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往往自詡「躺平」,懶於社交,懶於奮鬥,但這些口中調侃的爭做懶人的年輕人,與一位小夥子相比卻是小巫見大巫。
你能想到一個人能有多懶?恐怕只能想到,懶得工作,懶得打掃,懶得做家務吧!
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卻懶到寧可餓幾天,也懶得做飯吃,即使肉和菜就在門口;懶得出門上廁所,就地找個坑就解決了……
而做出這樣舉動的人,並非身體不便或是年歲過大的老年人,而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最終因為懶惰,死在了家裡!
他為什麼會懶到如此境地呢?
山窩裡的「金湯匙」,父母捧著長大的孩子
楊鎖出生在河南信陽的一個普通的小山村裡,自小被嬌慣著長大。
許多人在聽到他的事情,第一反應便是,能養出這樣孩子的家庭,一定十分富有吧,否則怎會把孩子養得這樣不接地氣呢?
事實卻恰恰相反,楊鎖家境不好,和村子裡的其他人家相比,也貧困很多。
因為貧窮,楊鎖的父親楊繼春也一直沒有結婚,即使是在比較貧困的村子裡,也一直沒有娶上媳婦,周圍的人家也不願意把女兒嫁給他。
等到了30歲,楊鎖父親才在別人的介紹下,認識了楊鎖的母親,正式成立了家庭。
成家後的楊繼春,每天辛勤的工作,日子過得也算不錯,卻始終有一個心病。
那就是自己的妻子一直沒有為自己生下個一兒半女,眼看結婚已經十幾年了,家裡卻始終只有自己和妻子兩個人。
或許是上天可憐這位父親吧,在楊繼春46歲的時候,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
眼看自己已經快要年過半百了,才有了這麼一個兒子,楊繼春對於這個兒子自然是重視得不得了。
楊繼春文化程度並不高,但還是努力為兒子取下了「楊鎖」這個名字,而寓意也很簡單,那就是希望這個兒子能夠被「鎖」在楊家,自己能夠陪著兒子長長久久,做好楊家的接班人。
其實這樣名字並不少見,許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平安一生,自己能夠陪伴著孩子長大承認。但楊繼春夫婦對於小楊鎖的愛,卻更加寵溺,甚至近乎於不可理喻。
雖然每天有很多的農活,但夫妻二人還是會堅持抱著孩子,村子裡的孩子們,一歲左右便已經開始學著跌跌撞撞地走路了,可楊鎖還是被母親緊緊地抱著。
不單是干農活,便是做飯、打掃屋子、走街串巷,也會把孩子小心地護在懷中。
起初,鄰居們只當楊繼春老來得子,嬌慣一些也很正常,能夠理解。
可誰也沒想到,這一抱就是七八年。
在父母的護佑下,直到八歲還沒有開始學習走路,而不走路的原因也並非身體虛弱,僅僅是因為父母不捨得。
每每好不容易打算讓孩子學走路,可又不忍心看到孩子磕到、碰到,又擔心學走路太累了,便一次次放棄,總想著再等等吧,不著急。
就這樣,別的孩子的童年或許是跟小夥伴你追我趕,招貓逗狗,或許是跟著父母下地幹活,補貼家用,而小楊鎖的童年便是父母的扁擔。
好不容易學會了走路,可每次出門,楊繼春都會用扁擔挑著小楊鎖,或者乾脆背著,很少讓兒子下地走路。
楊繼春的鄰居們曾經說,楊繼春夫婦雖然生活節儉,但對於楊鎖卻格外大方,當時有種小吃叫「豬油饃」,因為油多且香,是孩子們心中最美味的食物了。
但因為價格比較貴,所以家長們除非是逢年過節,很少給孩子買。
但別的孩子眼中的珍饈美味卻是楊鎖吃夠了的食物。
楊繼春每天都會給兒子買兩個豬油饃,而楊鎖也很少會詢問父母吃不吃,而是直接啃上幾口,就當做吃完了,直接丟在路邊。
小學畢業後,楊鎖開始「養老」
但嬌慣歸嬌慣,楊繼春夫婦還是認可教育的作用。
