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856字,閱讀需9分鐘
作者:王會成
問題一、辛吉飛們能改變規則么?
問題二、他們單挑雙標與傲慢的後果又是什麼?
如果說什麼是近期的熱點,那肯定是辛吉飛事件了。
那麼今天,我們就站在獨立三方的角度,來和網友談談這種現象的背後,談談衝上熱搜的辛吉飛、到底能不能改變這種既定的遊戲規則,而在他單挑雙標與傲慢的企業之後,他們將面臨什麼後果?
或者說,在這種現象的背後,監管層又將如何自處(對行業的監管將如何升級),是用改革來緩解輿情還是用和諧掉辛吉飛的方式來降低影響(值得深思)?
NO1、透過辛吉飛事件,也說明,在融媒體時代,若企業再想用低劣的手段去制止消費者發聲,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困難,而且這種做法一旦被反噬,它將很難全身而退。
而更嚴重的是,一旦其它資本對它形成圍剿的趨勢(這種情況有點類似做空,雖然國內沒有這種糾錯機制,但是底層的反噬也說明了這種可能性),那麼企業很可能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其正常的公關邏輯是,完全可以用一種正面的態度去解釋,因很多大廠都有零添加的高端產品,而中低端的產品只是產業鏈的一種正常布局而已,如果消費者質疑,可以根據自己的消費能力去選擇,之後問題就解決了。
NO2、而透過這個事件,也讓很多機構看到,如果傳統行業沒有新媒體的公關能力(主要是忽視,也可以被質疑為傲慢),那對於社會性事件,最好的處置方式,是寧可置之不理,也比昏招頻出要好得多(這個案例算是走頂層路線在當下經典的翻車案例,也值得所有傳統的企業去考慮)!
因為對企業來說,如果輿情控制不當,可能一個辛吉飛就會瞬間變身為成百上千個辛吉飛,
而到那時(這就像打敗自己的並不是競爭對手一樣),商譽歸零都有可能……
NO3、透過這次辛吉飛事件,也讓我們看到,某些大廠對短視頻平台的公關方案幾乎是空白的,由此可見,傳統資本對新媒體不屑一顧的態度。
而這也促使了各大平台對事件的曝光率(這可能是很多傳統企業的一個盲區),也可以說,各大平台對事件的流量傾斜,也讓這件事得以迅速擴張。
自此,一個看似簡單的事件,就演變成了一種現象,所以後期,是用資本的力量讓眾多辛吉飛們屈服,還是用懷柔政策讓這個事件降溫,其實對管理部門來說就是一道選擇題了!
*務實中,短視頻的公關方案可以很簡單。例如,通過買斷版權、形象簽約、內容付費……等等解決方案,來圓滿解決各類爭議事件。
*對傳統企業來說,還有一個問題也是繞不開的,就是對於那些本身就不以新媒體為主要獲利渠道的底層群眾來說,玩高壓的套路基本上是沒用的;更何況,在被錄音,在被截屏之後,再想去公關,那幾乎就不可能了,因為到這個階段,成本就已經變得不可控了!
*也有一些言論說,這個事件被過於妖化了,而且還會影響到國內品牌的形象,甚至會讓國外的品牌趁機佔據國內的市場份額。而實際上,這種說法本身就不成立,因為一個企業如果這點質疑都扛不住,那它還有存在的意義么;
如果非得靠計劃才能讓它們存活,那它們存活的意義就沒有了,因為任何一個計劃的實體都可以取而代之。
NO4、其實,透過辛吉飛事件,也讓我們看到,某些傳統企業還停留在,只要企業做的足夠大,只要擁有了行業的話語權,就可以無視任何質疑了(這點也需要與時俱進)!
不過,問題是,假如這些質疑都真實存在,那為什麼某些部門還置之不理呢?
其實,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哲學因素,是我們這裡不方便談的;所以這裡就省略了!
