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如燈滅。在我們這裡老人去世後要停喪三日,期間報喪訊、搭靈棚,接受親朋故舊的弔唁,再到凈面入殮成服,第三天頭上就要起靈出殯了。
出殯是死者人生落幕的最後一程,也是孝子孝女們風光大葬的重頭戲。老輩人認為,出殯時的場面越隆重越好,越能顯示出死者的尊貴和兒孫們的虔誠孝道。
故此,出殯時的老規矩是很多的,一點兒也不敢敷衍懈怠的,喪主必須聽從懂事明理的先生安排和指揮。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摔瓦盆,不摔是不能起靈出殯的。
白事上要摔的瓦盆是陶制的,平底圓口,直徑大約為四寸,深一寸多的樣子,底部有一小孔,類似於常見的花盆兒。民間有「吉祥盆」、「陰陽盆」等別稱,俗稱「喪盆子」。
這個瓦盆原先是放在靈堂牌位前的,其作用是為前來弔唁的親朋好友焚燒紙箔而準備的。只有到了起靈出殯時才會由孝子當眾摔碎,而且還是摔得越碎越吉利。
至於說為什麼要摔瓦盆?民間流傳著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大部分都是封建迷信的憑空臆想,並不可信。唯一有史料記載的說法是與古代的周禮有一定關係。
相對於現在的我們,古人更講究繁文縟節,祭祀逝親時是要奏樂的,只不過貴族有鐘鼓之樂,平民有擊缶之聲,這裡的「缶」便是一種盛水或盛酒的陶制容器。
據說,摔瓦盆源於大思想家莊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妻子去世後,莊子內心悲傷無比,「箕踞鼓盆而歌」,如泣如訴的旋律中,表達的是對逝親的哀思和懷念。
後來,之所以祭祀時由擊缶演變成摔老盆,主要是大多數普通百姓生活困苦,根本承擔不起鐘鼓之樂的費用,只好以摔老盆子作為表達哀悼悲痛的方式了。
久而久之,出殯時由孝子摔瓦盆的儀式,便逐漸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喪葬習俗。
那麼,這摔瓦盆的人選是怎麼確定的呢?當然是主喪孝子責無旁貸了。簡單地說,就是非嫡長子莫屬,若長子早逝由長孫接替,其他的孝子孝女是沒有摔瓦盆的權利的。
若是長子一支無後,則輪到次子,並以繼承權的順序依次類推。如果死者後繼無人,則會在同族子侄輩尋找合適的人選摔瓦盆。在承擔孝子責任的同時,也擁有了繼承死者遺產的權利。
在封建社會裡,講究的是傳子不傳女,認為女兒出嫁了就是外姓人,遺產留給子侄也比留給女兒強。誰要是命中沒有兒子,也會想辦法過繼一個的,唯恐自己百年後無人摔老盆不得善終。
不過也有例外,若是上門女婿則另當別論了。為老人養老送終的,本是上門女婿份內的義務,自然要作為孝子摔瓦盆的,同樣繼承遺產也是理所當然、無可厚非的。
時至今日,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進步,這些陳詞濫調根本沒有人在意了,女兒照樣可以摔得瓦盆,小棉襖的孝心一點兒也不比兒子差的,辛苦積攢下來的家業怎麼也不會傳給外人的。
到了出殯那天,眾孝子孝女跪在棺槨前面,披麻戴孝的主喪孝子雙手高舉瓦盆過頂,父死用左手,母亡用右手,用力重重地摔在地上。老輩人認為摔得越碎越好,其中蘊含著歲歲平安的寓意。
隨著盆落聲響過後,喊靈人一聲大吼:「伸手搭肩離板登,抬得越高越穩定。起!」棺材離地,哀樂頓起,哭聲一片,出殯隊伍開始緩緩前行,直至墓地入土為安。
說到這裡問題來了,假如瓦盆足夠結實,抑或是用力不夠,瓦盆摔到地上竟然完好無損那咋辦?切記不要撿起來重新摔,這是非常不吉利的,由後面抬杠的人一腳踩碎就成了。
另外一種情況是,如果瓦盆沒有摔碎,長子隨後就會將瓦盆收藏起來,認為這是老人把福氣留給了子孫,會蔭護後輩子孫興旺發達,財運亨通。
當然,瓦盆自身並不堅硬,摔不碎的情況很少。為保證瓦盆一次性摔個粉碎,人們通常會在地上墊一塊石塊。現在基本上都是水泥柏油路面,更沒有摔不碎的道理。
總而言之,聊了這麼多摔瓦盆的那些事兒,我認為這些都不重要,老人生前端上一碗湯,比瓦盆摔得怎麼樣要強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