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到實驗,便不得不提及悲催的小白鼠。作為專業的實驗對象,小白鼠除了在生命科學以及醫學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如今在食品、化妝品、工業產品等領域也作用突出。
不過,在眾多小白鼠實驗之中,最令人震撼的應當屬於「25號宇宙」實驗。在如今看來,這場一千多天的實驗,可以被歸入社會學領域之中。
25號宇宙的誕生
和平與發展是如今的主題,但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前,全球各地的戰爭從來都不在少數。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終於見識到波及全球的戰爭其破壞力有多大,於是,在即將迎來和平發展的時代,人們開始了對社會未來的實驗。
如今,戰爭已經不再頻繁發生;而人類早已躋身於地球主宰地位,在科技的加成之下,除了地球,任何生物都不可能成為人類的天敵。
因此,美國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期進行了一番暢享:和平而又富足的年代裡,人口數量必然會迅速增長。那麼在有限的地球之上,等待人類的命運會是什麼呢?
基於這樣的想法,生態學家約翰·卡爾霍恩決定用小白鼠來進行一個擬態實驗:為小白鼠製造一個食物與水源充足且沒有天敵的「樂園」,以此來觀測它們的發展。從而根據它們的實驗結果來推測人類未來的命運。
當然,之所以會用小白鼠做實驗除了它的數量比較多之外,便是其基因序列與人類比較相似且繁殖周期短。
因為這次是約翰·卡爾霍恩的第25次實驗,因此也被稱為「25號宇宙」。
實驗的準備
為了更好地呈現出實驗結果,約翰·卡爾霍恩對小白鼠的生存環境進行了改造。他找來一個穀倉,在最中間建造了寬度為2.7米的正方形領地,領地周圍用一米多的籬笆隔著。正方形區域內是小白鼠的食物和水。在這一區域內,食物與水源都會被無限提供。
而後,約翰·卡爾霍恩選了八隻小白鼠作為初始對象,四公四母。
據約翰·卡爾霍恩估計,這個實驗艙可以容納3800隻老鼠,他相信,以小白鼠的繁殖能力,要不了多久實驗艙便會爆滿。到時候,小白鼠的命運就能從某些方面揭示人類的未來。
意料之外的實驗結果
實驗初期,小白鼠的發展的確按照約翰·卡爾霍恩的設想所走。五十多天後,二代小白鼠誕生,實驗基地擁有了十六隻小白鼠。它們在寬闊的環境與充足的食物之中盡情繁衍。三百多天後,小白鼠規模達到了620隻。
這種成倍增長的趨勢,讓約翰·卡爾霍恩開始期待他所設想的第一個環節:即生存空間的問題。倉庫能容納三千多隻小白鼠,但按照這樣的繁衍趨勢,很快就會鼠滿為患,到時候為了爭奪生存環境,小白鼠們定然會上演一番大戰。
令他沒想到的是,此後的小白鼠,繁衍速度大大減少,基本上要145天左右才能迎來翻倍的種群數量。不過,基數已經大大增加的小白鼠,即使時間延長也在560天的時候迎來了2200隻的規模。只需要再有一波翻倍增長,空間就會不夠用。
但更離奇的是,此後老鼠的繁衍速度越來越慢,四十天之內僅有一隻小白鼠誕生,而後到了920天,一隻新生老鼠都沒有出現。
沒有新生命的誕生,老的小白鼠死後,其數量逐漸減少,每天死亡的數量越來越多。約翰·卡爾霍恩本以為等數量駐迦納減少之後,小白鼠便會繼續生育。但他沒想到,即使鼠群數量銳減,也沒見新生老鼠出現。
反倒雄性老鼠身邊聚集了同性,雌性老鼠懷揣著暴躁的情緒,獨自待在一旁。即使偶爾有新生命誕生,也會被雌性老鼠咬死。
這一神奇的現象一直持續到1588天後,老鼠變成了20多隻。這之中,公鼠回到了4隻的數量,剩下的全是母鼠。年邁而沒有生育能力的雄鼠,宣告著持續近五年的實驗結束。
小白鼠們在空間與食物充足的情況之下,迎來了毀滅的結局。
小白鼠實驗帶給人類的思考
小白鼠的毀滅,與其動物的特性有關。隨著老鼠的繁衍,強壯有力的公鼠佔據了籬笆周圍,食物成為它們的資源。力弱的雄鼠失去了交配權。繁衍中後期,佔據中心位置的老鼠失去了競爭心,且處於優渥的環境之中,其身體素質也越來越低,因此生育能力下降。
然而,隨著雄鼠的沒落,雌鼠佔據主導地位。她們不需要憑藉雄鼠來獲得資源,甚至能夠成為籬笆最近的存在,於是,雄鼠不僅失去了資源,還失去了交配權。
在這種情況下,雌鼠逐漸失去了交配的慾望,整個鼠群也迎來了滅絕。
人類與鼠群自然不完全相似,但這場實驗,卻讓人思考是否這便是人類的未來?
我們會發現越貧瘠的地區越喜歡繁育後代,而發達國家老齡化現象卻越來越嚴重。這便是當社會足夠發達,人類也如同老鼠一般,失去了繁衍的興緻,更多追求著自我的滿足。
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的生育率也逐漸降低。正如力弱的雄鼠一般,一部分人在不平衡的生存條件之下失去了競爭力,進而導致晚婚甚至不婚現象產生。不僅如此,即使結婚的年輕人,也會因為生育成本增加選擇晚育或者不育。
由此可見,曾經的實驗,從某些方面來說已經在人類的身上得以展現。若繼續如此,或許等不到地球空間被佔滿,人類數量便開始減少。
尾聲
競爭確實會讓人變強,但失去公平之後,佔據資源的人也逐漸會衰弱,最終導致一個群體的滅亡。或許,公平環境下的競爭,才會讓危機感一直存在,驅動著人類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