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剛剛落幕的雙十一,在一眾品牌熱熱鬧鬧的營銷中,衛龍顯得獨樹一幟,因為它很佛系。
旗艦店主頁面掛的圖不是熱賣產品、並非活動信息,而是表情「生無可戀」的運營人員,所配文案也很別具一格。
有「下單就是緣」,有「你一單我一單,運營馬上能下班」,有「全都不貴,佛系面對」,還有「隨便買買,都是緣分」。
一整個躺平了的感覺。
01
不過從衛龍最新公布的業績來看,它似乎並沒有躺平的資格。數據顯示,2019年到2021年這三年時間裡,衛龍的收入分別為33.85億元、41.20億元和48億元,算是穩中有升,發展得還不錯。
然而來到2022年情況卻發生變化,今年上半年衛龍雖然賣出8萬噸辣條、實現總收入22.61億元,但凈利潤卻轉盈為虧,並且虧損金額達到2.61億元,情況不容樂觀。
甚至部分人唱衰衛龍,認為這是其開始走下坡路的信號。
雖然業績虧損確實值得品牌提高警惕,但也不必太過悲觀,因為在招股書中衛龍解釋了上半年虧損的原因,稱主要是受IPO前投資有關的一次性的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影響。
換句話說,衛龍這波會出現虧損並不是品牌經營不善導致的經營性虧損,而是一些提前的投資布局造成的結果。
02
當然,可以適度樂觀,也需要居安思危。哪怕品牌的經營沒有出問題,可「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下降4.3%」也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這背後的原因肯定不止一個,比如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比如消費者飲食習慣的變化。辣條行業其實一直有個「疑難雜症」,就是在很多消費者的固有認知里,辣條身上總是會被貼上「不健康」等負面標籤,而隨著人們越來越追求健康飲食,辣條也就被不少人踢出購物名單。
所以未來,作為辣條行業代表品牌之一,衛龍在營銷上持續要做的事就是為產品「證明」,幫助其撕下負面標籤,打消消費者的顧慮。
其實根據品牌君的觀察,這方面衛龍早已有所行動,在日常的營銷活動中,時不時就會以公開工廠照片和辣條生產過程等方式,力證產品是符合安全衛生、可以放心食用的。
想在休閑零食領域站穩腳,衛龍還有一件事需要做——增加品類完善產品矩陣,開闢高端化健康零食布局。
縱觀各行各業的頭部品牌,幾乎都不是靠著單個或單品類產品去單打獨鬥的。多元化布局,漸成趨勢。
產品涉及更多品類,一方面可以降低品牌的經營風險,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品牌觸達到更多圈層的消費群體。
總之衛龍主營產品的市場優勢顯然是不足的,這或多或少約束著衛龍的發展。想要擺脫這層束縛,讓品牌邁上更高維度,衛龍最需要的就是在產品上狠狠下功夫,用符合市場需求與消費者喜好的產品為自己「代言」。
如果除了辣條以外,衛龍之後還能出一兩個爆品,那它或許才能真的再上一個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