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翁同龢被描述成一個道貌岸然、能力平庸、因循守舊、反對變革的腐朽典型。
但歷史上真實的翁同龢不僅是晚清政治舞台上一位重要歷史人物,而且在變革進程中發揮重要影響。
他二十六歲狀元及第,歷任咸豐、同治、光緒三朝,成為同光兩帝帝師,朝中充任軍機大臣、內閣大學士、戶部尚書等中樞要職,參與晚清內政外交重大決策。
光緒執政後期,成為帝黨領袖,對內支持康梁維新變法,與慈禧為首的後黨展開政治博弈,對外主張強硬,反對向列強妥協,體現濃厚的士大夫氣節。
出身仕宦世家,學優則仕
公元1830年,翁同龢出生於北京,其家族是當時的世家名門——江蘇常熟翁氏。
其先祖翁拱辰在明朝萬曆年間以舉人入仕為官,此後翁氏一直研學出仕,祖父翁咸封是乾隆時期的舉人,官至海州學政。
父親翁心存在道光年間考中進士,先後任翰林院編修,廣東學政,到翁同龢出生時,入值上書房,教授宗室子弟讀書。
在家庭環境熏陶下,翁同龢從小就接受同齡人無法企及的教育,他三歲時就在母親及哥哥姐姐的指導下讀四子書,六歲時在表伯朱啟宇的私塾中讀四書五經。
在他十歲時,父親開始教導其閱讀《資治通鑒》《周禮》《史記》等書,十二歲時父親聘請當時的大儒李元瑛教他作詩。
翁同龢也很爭氣,1845年,年僅十五歲的翁同龢到蘇州府參加府試和院試,考中秀才,三年後參加拔貢試,考中第一名。
此後翁同龢繼續保持學霸模式,1850年參加禮部舉行的貢試拔得頭魁,1852年,應順天鄉試,考中舉人,1856年參加順天會試,考中第二名。
在接下來的殿試中,更是被咸豐帝欽點為狀元,這一年翁同龢年僅二十六歲,不久被授翰林院編修。
同時他的父親翁心存高升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翁氏父子迎來同朝為官的光榮時刻,而年輕的翁同龢終於等到實現自己施展才華的機會。
兩朝帝師,兩入軍機處,執掌帝國財政十三載
初入官場的翁同龢一如他的祖輩,在教育系統供職,1858年,翁同龢先後被任命為陝西鄉試副考官、陝西學政,不過不久就以足疾申請開缺,回京調理。
1862年同治繼位後被調任翰林院,此後幾年時間裡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如果照此下去,翁同龢會和他的祖父一樣,在研究儒家經典理論中度過一生。
但命運女神卻指給他一條與眾不同的康庄大道,1865年翁同龢被慈禧慈安兩宮太后相中,擔負起教育同治的職責,成為帝師的翁同龢在官場上一路亨通。
1866至1870年,翁同龢升任翰林院侍講、國子監祭酒,1871年被任命為內閣學士,正式躋身朝廷中樞。
同治死後,他積極主張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作為回報,慈禧又將教育光緒的重任交給他,在此後的二十年里,翁同龢一直以帝師身份伴隨光緒左右。
作為兩朝帝師,翁同龢在仕途上更上一層樓,從1876年至1879年先後擔任戶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及工部尚書。
翁同龢通過內政外交事務的種種歷練,得到慈禧太后的賞識,1882年翁同龢入值軍機處,擔任軍機大臣。
雖然在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慈禧改組奕訢領導的軍機處時將其罷免,但僅僅幾個月就官復原職,而身為領班軍機大臣的恭親王奕訢卻很長時間未被啟用。
1885年翁同龢又兼任戶部尚書,作為光緒的老師,他深受慈禧和光緒信任,並在此後的十三年里一直掌管帝國「錢袋子」,直到開缺回籍。
我們從翁同龢的以上經歷得知,翁同龢在政治立場上和慈禧能夠保持一致,並非像一些媒體書刊描述的那樣暗鬥較量。
甚至當退居二線的慈禧太后屢屢干政時,翁同龢還勸光緒帝:「調和宮廷,以聖孝為本」。
寧折不彎,對外強硬的士大夫
翁同龢除了擔負帝師職責,在外事上也有著鮮明的立場,彰顯了一名漢人士大夫的民族氣節。
翁同龢最早涉足外交領域是在1879年,他被指派參與中俄伊犁交以及中日琉球群島的決策,在決策過程中堅決主張強硬對待,極力反對開放通商。
1894年朝鮮半島局勢驟然緊張,中日戰爭一觸即發,翁同龢主張對日強硬,強調「倭兵駐韓日久,和議未成,自當速籌戰事」。
在翁同龢建議下,光緒調東三省及旅順官兵入朝,抗擊日本侵略,1895年甲午戰爭不利清軍時,清廷面臨巨大輿論和戰略壓力。
當時英國出面調停,要求中國向日本賠款議和,朝中包括奕訢在內的很多親貴大臣均表示應儘快議和,只有翁同龢等少數大臣反對,並主張繼續徵調軍隊馳援,堅持一戰到底。
在甲午戰爭戰敗後,翁同龢堅決反對割地,寧願多賠款。
甚至在日軍進攻澎湖和台灣時,翁同龢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仍從戶部撥款五十萬救濟台灣。
當所有大臣同意放棄台灣,只有翁同龢「力持不可」,指出「棄台恐從此失天下人心」。
