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六月,太武帝下詔處死他最親密的戰友,朝中第一漢臣司徒崔浩,並誅殺了他的三族。受其牽連被滅族的還有崔浩的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和河東柳氏等北方漢人大族,北方漢人士族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
崔浩被殺於太武帝親征劉宋前三個月,在南征前夕的關鍵時刻,太武帝為什麼處死了自己最信任的心腹親信?聰明絕頂的崔浩為何會落了個被滅族的凄慘下場呢?
這事兒要從崔浩接受的一項工作說起。
神䴥二年(429年),太武帝召集崔浩等文臣學士宣布開館修史,以崔浩為修史負責人,此時距離北魏開國已經四十六年了。修史是我國曆朝歷代的頭等大事,每個王朝不但要修本朝的國史,還要修前朝的史書,各種起居注、實錄、國史,五花八門。
建立北魏的鮮卑拓跋部發跡於天寒地凍的大興安嶺,他們沒有文字,平時全靠結繩記事。由於游牧民族的特殊生存環境,使得他們並不重視修史工作。
北魏建國後,由於道武帝拓跋珪處處學習借鑒漢文化,將修史這個中原王朝的優良傳統也學了過去。早在北魏初年,道武帝就曾任命著作郎鄧淵編寫北魏的國史《代記》。
鄧淵是名將之後,博覽群書,對鮮卑拓跋部的舊事非常了解,道武帝非常欣賞他的才華,這才將修史的重任交給他。
鄧淵在擔任著作郎的十年間專心修史,他將鮮卑人口口相傳的《代歌》進行整理擴寫,計劃寫成一部系統全面的北魏國史。不過鄧淵只編寫了十卷,內容也非常簡略,類似於大事記,只能算是史料彙編,離成書尚早。
鄧淵後來因故被賜死,修史工作陷入了停滯,成了北魏第一爛尾工程。
道武帝死後,即位的明元帝忙於撥亂反正,征戰四方,無暇顧及修史工作。一直到太武帝神䴥二年再次啟動修史,欽點第一漢臣崔浩負責工作。崔浩對這項工作非常重視,這可是留名青史的絕好機會,古往今來能領銜修史是文臣的最高榮譽,唐以後更是形成了由宰相領銜修史的慣例。
躊躇滿志的崔浩很快便建起了修史團隊,中書侍郎高允、散騎常侍張偉成為他的左膀右臂。另外他的弟弟崔覽、高讜、鄧穎、晁繼、范亨和黃輔都是他的得力助手。
崔浩這次修史是在鄧淵《代記》的基礎上進行擴寫,他和鄧淵是多年的同事和好友,倆人關係很好,但崔浩並不滿意鄧淵的《代記》。崔浩認為鄧淵的書過於簡略,只記載了一些簡單的日常生活起居,而且也沒有完善的體例,不像是一部史書,最多也就是史料彙編。
他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史料彙編寫成真正的史書,這是一個揚名立萬的好機會。
他發誓他要超越鄧淵,寫出一部能夠流傳後世的北魏國史。
經過十年的潛心撰寫,崔浩的修史團隊終於編成了一部三十卷的北魏國史,取名《國書》。書成之後崔浩非常得意,有點膨脹了。
不但他膨脹了,就連他的助手們也膨脹了。有兩個下屬就拍崔浩馬屁,請求為崔浩樹碑立傳,歌頌他修史的豐功偉績。他們突發奇想,提出將國史原文刻在石碑上公開展示,廣泛宣傳。
當時太武帝在外帶兵征戰,不在平城,只有太子拓跋晃留守平城留台。崔浩向太子彙報了此事,太子也表示認可。
有了太子的認可,崔浩心裡有譜了。一向以「張良」自居,聰明絕頂的崔浩這次終於走了一生中最臭的一步棋,他不但沒有反對下屬們的建議,反而大為讚賞。崔浩主動命人在東郊東三里修了一片碑林,規模宏大,據說耗費三百萬人工勞力才建成。
碑林地處街區大道之中,非常醒目,吸引了眾多百姓前去圍觀,非常高調張揚。
國史碑林在平城引發了巨大的轟動,幾乎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崔浩聽說後非常得意,陶醉在功成名就的夢幻之中,渾然不知大禍已經臨頭了。
他似乎忘了太武帝此時還在外地東征西討,而留守平城的太子拓跋晃對他並不友好,兩人之間有著很深的積怨。當初崔浩強力推行滅佛,和虔誠的佛教徒太子拓跋晃產生了直接的衝突,拓跋晃對他恨之入骨。拓跋晃的東宮又聚集了一批反對崔浩的政敵,這幫人無時無刻不在監視崔浩的一舉一動,處心積慮尋找他的黑材料。
這次崔浩的大動作第一時間引起了他們的注意,這幫人迫不及待跑去觀看那些記載了國史原文的石碑。這一看不要緊,真讓他們看出問題來了。
原來,得意忘形的崔浩在修史時,居然記載了大量拓跋部早期擺不上檯面的醜聞,例如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娶了自己兒媳婦,道武帝娶了自己姨媽等等。
這幫政敵指控崔浩「揭露家醜、暴揚國惡」,褻瀆大魏列祖列宗,大逆不道。
一石激起千層浪,毫無疑問崔浩丟了大魏皇室的臉,這個問題非常嚴重。
很快有人便把這事兒彙報給了太武帝,在詳細了解了情況後,太武帝震怒了。他敏銳地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拓跋皇族的顏面徹底掃地,這對全國軍民的軍心士氣將會是沉重地打擊,影響極其惡劣。
太武帝毫不猶豫地下令,將崔浩的修史團隊全部逮捕下獄,迅速審訊問罪。
當抓人的士兵衝進崔府大門時,崔浩傻眼了。
在後面的兩個月里,太武帝一直在考慮如何處置崔浩,他有點猶豫不決。
崔浩和太武帝的交情非常鐵,既是君臣又是朋友,兩人經常促膝長談共商大計,親密無間。太武帝對崔浩也是言聽計從,推心置腹,非常信任。靠著太武帝的寵信,崔浩扶搖直上,一路做到了司徒的高位,成為朝中的實權人物,也是漢人官員的領袖。
對於這樣一位心腹重臣,左膀右臂,太武帝確實不忍心殺他。
但是——
太武帝畢竟是太武帝,他不是明元帝,他的詞典里沒有「婦人之仁」這樣的詞,雷厲風行,殺伐果決是他的底色。崔浩這次給他捅了這麼大的簍子,令他顏面掃地,這是他無法容忍的。
他給了崔浩至高無上的尊崇和禮遇,而崔浩的所作所為卻令他萬分失望和憤怒。
太武帝和崔浩,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被視為主明臣直的君臣佳話。
他們倆的關係真的有那麼好嗎?
從後來發生的事情看,其實並沒有那麼光鮮亮麗,太武帝早就對崔浩產生了不滿。早在崔浩奉命修史的第二年秋天,他就曾惹怒過太武帝。
那一次不光是太武帝對他不滿,從太子拓跋晃到朝廷里的鮮卑貴族都對崔浩恨之入骨。
他的悲慘結局從那一刻起,就已經埋下了禍根。