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春
一、
碧海蒼茫白浪翻,島影縹緲煙波間。八仙過海傳神話,蓬萊瀛洲即長山。
二、
鴉片戰爭硝煙散,列強經此駛炮艦。鎖鑰京津建要塞,為防敵寇再侵犯。
三、
為築長城拚命干,碼頭坑道流血汗。寂寞飢餓尋常事,狂風巨浪交通難。
四、
潮落潮漲拍海岸,官兵幾代苦為伴。荒島如今成樂園,長山精神世人贊。
內長山列島共有三十多個島礁,南部成群,數量較多,北部成列,島數較少,整個島群位於渤海海峽中南部,是渤海和黃海的海上分界線。島陸總面積五十六平方公里,海岸線長一百四十六公里。主要島嶼有南長山島、北長山島(長島),大黑山島、小黑山島,南隍城島、北隍城島,廟島等,其中南長山島最大,陸域面積為十三平方公里。
內長山列島風景秀麗,奇礁異石眾多,素有「海上仙山」之稱。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就在這裡。長島還有著名的傳說,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
內長山列島南與蓬萊閣相望,北同老鐵山對峙,面對朝鮮、日本,背依北京、天津。各島之間形成了老鐵山、長山、廟島等九條重要水道,是出入黃、渤海的必經之路,內長山列島作為扼守海口的天然要塞,是祖國海上的東大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被稱為渤海「鑰匙」。在近代,西方列強曾先後七次路經長山列島,闖入渤海,進犯京津。
據彭德懷大事年表記載,1954年5月—7月上旬,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懷,勘察南起連雲港,北至長山列島的海岸、島嶼、港口地形和國防工事。不久,中央軍委確定組建正軍級海軍內長山要塞區。將剛從朝鮮戰場歸來不久的英雄部隊78師整建制移防長山列島,劃歸新建的內長山要塞區。
內長山要塞區組建之初,數萬官兵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爭分奪秒地建碼頭,打坑道,修道路。經過幾十年的流血流汗,許多島嶼都已挖空,構築了一道堅固的海上鋼鐵長城。
長山列島人員進出,戰備和生活物資補給,都需要船艇。海運部隊承擔著繁重的運輸任務。
經過軍地多年建設,現在的長山列島已經成了海上樂園,旅遊勝地。當年曾跟隨父母在長島生活過的軍人後代們,也從各地匯聚到一起,重返長島故地,追思父母和先輩們艱苦奉獻的業績,尋訪自己早年生活學習工作時的蹤影。
照片資料源於網路,謹向原作者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