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吉林大學資深教授「硬核」成果在國內「最高水平」期刊公開發表!

近日,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張福貴在權威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表文章《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文學文化自信》。文章將「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文化自信」關聯起來,從歷史與邏輯層面梳理二者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內在聯繫,並發掘其在百年文學中的具體表現。

《中國社會科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並主辦的綜合性社會科學期刊,主要發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最新和最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被學界譽為我國最高水平的綜合類人文社會科學期刊。

張福貴

張福貴,博士,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教育部中文專業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教育部新文科工作組成員,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長,中國文學批評研究會副會長。曾任吉林大學文學院院長、第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評議組召集人等。多年來主要從事魯迅研究、20世紀中國文學與文化、中日比較文學等方面的研究。所提出的有關魯迅思想價值及文學史觀等一系列觀點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文章指出,在當下人類思想文化發展態勢和長久存在的文化價值觀的共同影響下,文化自信的核心內容在於文化立場和價值判斷。建立中國文學的文化自信需要強調古典文學固有的民族精神和審美價值,同時更不應忽視「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作為中國文化大傳統當中的現代思想資源,對於建構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在明確文化構成的基礎上,闡釋和傳播自信的文化,進而被其他文化認同而獲得他信,通過交流和交融取得互信,最終實現文化共信,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以「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為起點,尋求人類精神文明的共鳴點,是中國文學從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共信的完整過程,也是文學創作、文學批評和文學史觀所面臨的新的發展需求。

文章對兩個概念的互文性闡發,既補充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內涵,將其擴大和上升為一種關於世界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重大理論建構與創新實踐;又強調了「文化自信」應有的現代觀念和人類意識,將其內涵延展為「自信-他信-互信-共信」的完整思想邏輯與實踐路徑。以此為出發點,文章對中國文學和文化的內容構成和價值取向提供了深刻見解,也為文化價值體系的建構提供了新方向和新尺度。

關注"吉大招生"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985、211工程,雙一流建設高校——吉林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文章素材來源:吉林大學新聞中心網站、吉林大學文學院官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