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讀過的所有書當中,給我觸動和啟發最多的是李睿秋的《打開心智》。
以往,對於自己的做事方式,以及已經做過的那些事情,我有時會感覺不滿意,但又不知怎樣才能做得更好。
讀完本書後我意識到,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自己的思維方式有值得改進的地方。
每年新年伊始,都會有人給自己開列年度願望清單,比如要讀完20本書,每天運動要達到1萬步,體重要減輕3公斤等。
我自己也這樣做過,但是理想豐滿現實骨幹,願望真正實現的很少,其它大都半途而廢了。
究其原因,一般人都會認為是自己意志力不夠、自律性太差。
但是在本書看來,這種想法是不準確的。真正的原因在於,我們沒有真正了解大腦的特點,因而沒能採取正確的做法。
為了更好地趨利避害,讓我們獲得安全感,經過億萬年的進化,我們的大腦具備了這樣的特點:盡量尋求節能和穩定。
也就是說,他喜歡走捷徑,希望用最簡單的方式去行動;喜歡維持現狀,希望一切都是確定和可控的。
如果我們沒有閱讀的習慣,卻希望每年能讀完幾十本書,或者如果我們沒有運動的習慣,卻希望每天能走夠萬步,這都會讓大腦感覺不舒服,因為這打破了他習慣的現狀。
因此,即便你強迫自己去閱讀或運動,也會遇到大腦本能的抵觸,堅持不下來也就不奇怪了。
那麼,怎樣做才更好呢?本書給出的建議是,降低難度,從微小的改變開始。
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還有一個特點:具有可塑性,但絕不能操之過急。
以閱讀為例,起初,你可以拿起一本書隨便翻翻,哪怕讀五分鐘也好。這個難度不高,大腦不至於有明顯的抵觸。
這樣持續一段時間,大腦會慢慢適應閱讀這件事,因為它已經成為了新的「現狀」。
當你能從閱讀中找到樂趣時,就更有助於養成閱讀的習慣了。
運動也是這樣,起初,只要能說服自己動起來就行,也不要太在意時間的長短。
再換一個角度,對於設定20本、1萬步這樣的量化目標,本書是不太贊成的,認為這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這是因為,每件事都有多個衡量標準。當你把其中某個標準強調、凸顯出來時,就很容易忽略其他的標準。
還是以閱讀為例,除了關注讀了幾本書,還應該關注通過閱讀有什麼思考和收穫。否則,書讀得再多,如果讀後什麼也沒留下,那麼這種閱讀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同樣,運動的根本意義在於改善健康狀況,所以,也不能只盯著運動量。
在本書中,有一章是有關情緒的話題,這也是我們容易想錯和做錯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受到一些負面情緒的侵擾,比如憤怒、恐懼和焦慮。它們就像泥潭一樣,一旦遇到,我們往往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實際上,情緒是大腦預裝的「報警器」,它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應對各種情境,更好地生存下來,尤其是在原始社會。但是到了今天,這種「報警器」往往顯得過於敏感了。
意識到這一點後,當我們再次遭遇負面情緒時,就可以提醒自己設法把警報解除掉。
書中推薦的一個方法是「表達性寫作」,也就是,把自己的心情、感受和想法記錄下來,不需要考慮文字、修辭和遣詞造句。寫完後往往會發現,困擾自己的哪些事情根本不值得一提。
讀完《打開心智》一書後,我想起了孔夫子的那句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把事情做好,我們往往需要先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而要想有所改變,最有效的方法無疑是學習,可以向牛人學,當然也可以通過閱讀學。
在這方面,我相信本書可以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