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挑刺找茬,永遠的熱淚盈眶


據說網上有三大玄學定律:

第一、蕭敬騰一開演唱會就下雨;

第二、汪峰一發新歌就有大瓜;

第三、深圳一開學就有疫情。

今天開學第一天,又是對著電腦吼了兩個小時,在家幫我看孩子的老媽就批評我,上課你就上課,你吼什麼?

我也不知道 為啥一上課就吼,這可能是一種職業病?怪不得每個老師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咽炎。

第一節課,給學生講《岳陽樓記

在《岳陽樓記》中,范仲淹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很多人包括我都只是泛泛的把這句話理解成范仲淹一種遠大的政治抱負,這其中還有有一種儒家的的「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責任感。

可是,很多人都忽略掉了一點,在這句話中還包含著一種「道之所在,雖萬千人逆之,吾往矣」的勇氣和「睥睨四方,泰然自若」的豪氣。

中國人向來講究「訥於言而敏於行」,儒家一向很看重實踐,王陽明早就說過,「知行合一」。中國人不太喜歡「坐而論道」,更喜歡「起而行之」。所以,我們對古聖先賢的箴言警句,一定要通過身體力行的實踐才能領會到他的高妙,陸放翁早就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簡簡單單的十四個字要實踐起來那簡直是驚心動魄,非有大智慧大勇氣者不能為也。因為稍有不慎極可能地動山搖,甚至白白送掉自家性命。

「後天下之樂而樂」容易理解,也好實踐,暫且不去理它,最關鍵的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這七個字,看似平淡無奇,但這其中包含著多少無數的驚心動魄,包含著無數的刀頭喋血,非大智大勇者是不敢說這話的。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寫道: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像范仲淹那樣的抱著」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決心的人,就是那個大嚷大叫試圖把人們喚醒的人。要知道,人們醒來之後,或許真的能打破這鐵屋,呼吸到新鮮空氣,然而也有極大的可能,是打不破這堅固的鐵屋的,漸漸的空氣就要耗盡,人們慢慢的窒息而死,在清醒中窒息要遠比在昏睡中死去痛苦的多。

在痛苦中人們也許會將求而不得的失望與恐懼全都轉嫁給那個喚醒他們的先行者。《葯》中的夏瑜本來想喚起群氓們革命的熱情,建立新的中國。結果呢,先是被紅鼻子阿義狠狠地打了兩個嘴巴,自己的鮮血又成了治華小栓肺癆的「人血饅頭」。

加繆早就說過「人們為了自己不被審判,就匆匆忙忙地審判別人。」

很多人都習慣了當奴才,他們

「只知尋人訴苦,偶有反抗念頭的萌芽,也在無形之中被聰明人消解掉了。受盡苦難、被壓迫、被剝削,卻毫無覺悟、安於現狀、麻木不仁。只有奴才是真奴才!」

想要喚醒奴才,想要把他們帶到正路,該有多難。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

現如今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想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就更難了。

如今網路時代,雖然是個消解崇高、解構偉大、眾生平等的時代,然而這亂鬨哄的時代也是極端「反智」的時代,網路的匿名性讓烏合之眾們越發的肆無忌憚,他們黨同伐異,唯我獨尊,毫無半點的討論包容之心,面對異見,他們不是理性的探討而是揮拳頭喊打喊殺。舉個例子,假期發生的「和服女」 事件,我只不過是出於良知,覺得蘇州警方和部分網友如此武斷地對待一個穿和服的女孩子,屬實不妥,而且動不動就以「尋釁滋事為借口,把人帶走調查也是有違「法治」精神,我們絕不能動輒就以「愛國」為借口,去欺凌弱小。

結果呢,網路上對我一片喊打喊殺,一片的污言穢語,仔細看來,無外乎就罵我是漢奸賣國賊,說我是日本籍等等。也說不出來啥新意,有的帖子寫了一二百字,邏輯胡亂,前言不搭後語,讓我看得很著急,更不要說錯別字比比皆是。

本來我的意思是要開啟民智,要讓人們不要陷入狹隘的民族主義中去,更不要有極端的民族情緒。我說的也只是常識而已,根本沒有什麼先進的理念,結果就戳到了無數愛國小將們的肺管子,好在我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

我還只是闡述常識,也只是想要開啟一點民智,多多少少的也有點「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意思,結果呢,就被罵個狗血淋頭。

你要真想「先天下之憂而憂」,那就得逆潮流而動,當群眾熱血賁張,群情激憤、摩拳擦掌的時候,你要適時地澆冷水,你要給狂人的群氓們踩剎車,你要當一個挑刺找茬的人,你說你能不招人恨嗎?罵你都是輕的。

所以我說范仲淹厲害,他有勇氣指出問題,更有勇氣直面撲面而來的叫罵之聲,這種勇氣,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人人都知道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但很少會有人知道,敢於叫醒裝睡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