而另一個能說的,則是因為、國內並沒有橫向對比的食品安全體系;所以說,就算是歐美日對品質要求更高,那企業也完全可以用雙標的方式生產產品;也就是出口的按人家的標準做,而國內的則按國內的標準做。
不過,在這個事件的背後,也等於是、對監管層重新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所以,一旦事件被升格處置,那肯定會對食品行業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而問題是,若想打掉雙標現象:
是暫時性的還是永久性的?
再或是為了產品的差異化而繼續允許這種現象的存在?
在後面是用單車道形式還是雙向的糾錯機制?
另外,罰沒的標準又將如何界定?
吹哨人的規則又將如何執行?
後面的改革成本誰負擔?是某部門承擔、還是企業承擔、再或是企業通過漲價、最後由消費者來承擔?
NO5、其實,在我個人看來,這種對食品行業提出的質疑並沒有錯。
另外,這種質疑也沒有什麼壞處,更不應該被扯上法律的話題;如果說,某些企業想用資本的力量去打壓這種質疑,那問題的性質可能就變了,那之後,大眾可能就不得不質疑,質疑這類企業是否有毒奶粉的性格了?
而實際上,這種質疑也不過是把對商品的選擇權重新交到了消費者手裡(因為市場上差異化的產品足夠多,另外用防腐劑也是普遍現象);
所以,理性地說,對涉事企業口誅筆伐也沒什麼實際意義,因為畢竟,有標準在,而就目前來說,只要是企業守住了這條底線,就不能說這類企業違規;
而對大眾來說,如果對添加劑了解之後,要如何選擇,那就完全取決於、自身對價值的判斷了。
NO6、在文末我們可以反思一下,為什麼事件的背後、並不是一個對比問題那麼簡單。
或許辛吉飛的初衷只是想把食品行業的問題做一個對比,但就是這種對比,正好擊中了眾多網友脆弱的小心臟,因為之前這類問題很少在大眾層面普及,也可以說是一個認證盲區,之後大眾再反過來質疑企業為什麼用那麼多防腐劑,之後企業就顧左右而言它,之後才引發的一系列翻車事件。
其實若站在企業一側,只要符合國標,就不用擔心質疑的問題。
如果從各類網路反饋來看,辛吉飛事件的後續也存在一些被帶偏的意思,而之所以有這種現象,其實,也是大眾對食品安全的一種無奈之舉。
因為行業對這類問題的處理也比較微妙,就例如燕窩,奶粉,地溝油……等等,幾乎都是資本完勝,可以說,普通人很難得到一個解釋得過去的說法,而在大眾又發現一個可以出氣的話題之後,很自然的就圍觀了。
所以說,一個簡單的對比事件發展至此,其實是有原因的!
就例如之前的純天然問題,後來被收割者也是一肚子怨氣,而雖然表面上,資本和行政可以通過大棒對消費者進行打壓,但時代也是有記憶的,雖然可以壓一次、可以壓兩次,但每次事件的反彈同樣也會越來越高,直到爆掉的那天為止(這次就是例子)。
NO7、如果我們回到事件本身,應該說,只要企業是嚴格按照配料表,完全公開的告訴消費者就沒有問題,因為只要合乎標準,就可以說是安全的,而監管層可能只需要關注、廠家是否隱瞞了某些添加劑,某些添加劑是不是超標了!
而事件背後的問題是,如何把選擇權交到消費者手裡?
例如,如何標識白開水的燕窩多少錢?燕子口水的又是多少錢?廠家如何能證明它做的是符合它說的?如何不符合,簡單處置一下就能過去么?而這種智商稅大眾還要交到什麼時候?
另外,像加三濾的奶粉賣多少錢?沒添加的又賣多少錢?這種用價格去權衡的選擇可以讓消費者自己去考慮。而後期,對於那些不符合條件的怎麼處理?對惡意打假又怎麼處理?
而這云云總總,也是大眾對食品行業壓抑許久的問題,不過現實是,想改變真的沒那麼容易……
我們每期的圖文內容都會關注一個社會話題,也會為網友講述一個資本故事,更多關於社會金融領域的話題,我們在後期將做持續的更新。
這期就先講這麼多,如果網友感興趣的話,記得點贊加收藏,如果您想和我們聊聊天,那麼記得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