他們還是在上學的年紀將楊鎖送到了學校。
其實,送到學校對於楊鎖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改過自新的機會,因為在學校里,他能夠接觸到同齡人,和同齡人一起跑跑跳跳,也能接受到來自學校的教育,不僅僅是文化,還有品德上的熏陶。
可以說,如果這時的楊鎖父母能夠放開手,讓老師的言傳和同學的身教好好地感染孩子,那麼楊鎖也不至於懶上加懶。
可楊鎖父母終究還是難以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
同村的孩子,家長送了幾次,就能夠跟著小夥伴們一起上下學了,但楊鎖卻並不這樣。
楊繼春總是擔心兒子會在上學路上出什麼意外,即使學校離楊家很近,楊繼春也不放心。
為了保護兒子,楊繼春就開始漫長地接送生活。
每天給兒子收拾書包,整理書本,還要在包里塞滿楊鎖平時喜歡吃的小東西。
有了父親給的底氣,楊鎖在學校里也成了霸王。
上課的時候,他沒辦法心思專註在課堂上,總是會跑神,而老師們提出的問題,他也不會跟著思考,而是呆愣地坐著,懶得去費神。
偶爾有老師訓誡他,或者出題給他做,都會遭到楊鎖劇烈的反抗,楊鎖會在學校里撒潑打滾,說一些話頂撞老師。
而放學鈴響後,便是楊鎖的自在時間。
他會誇大老師的訓誡,跟楊繼春夫婦告狀,將所有的過錯都放在老師身上,說是老師故意苛待自己。
而聽到這話的楊繼春夫婦,也會無條件相信兒子,他們會僅聽信兒子的一面之詞,就跑到學校大吵大鬧,來為兒子討回公道。
每次楊繼春夫婦來學校大鬧,都會惹得全校一起看熱鬧,而有了父母的撐腰,楊鎖也會更加神氣,對待老師的話更不理睬。
就這樣,一來二去,楊鎖家庭的「難搞」出了名,別說老師們對楊鎖退避三舍,就連孩子們也不願意和驕縱的楊鎖做朋友。
就這樣,楊鎖的小學生涯過得依舊目中無人,十分愜意。
可小學畢業後,楊鎖慘不忍睹的成績,讓楊繼春夫婦犯了難。
當時的初中分數線並不高,可楊鎖的分數卻差得很遠。
這時的楊繼春夫婦並沒有想著是自己的嬌慣出了問題,而是覺得兒子本身是聰明的,只是不好好學習才會成績差,等上了初中,楊鎖靜下心來,就一定能有好成績。
於是,一向很少托關係的楊繼春,為了給兒子找一個初中學校四處找關係求人,拉下臉面為了楊鎖低三下四,這才申請到了一個名額。
但楊繼春的付出,楊鎖並不接受,他討厭學校,也不想學習,便在家裡開始一哭二鬧,抄起身邊的東西就四處砸,以此來逼迫父母答應自己不上學的要求。
楊繼春夫婦哪看得下去兒子這樣發怒摔打呢?
於是,硬是點頭同意了兒子不上學的要求,只為了能讓兒子能乖乖吃飯不要餓著。
就這樣,在其他孩子背著書包踏上更高的學府時,楊鎖卻躺在家中,無所事事,看著父母勞動,偶爾提出幫忙也會被父母以「太累了」為理由拒絕,幾次下來,楊鎖便不再伸手幫忙,提前過上了「養老生活」。
父母去世,沒有依靠卻依舊不願勞動
退學後,楊鎖除了出門玩耍,就是整日里在床上躺著。
但父母年紀也越來越大了,眼看60歲了,還是要每日勞作,而自己的孩子整天享樂。
最終,在楊鎖13歲的時候,楊繼春便因為常年勞累病倒,最終確診肝癌晚期,沒多久便去世了。
父親的離世,並沒有影響楊鎖的「太子」生活。
孤兒寡母的生活並不好過,這時的楊母,也曾試圖讓兒子能夠站起來,撐起這個家,哪怕是替自己跑跑腿也可以。
但長久以來養成的惰性,又怎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
別說是替母親分擔家庭負擔,就連母親讓他搭把手,做一些小事情,他也會立刻發火,對著自己年邁的母親拳打腳踢。
挨打的次數多了,楊母也不敢再向這個兒子求助,只能咬牙支撐生活,養著自己和兒子。
但這樣如同奴隸一樣的生活,又有誰能堅持下去呢?
