規模,各自的發展方向和利益也並不相同。並非所有企業都能擁有聯想的背景和機遇。更重要的是,2009年已經有了關於國有企業改制的明確規定。因此,可以這樣下結論:一是和聯想擁有相似背景和改制經歷是極為少見的;二是與其說民營企業擔心司馬南引發輿論針對商界,不如說民營企業更關注的是地方營商環境水平。因為這顯然更關乎企業的發展問題。
之所以要花幾百字說明這一點,是為了更好地看待司馬南被舉報這件事。
怎麼看待司馬南被舉報一事?
不是雙方當事人,也沒有看到舉報的具體內容和相關證據。暫時不表態。
但是就某教授的舉報理由,個人認為這是很虛的東西。有莫須有、扣帽子之嫌疑。更顯得誇大其詞。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裡面主要有三個理由,必須要提一提:
一、公眾有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答:顯然是有。今天的文盲率已經極低了,不再將民眾的普遍關切和放大社會情緒簡單地混為一談。
二、各平台有沒有禁止批判司馬南的舉措?答:顯然沒有。證據不用多找,前文中一篇水準並不高明的短文就能有幾千萬展現和八百多萬閱讀量就是最好證明。
三、我們一直提倡的是百花齊放。就算是獲得諾貝爾獎的世界級作家莫言,同樣也有不少爭議,甚至批判之聲。只要言之有物,沒有違法違規,就是應該被允許的。網路聲音就是這樣,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這是正常的。真正不正常的是那些脫離就事論事範圍,動輒就貼標籤、扣帽子,甚至更為極端的做法。
最後,我想提醒的是:司馬南作為社會知名評論人,作為多平台認可的資深媒體人,有資質也有資格就社會問題發聲。
當然,某高校教授也是實名舉報的自由。但是凡是得講證據。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地方,更應該強調證據的重要,更應該明白邏輯嚴密、思慮周到的重要性。
目前,沒有看到切實的相關證據,不表態,不作評價。
但是我強調一下,你可以用切實的證據舉報他確實存在涉嫌引導粉絲、花錢請粉絲支持他,甚至是在評論區以等刪評控評等方式引導輿論;也可以從他的大量作品一件件挑出確實問題的相關證據,去說明他確實存在很大問題。
不過,如果沒有辦法提供切實的證據。而是僅僅出於不認同他的觀點,就要如此上綱上線。請問,這是不是在惡意舉報?
個人認為,這種行為非常不可取。尤其是高校教授級別。不僅說明自己存在思維極端化傾向,更說明自己不重視事實與邏輯。
不同觀點,可以交流可以討論。就算彼此的認識存在著巨大差異,那隻要別人是合法的,那就應該學會尊重。至少,不能極端化進行攻擊詆毀。這種思想苗頭是危險的,心態也不是很平和,輿論場沒有必要這麼撕裂。
總之,某高校教授舉報司馬南。希望他不是在莫須有。更希望他,如果沒有切實證據,那麼就不走極端,你大可以也學司馬南在網路平台發表作品發表看法嘛。何況,堂堂教授,應該有自信認為自己的真實水平要勝過司馬南許多,不存在怕辯論不過司馬南的道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