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之變
2018年3月底,因機構改革,我從一名「鹽業人」變成了一名「食葯人」。當時,我分配的單位是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食品藥品監管局龍舟坪監管所。
5月15日,在這個還有些陌生的崗位,第一次參加鮮肉市場專項整治,心裡一片茫然。
頭天下午,我問同事需要注意什麼,因為到所里時間短,業務還不熟悉,心裡沒底。「沒什麼要注意的,就是明天你自己機靈點兒,跟在後面,看見情況不對就跑遠點。」同事一本正經地說道。
我們迎著朝陽分別到4個農貿市場和有鮮肉銷售的超市逐戶進行檢查。頭天晚上想像的針鋒相對、刀光劍影根本沒有出現,經營戶都很淡定和配合地接受檢查,我一直忐忑的心也漸漸放下了。
同事們穿著制服,一邊認真但速度飛快地檢查豬肉酮體上的「兩章」,查閱票據,看鮮肉來源、「兩證一報告」、從業人員健康證等情況,一邊對經營戶進行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食品安全法律知識宣傳,遇上健康證要過期的,就從包里拿出免費健康體檢證明,手腳麻利地幫忙開好後交給對方,並叮囑他們及時去辦理。果然都是「老江湖」啊!我想,一個鮮肉攤點的檢查就有這麼多「手腳」,這工作可真不容易。
檢查結束後,我問同事昨天為何嚇唬我,他笑嘻嘻地說:「我可沒騙你,當初食藥局剛成立那會兒,我們遇到兩個豬販子,懷疑有問題去詢問,結果別人推起車子就跑,手裡的砍骨刀寒光閃閃的,個個五大三粗,可嚇人了。這幾年過去了,我們食品安全監管有成效,市場規範了,大家才這麼配合的。」「他們為什麼會那樣?」「他們很反感穿制服的,以為是找他們收管理費的!」
經營者面對市場監管人員從「一見就跑」的抵觸到現在「自覺接受」的配合,也從側面反映出執法環境、營商環境的好轉。
二、理念之變
轉眼到了2019年3月,響應國家大市場大跨越發展要求,市場監管局應運而生,我又從「食葯人」變成了「市場監管人」。這一年,局裡針對市場上日益增多的臘肉製品,開始對豬肉市場全面規範整治,開啟了新的模式、新的征程。
領導接手了移交來的幾個臘肉案子,其中一個當事人陳述申辯時說的話,我印象十分深刻。她說:「我就在家裡熏幾塊臘肉來賣,怎麼就犯法了呢?我們農村不都是這樣搞的嗎?也沒有人告訴我不能賣啊?」是啊,在辦案的同時大家也在思考,怎樣解決老百姓不知法的問題,怎樣讓臘肉市場規範有序地發展。
局裡開始圍繞肉製品重大風險防範和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來理思路、想辦法。我們多次邀請專家來給這些經營戶現場指導規劃,督促他們辦理食品生產許可證合法經營,同時採用多種方式讓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進企業,引導市場主體守法經營。
一位老同志對我說:小曾,時代變了,機構變了,我們的人和我們的工作也要變。怎樣從舊的「壓制式」管理和「強勢執法」中解脫出來,正確處理管理和服務的關係,達到「管優而不亂」的目的,臘肉市場監管讓我們邁出了「理念之變」的重要一步。
三、格局之變
長陽柴火煙熏臘肉歷史悠久,深受楚文化影響,具有色、香、味俱佳和較易保存的特點。隨著近幾年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已行銷全國各地,深受消費者青睞。
幾年時間,全縣臘肉生產獲證企業從最初的兩三家發展到近30家,縣城區現有4家冷鮮肉供應單位,3家定點屠宰廠,年產生豬約60萬頭,冷庫面積約5.4萬餘平方米。從生豬養殖到臘肉製品生產,雖然具有一定的規模,但離標準化、規模化和品牌化還相差甚遠,如何做大做強,是廣大養殖戶和生產經營者非常關切的問題。而作為地方特色產業,臘肉製品行業的發展直接關係到數以萬計的農戶和數十家經營實體的切身利益。
在我們這樣一個山區少數民族縣,要發展經濟,只注重監管和執法是不夠的,還要壯大市場主體體量、培育優勢市場主體、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我和同事們一道,徹底摒棄過去管理小商小販時形成的狹隘市場觀念,樹立全新的大開放、大流通、大競爭、大服務的大市場觀念,為全面構造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而努力。
「全縣食品行業上下游大小企業必須加強供需對接和信息交流,講合作、講互動、抱團取暖,才能實現互利共贏。」這是我們經過思考和座談達成的共識。2020年末,我們明確了「建協會、訂團標、亮品牌」和振興「清江味道」品牌的工作思路。通過廣泛走訪調研,摸清行業主體存量、分布情況和產業發展現狀,我們起草了「長陽臘肉」「長陽香腸」團體標準草案,為協會專業分會的成立與品牌打造奠定了基礎。
2021年底,幾年的忙碌終於開花結果,長陽臘肉製品行業分會成立了;2022年6月10日召開了團體標準專家評審會。從此,長陽散落各鄉鎮的肉製品生產經營戶都有了「娘家」,這無疑將在實現標準化生產、強化行業自律、提升產品質量與競爭力、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我們相信「清江味道」會在全國遍地開花。
作者: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市場監督管理局 曾俊傑
朗誦:湖北廣播電視台楚天交通廣播主持人 呂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