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即宇宙——一場「地腦風暴」引發的危機

1.科技越發展,唯物和唯心的界限就越模糊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社會到了23世紀的時候,很多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願望,都已輕鬆實現。不管是讀心術還是隱身術,23世紀的人,都能夠更好地操縱自己的腦電波。因此,腦電波,成為了一項重要的資源。

當這種資源,面臨著被迫害的風險,道德的約束力,是否足夠呢?謝長華的《地腦風暴》中,就探討了這一問題。


作為一名23世紀的作家,肖理夫更喜歡用原始的方式去寫作。當然,他的這種原始,其實正是我們21世紀人類的日常——語音輸入。

對於更加流行的腦電波輸出方式,肖理夫的情感有點複雜。腦電波,這真是讓人又愛又恨的存在。一方面,科技的進步,帶來了生活各個領域的革新,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但與此同時,有一些精神危機隱藏其中,也著實讓人擔憂。

幾個世紀以來,人性幾乎未變。23世紀的人們,有了更多的隱私觀念。就連彼此的問候語,也變成了「你是否方便?」傳統的結婚證都沒有了,人們的結合更多地是為了生命的延續。《地腦風暴》中的這個場景,讓我不禁感嘆婚姻的意義。如果婚姻政策註定消亡,那我們現在堅持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作者對此沒有給出太多的解釋,我也只是停下來,存疑。

2.最嚮往的,還是那樸素的人間煙火

我們從《地腦風暴》這部小說中,可以看到很多現代科技的身影。比如「大數據」「移動支付」,只不過,在23世紀,人們把這些科技,升了級。

科技升級,對人們生活的衝擊,也不過如此。最大的危機,還在於人們對「意義」的追尋。


當我們厭倦了對資源的搶奪,想要重新享受生活,最簡單的甜蜜的小日子,反而最充滿驚喜。

不知道這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倒退。在《地腦風暴》的最後,我們發現,23世紀的人們,依舊喜歡農耕文明的樂趣,這不禁讓人驚嘆不已。

時光流轉,最嚮往的,還是那樸素的人間煙火。活動活動身體,沐浴在陽光下,種植作物,看著孩子一點點長大。

生活本來就可以如此地美好,完全不需要過多科技的加持。

3.地腦風暴,全球智能數據系統的最終毀滅

想要重新掃描、採集優秀人類的大腦數據,這個事情,是否符合倫理,在激烈的演化中,終於落下了帷幕。


隨著全球智能數據系統的毀滅,人們重拾原始的生活。重新振作起來,農耕文明的輝煌再現。

這似乎也是作者想要給我們的思考:拋去科技,還有什麼,在生活中,是最為重要的存在?

食物充足,陽光溫暖的現在,其實就是最好的時代。


我們真的不必要一定執著於未來,最好的未來,就是我們的現在。珍惜現在,就是對於生活,最大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