不到五年,楊母也因為過度勞累和長期被兒子指責辱罵,在悲憤中離開了人世。
父母的撒手人寰,並沒有打動這個早已鐵石心腸的孩子。
他沒有勞動過,自然不知道自己吃的每一粒米,都是父親的汗水換來的;也不知道自己穿的衣服,是母親點燈熬油,一針一線縫補的,在他的視角中,只要張嘴就有飯,只要伸手,就有衣服。
這樣的生活下,他怎麼會體會到父母的辛勞,更不會心疼父母的付出,感恩父母對自己的愛。
父母去世後,楊鎖的表哥,顧念多年的親戚關係,便介紹楊鎖到工地上做些小活,起碼能夠養活自己。
但懶惰這麼多年的楊鎖,別說改頭換面好好工作了,就是旁邊有人盯著,也干不下去一點活。
往往是,表哥上午送去工地,下午他就跑回家裡呼呼大睡。
眼看著他不願意干體力活,村裡的鄰居們便介紹了服務員的工作給楊鎖,在附近工作,而且也不辛苦,糊口總是夠了。
甚至還有村民想著,飯店待久了,學點小手藝,之後也能自己做點小買賣吧。
但楊鎖的表現一如既往,到了飯店之後,他依舊懶散自由,不願意端盤子洗碗,沒過幾天,就被飯店老闆趕了出去。
親友的多次付出,都被楊鎖浪費掉了。
眼看著楊鎖越來越不像樣子,快二十歲的人,還是以前那個不願意下地的樣子,也沒有人願意為了楊鎖去求人給個工作機會了。
楊鎖卻覺得這樣正好,他光明正大開始了討飯生活。
但即使是討飯,他也把懶發揮到了極致,他在這一家呆著,要別人遞到手上才吃,別人給他一點肉,他也懶得做飯,往往是送過來是什麼樣子,那等到肉發臭就還是什麼樣子。
楊鎖會在別人家賴到別人將他趕出去才罷休,他挨家挨戶蹭飯,幾乎整個村子都救濟過他。
除了吃飯,楊鎖連出門也不出了,他會躺在床上,一動也不動。
想上廁所的時候,他就直接在屋子裡挖好的坑洞里上廁所,解決完就又回到床上睡覺。
天冷了,他也不出去找柴火,而是拆掉家裡能燒的東西來取暖。
就這樣,好好地一個家,讓楊鎖拆的家徒四壁,村子裡的人也不願意在幫扶這個誰都扶不起來的阿鬥了。
畢竟,錢丟在水裡還有個聲響,可送給楊鎖的飯菜,他還總是要你在送到跟前才吃,也聽不到幾句感謝。
時間長了,除了楊鎖的表哥,也少有人再去楊鎖家裡碰釘子了。
而楊鎖對此也不在意,他整日在家裡睡覺,餓得睡不著了,就起身在村子裡四處討飯,吃飽就回來接著睡覺。
2009年冬天,非常冷,村子裡家家戶戶早就儲備了多多的柴草,也弄好了棉衣。楊鎖表哥想著楊鎖平日的作風,知道他肯定在受凍挨餓,就帶著棉被和飯菜去看望楊鎖。
但他沒有想到,推開門才發現,自己的表弟全身僵硬,早就去世了。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楊鎖的故事,讓人咂舌,我們無法想像,一個四肢健全,在外人看來還比較聰明的年輕人,會因為懶惰,受凍受餓在家中。
表面上看,楊鎖是一個「第一懶人」,而懶惰背後的原因,與家庭教育的眼中缺失脫不開關係。
楊鎖的父母初衷是好的,畢竟沒有哪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辛苦,總是希望自己多辛苦一些,孩子可以輕鬆一些。
但什麼都沒有經歷過的孩子,又怎麼擁有面對世界的勇氣呢?
楊鎖被父母溺愛,在應該探索世界的童年,窩在扁擔里,失去了對世界的好奇和嚮往;在本應暢遊學海的年紀,肆意妄為,失去了學習知識,敲響世界的鑰匙;更在應該支撐家庭,努力工作的時候,再也沒有工作的能力和勇氣。
他不知道自己得到的東西,需要流多少汗才能換來,又怎麼會珍惜父母的付出和犧牲,萌生出自立自強的決心呢?
楊鎖的故事,不會是個例,而讀完這個故事的你我,需要做的便是不在讓身邊出現第二個楊鎖,如果你是孩子,那就勇敢面對世界,正視父母的付出,如果你是父母,那就學會放手,給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
參考資料:
1. 23歲小夥子懶惰成性,餓死家中 佚名 39_40<期刊> ·《中學生閱讀(初中版)》,2018年.Z3期
2. 懶死的23歲小伙 徐曉玲 34_35<期刊>·《高中生學習(高一版)》,2011年.02期
3. 23歲小伙餓死家中:被寵物化的生活 修仰峰 8<期刊>·《成才之路》,2010年.26期
4. 梁萬德.但願楊鎖餓死僅是個案 [N ].右江日報,201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