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控制的人生逆襲的故事:每個有同樣經歷的人都應該讀一讀

之前上演的電視劇《金婚》中,由蔣雯麗張國立扮演的一對夫妻,由於他們婚姻的坎坷,對四個子女的的一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弗洛伊德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他的一生,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由此可見原生家庭對於一個孩子的影響真的是太大了。


特別是對於出生時期不恰當的三女兒多多來說,當時她在青春期又恰逢父母在鬧離婚,沒有人關注她,這就導致了多多總是想要從別的男人身上獲得存在感和安全感,讓自己多次和小混混廝混並意外懷孕流產,最後差點切除子宮,從此不能生育。


隨著這部劇的播出,大家都在為劇中的四個兄弟姐妹捏一把汗,那麼如何才能擺脫原生家庭對我們的束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出自己呢?

豆瓣閱讀人氣作者易難的《她和她的群島》這本書中,專門描述了一個現實版的三代女性之間的感情糾葛的家庭故事。事事為孩子出頭,是為愛;事事控制孩子,是為愛;事事屈從父母,同樣是愛。出發點都是好的,只是她們所表達的愛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從來不知道對方需要的是什麼。


一、事事為孩子出頭,是為「愛」

對於一個母親來說,能做的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孩子過得更好。


女主的媽媽由於小時候由於腿瘸被家人遺棄了,是女主的姥姥撿回了家並養大成人。女主的姥姥擔心她受到委屈,於是用盡各種辦法希她過得更好。於是為女主的媽媽找了一個老實的丈夫,與此同時還為她準備了離家比較近的婚房,以為這樣的為她做主,就能過上美好的生活。


然而事實上,女主的媽媽過得一點都不快樂,甚至連自己的工資卡上有多少錢都不知道。當有一天通過大家的幫助,拿到自己的工資卡的時候,她忽然有了一種踏實的感覺。


作為父母,從一開始默默地付出,並不知道孩子需要什麼。然而在和孩子不斷地相處中,放下自己,讓自己解脫出來,孩子才會放下和解脫,才會過上屬於自己的人生。


二、事事控制孩子,是為「愛」

對於一個媽媽來說,能做的就是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女主的媽媽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失敗,沒有上過大學,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從小她想要什麼都會被媽否決。有一次,她想要一台電腦是為了去學習的,可是媽媽以為她是要玩遊戲的,所以理所當然地就拒絕了她。


不管她想要做什麼,媽媽從來都是說,她還小,所以她不需要買新衣服,她還小,所以她可以沒有自己的秘密,她還小,報志願媽媽幫她報,這讓她有一種錯覺,她可能一輩子都長不大了。


女主說,活了這麼多年,從來沒有一刻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她永遠活在別人替她養成的習里。剝離那些習慣,她便成了無法直立行走的寄生蟲,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活下去。


作為父母,自己的生活不如意,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和自己不一樣,沒有想到,反而適得其反,讓孩子透不過氣來,自己也越來越失敗。因此說,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和自己和解,活出自己的人生,孩子才有勇氣追求屬於自己的未來。

三、事事屈從父母,是為「愛」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學習,而是和母親的關係。


小時候的女主是在媽媽每天的數落中長大的。她一面深刻檢討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才活該得不到認可和理解,一方面又非常怨恨媽媽為什麼不能像別人家的媽媽在孩子該放手的時候放手。


終於在一次惡語相向中爆發了,她對她的媽媽說,她就是一個符合媽媽心意的工具。任由其打罵不會還手,還能滿足母慈子孝的虛榮心的工具。當時,媽媽顫抖著都說不出話來了。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媽媽,再也承受不了生活的沉重,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也許是命不該絕,發了了意外的事情,讓媽媽沒有死成。當她知道這一切的時候,心裡害怕極了,她對媽媽說,我沒有媽可不行,你怎麼那麼狠心,連句話都不說就想扔下她不管嗎?她是沒有什麼出息,但是也想著多攢點錢,將來等媽媽老了,也能享享清福不是嗎?她從來沒有想過要逃離這個家,這個家有媽媽,有姥姥,她覺得自己不是孤島。


作為一個孩子,他們比想像中更愛父母。小時候的言聽計從,長大後的理解和鼓勵,讓父母們也能從孩子們的身上學會去與自己和解。最終還是能找到自己。


世界上沒有不疼自己孩子的父母,只是父母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他們不知道到底如何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所以常常用錯了方向,讓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沒有孩子不愛自己的父母,他們也是第一次做孩子,不知道如何處理和父母的關係。


真正的溫暖的家庭,從來不是一個人,而是大家相互之間的理解和寬容,是經歷了風雨仍然守望相助,努力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