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叫《我的縣長父親》的文章火了,拿了德州作協廉潔文化徵文一等獎。
這事經過網路一傳播,迅速站上了今天的頭條熱搜榜,而且多次排在熱搜榜的首位。
相信每一位熱評的網友在看到這篇文章的標題之時,就聯想到了電影中的情節。說實話,當德州作協公布這篇文章獲得一等獎時,就應該知道,它極有可能被網友熱評。
《我的縣長父親》《我的區長父親》《我的局長父親》這樣的文章標題自從喜劇電影《夏洛特煩惱》里袁華當眾朗讀獲得全市一等獎的作文《我的區長父親》的橋段之後,經常出現在大眾調侃的橋段之中。
因此,當德州作協廉潔文化徵文一等獎文章名稱為《我的縣長父親》之時,很多人在沒有看過原文內容,僅憑標題就開始轉發、評論。
以為,段子成真了。
實際上,如果你仔細閱讀完《我的縣長父親》原文,至少會發現兩件事。一是文章並不是介紹的現在任職的父親。二是這篇文章反映出的是新中國第一代幹部為國為民的那種純粹和赤誠之心。
看完文章,除了點贊和對第一代幹部的尊重之外,不會再把它和段子聯繫起來。更不會把它和電影情節做類比,稱「藝術照進了現實」。
9月18日清晨,德州作協在微信公眾號公布了獲獎名單。9月19日,迅速在網上熱傳。
在登上熱搜之後,德州文聯公開回應:
評選合規。
德州市作協稱,這只是一次普通的文學作品徵文,是按照廉潔文化主題創作要求、投稿作品的文學性來評選的。作協和該文作者於忠東並不熟悉,她不是作協會員,只是此次徵文投稿的一位普通作者。其實,僅憑這個名字,一個女作者取了一個男人氣息很濃厚的名字,就很有時代特色。
我們搜尋了一下作者的信息,的確屬於普通作者。
在「禹城文學」平台上這樣介紹於忠東:
中共黨員,山東禹城人,某銀行退休幹部。愛好寫作,敲打文字,並喜歡通過筆墨,去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
所以,這篇熱議的文章只不過是作者追憶父親而寫,順便投了一個稿。讓作者沒想到,還獲得了一個一等獎。更讓作者沒想到,一下讓全國的網友記住了她。
至於文章的內容,紅星新聞記者與作者取得了聯繫,於忠東回應:內容絕對屬實,沒想到會獲獎。
作者在文章中介紹她的父親、一位14歲就參加抗日的老黨員於志明同志的經歷,屬於典型的正能量。像作者父親這樣的黨員和幹部正是我們學習榜樣,是我們需要傳承的精神
說實話,這篇文章獲得廉潔文化徵文一等獎,實至名歸。
不過,個人認為,由於文章題目極易產生聯想,很容易讓人把它與電影情節結合起來。改一個標題或許更好。
比如:我的父親或者追憶我的父親,就完全沒問題了。
文章本來沒有問題,網路熱評之後,德州作協急急慌慌地把這篇獲得得一等獎的文章刪除了,這就有問題了。
《我的縣長父親》實至名歸,為何要刪除,好的作品不應該在意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