不久,李鴻章將包括割讓台灣在內的議和條件報回京師,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官員都主張棄台,只有翁同龢痛哭流涕,在光緒面前慷慨激昂力爭。
他的激烈表現不僅未感染其他官僚,甚至還被嫌棄過於「訐直」,甲午戰爭後,翁同龢走上外交事務前台,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行走,兼管同文館事務。
為了挽救大清危機,他利用戶部尚書身份撥餉百萬,支持袁世凱小站練兵。
甲午戰爭後,西方各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已過花甲之年的翁同龢依然不遺餘力地阻止列強侵奪中國權利。
比如在1897年德國入侵膠州灣,他奉旨對德交涉,先後八次赴德國駐華使館,堅決要求德國先撤兵,再開談判。
當時奕訢、奕劻等一眾大臣都主張屈服於德國,只有翁同龢與之抗爭,甚至當著光緒帝的面放出激憤之語,在場同僚都十分驚訝。
在中俄旅大租借問題交涉談判中,他堅持刪除俄方提出的日後中國償還船塢兵房等費和金州不入租界的無理要求。
總之,在積貧積弱的晚清,翁同龢始終執著於自己的道統觀念,不願與世人和光同塵,雖然沒有換來他想要的結果,但不畏強權、敢於抗爭的精神充分展現了一位傳統士大夫應有的氣節尊嚴。
得罪慈禧,硬剛光緒,在晚景凄涼中死去
關於翁同龢與慈禧的關係,從辛酉政變一直到甲午戰爭前夕,翁同龢都是慈禧欣賞和信任的對象,慈禧親切地稱呼他為「翁師傅」。
兩人關係破裂始於1894年,當時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翁同龢名列慶典大臣之一,作為戶部尚書,翁同龢自然承擔起「花錢」的差事。
由於慈禧對這次壽辰相當重視,當時主管慶典的內務府官員為了討好慈禧,操辦極其奢華。
而此時清朝財政吃緊,中日戰爭一觸即發,用錢的地方非常多,翁同龢被內務府屢屢索要款項折磨得苦不堪言,以至於一度萌生辭職歸鄉之意。
翁同龢的消極傳到慈禧那裡,慈禧心中不滿,甲午戰敗後,慈禧命他赴天津與李鴻章和俄國使者續商中俄共保朝鮮事項,翁同龢卻說:
「有五不可,最甚者,俄若索償,將何以畀之?」。
此後他指示南、上兩書房的翰林編檢呼籲停止慈禧的萬壽慶典活動,氣得慈禧要裁撤南書房,幸虧奕訢出面說情,才得以保留,但慈禧對翁同龢已生厭惡之意。
不過慈禧和翁同龢的真正決裂卻是帝黨勢力的崛起,翁同龢作為光緒的老師,一直想培養他的學生為獨操政權的「聖君」。
但由於慈禧把持朝政,尚書、督撫等大員均被慈禧掌控,光緒無法與慈禧抗衡,因此翁同龢極力招攬名士,進入御史、翰林之列,控制言路,形成帝黨勢力。
在甲午戰爭期間,翁同龢率領帝黨正式以有組織的形式,公開與後黨對峙,並展開尖銳的鬥爭。
一方面翁同龢利用軍機處的勢力極力主戰,另一方面發動翰林院發起輿論攻勢,打擊後黨成員李鴻章等人,至此,在慈禧眼中,翁同龢從「翁師傅」變為與她對立的帝黨領袖。
1896年慈禧下令裁撤漢書房,翁同龢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帝師身份,同時也失去了與光緒在書房「造膝獨對」的機會。
不過翁同龢禍不單行,他固守原則,缺乏變通的性格又觸怒光緒,光緒接待外國公使覲見時,允許輿馬可入禁門,但翁同龢堅持「不待請而先予,非禮」,結果遭至光緒批評。
不久德國亨利親王訪華,光緒准其乘轎入宮,翁同龢再次提出反對,光緒對其嚴肅斥責。
可屢遭挫折的翁同龢不為所動,繼續固執地與光緒對著干,尤其是外事禮儀問題,忍無可忍的光緒終於下令驅逐翁同龢。
1898年四月,光緒頒布上諭:
「近來翁同龢辦事多不允協,屢遭人蔘奏,且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漸露攬權狂悖」,勒令其開缺回籍。
由於翁同龢先得罪慈禧,後得罪光緒,退出官場,此後翁同龢有志於重回朝廷效力,但無一人為其求情,1904年憂鬱寡歡的翁同龢在家中病逝。
翁同龢的雙重個性:維護君權禮制的士大夫,支持變法革新的開明官僚
翁同龢作為一個民族主義者,雖然對西方帝國主義極力抵制,但卻對民族工業和現代化建設鼎力支持。
比如支持盛宣懷開辦中國第一家資本主義商業銀行——中國通商銀行,並從戶部撥款一百萬兩交通商銀行存儲,並幫助其經營中國鐵路總公司,接辦漢陽鐵廠。
同時支持改革科舉制度,興辦新軍,對維新變法也持開明態度。
但翁同龢作為飽受儒家文化渲染的傳統士大夫,始終維護君主權威,當聽到譚嗣同密謀袁世凱脅迫慈禧時,翁同龢怒斥:
「鼠輩謀逆,陷我神明,並貽無窮之禍,真堪痛哭,心悸頭眩,幾至投地。」
後來慈禧幽禁光緒於瀛台,翁同龢日夜輾轉反側,擔憂至極,無法入睡,在翁同龢的價值觀里,始終反對全盤西化,主張中西兼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晚清,翁同龢固然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從其經歷看,翁同龢不失為先進開明官僚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